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22:42:22

菊花是中國十大名花第三,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之一, 因菊花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才有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中國人有重陽節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唐·孟浩然《過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在古神話傳說中菊花還被賦予了吉祥、長壽的含義。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

菊花曆來被視為孤标亮節、高雅做霜的象征,代表着名士的斯文與友情。菊花千姿百态的花朵,傲霜鬥雪、獨立寒秋、不畏嚴寒的性格使人倍加喜愛。深受中國古代文人的喜歡,多有詩文加以贊美。菊花,不象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

《不第後賦菊》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香氣彌漫整個長安,遍地都是金黃如铠甲般的菊花。

這首詩是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民起義的“重陽佳節”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後,那身着戎裝的義軍戰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隻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備;既寫了菊花的香氣沖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3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于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王仙芝起義前一年,關東發生了大旱,官吏強迫百姓繳租稅,服差役,百姓走投無路,聚集黃巢周圍,與唐廷官吏進行過多次武裝沖突。十二月十三日,兵進長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國号“大齊”,建元金統,大赦天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昭宗天複初年,黃巢侄子黃皓率殘部流竄,在湖南為湘陰土豪鄧進思伏殺,唐末農民起義結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4

《寒菊 / 畫菊》

宋代: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甯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盛開在秋天,從不與百花為伍,獨立在稀疏的籬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窮。

甯可在枝頭凋謝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凜冽北風之中!

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抱香”,喻指自己高潔的民族情操,“北風”,雙關語,暗示北方來的蒙古統治者。全詩寫得壯烈激昂,擲地有聲。

這首詩的重點是托物言志,不在于發揮畫理,因此具有詠物詩的特征。全詩寫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現菊花自然屬性的同時,摅寫了鄭思肖的愛國情操,既表現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畫的繪畫美,又表現了畫家兼詩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與社會性得到和諧的統一,這首題畫詩也便有了崇高的審美體驗和深睿的哲理含蘊,使讀者從中獲得美感愉悅和生活啟迪。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5

鄭思肖(1241~1318)宋末詩人、畫家,連江(今屬福建)人。原名不詳,宋亡後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的組成部分。字憶翁,表示不忘故國;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稱菊山後人、景定詩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學上舍生應博學鴻詞試。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禦之策,未被采納。後客居吳下,寄食報國寺。鄭思肖擅長作墨蘭,花葉蕭疏而不畫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奪。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6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着房屋好似到了陶淵明的家。繞着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

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隻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再無花可賞。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别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跌宕有緻,最後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7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8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内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于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撷之苦。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托自己内心的極度苦悶。借歎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内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裡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9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于西域碎葉城,4歲再随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0

《菊花》

明代: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盡借 一作:借人)

老舊園子裡的小路旁已經長出了幽幽的花叢,一夜之間清露從天空墜下落在花上。

有多少遠在他方為客的未歸人啊,隻能借着籬笆看看秋天的景色。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麼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麼突然,所以颔聯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後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内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

後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内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範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裡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飒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隐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1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禅仙吏等,漢族,南直隸蘇州吳縣人。明代著名畫家、文學家。據傳他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稱“江南四大才子(吳門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2

《菊花》

唐代:李商隐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裡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願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暗暗淡淡的紫色,溫潤嬌豔的黃色。

菊花曾在隐士陶淵明東籬的邊上展現麗色,在羅含的庭院裡吐露芬芳。

菊花能夠承受寒涼的秋露,可是卻害怕夕陽的來臨。

我願浸在金鹦鹉杯中,為身居白玉堂中的明君所用。

這首詩托物言志,以菊花自況。首聯描摹菊花色調淡雅,豐韻翩翩。颔聯用陶令、羅含典烘托菊花品格。頸聯用“禁重露””怯殘陽”寫菊花深憂遲暮,暗含抱負不能施展,虛度年華之意。尾聯言志,暗含自己希望被朝廷賞識之意。這詩雖是詠菊,亦句句自況,物我交融,寫得清绮秀逸,意思醒豁。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詩。雖然詩中寫到陶淵明,但根本點則不是甘于田園。而是借菊寄托自己渴望入朝的熱望。這裡的的菊花,淡淡的紫色,鮮豔的黃色,他們既有陶公籬旁的雅色,又有羅含院裡的淡香。它不畏霜露,卻擔心夕陽。它可以傲然淩霜盛開,卻面對時光流逝無奈。即使它枯萎了,也可以制成美酒,盛在精巧的鹦鹉杯中,來到高貴的宴席之上。這裡詩人熱情讴歌了菊花的雅色和清香,高度贊揚了菊花不怕霜露的傲骨以及可貴的奉獻精神。

詩人詠菊,以自己的觀感為主,描述很是抽象。菊中有我,我中有菊。縱然凋謝,留下的也是白玉高堂裡的精華。李商隐晚年落泊,但畢竟是帝室遠親,他自己也以此為榮。詩人用“金鹦鹉”“白玉堂”婉轉地表白了自己的身世。可是,他的身份并沒有有給他帶來實質上的好處,縱然才俊,亦不見用。通觀全詩,詩人狀物新奇引典自然,銳意中有傷時,哀婉裡有進取,大有孤芳自賞之意,絕無歎老嗟卑之嫌。

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物我交融。除開頭兩句外,其餘句句寫菊,又句句是寫自己,是托物言志的傑作。寫物而不離人。物與己交融在一起。物又不粘在物上,處處關己。寫己又不脫于物,處處以物出之。如三、匹兩句寫菊花之色與香,關涉自己翻官之事。五、六句寫菊不畏霜露而震日暮,關涉自己的遲暮之感。七、小句寫菊花的願望關涉自己期望入彰之情。其次,本詩在用典上也有獨瑩之處:自然而然,毫無切削之迹,囊無晦澀之感。如三、四兩句用陶淵明與羅含的典故,如同己出,與自己的詩境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實在是其他人難以企及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3

李商隐(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荥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骈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隐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争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4

《飲酒·其五》

魏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将房屋建造在人來人往的地方,卻不會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擾。

問我為什麼能這樣,隻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峰間缭繞,飛鳥結伴而還。

這裡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為兩層,前四句為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為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這首詩也是陶詩藝術風格的一個典範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詩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詩句更流暢,語氣更自然,情貌更親切。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叙歸隐之樂,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5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谥“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隐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隐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6

《詠菊》

唐代: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

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

一夜過後,初降的寒霜輕輕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斷,荷葉傾倒。

耐寒的隻有東邊籬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開,讓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初降的霜輕輕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無法耐住嚴寒,或折斷,或歪斜,惟有那東邊籬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開讓清晨更多了一絲清香。

夜裡寒霜襲來,本來就殘破的芭蕉和和殘荷看起來更加不堪。隻有籬笆邊的菊花,金黃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陽光下看起來更加豔麗。用霜降之時,芭蕉的新折和荷葉的殘敗來反襯東籬菊的清絕耐寒。此詩贊賞菊花淩寒的品格。

整詩是借詠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況言志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7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8

《醉花陰·黃花謾說年年好》

宋代:辛棄疾

黃花謾說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綠鬓不驚秋,若鬥尊前,人好花堪笑。

蟠桃結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島。

何日跨歸鸾,滄海飛塵,人世因緣了。

菊花啊,不要說年年盛開花亦好,你也會随着秋日時光的流逝而凋謝。少女的烏發青絲不知歲月的無情,恍若把酒小酌,人若安好花都會随之綻放笑顔。

桃樹結了多少桃子啊,長滿了我家所住的三山島。什麼時候才能跨上回歸家鄉的鸾鳳,人世間滄海浮沉就如一粒微塵一般,都随緣起緣滅最終了結。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19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軒,漢族,曆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複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隐江西帶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0

《菊夢》

清代:曹雪芹

籬畔秋酣一覺清,和雲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斷,驚回故故惱蛩鳴。

醒時幽怨同誰訴,衰草寒煙無限情。

東籬的菊花下,酣夢一覺方醒,隻覺得天上的雲與月混在一起,還看不分明。

如此花下飄飄欲仙的酣眠,不是為了追尋莊子夢蝶的感覺,隻是為回憶陶淵明愛菊、賞菊的風雅。

睡去以後,心思随着南歸的大雁遠去,美夢卻被蟋蟀的鳴叫聲每每驚醒。

醒來以後,我的幽怨還能找誰去訴說?隻有把無限的情思寄托于衰草寒煙。

此詩是寫菊花之夢,也是寫詠菊者之夢。因寫夢境,故用撲朔迷離的筆法。菊花在酣夢中進入和雲伴月的佳境,去尋高朋結良盟。但這種美妙的境界常被打斷,因之産生種種懊惱和幽怨。

因為林黛玉的孤傲是做出來給人看的,因此她的《菊夢》和《詠菊》《問菊》一樣,也比較扭曲:“登仙非慕莊生蝶,憶舊還尋陶令盟”。她做這個夢,不是為了羨慕莊周人與自然合為一體的純然感覺,隻是為了效仿陶淵明,作一作能博取美名的清高秀。

總而言之,林黛玉的清高正如這些菊花詩一樣,是刻意裝出來的。是在明知“一從陶令平章後,千古高風說到今”的情形下,而刻意效仿出來的。目的隻是為了抒發自己小文人式的對世俗名位的求之不得的哀怨,并同時博取清高的美名和旁人的同情。因此,一遇到真正能考驗她能夠取法陶令的時候,她就丢下這些“孤标傲世偕誰隐”、“滿紙自憐題素怨”的标榜而不管,一個勁地去高歌“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主人指示風雷動,鳌背三山獨立名”了。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1

曹雪芹(約1715年5月28日—約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夢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議(遼甯遼陽、河北豐潤或遼甯鐵嶺),出生于江甯(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甯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貧病無醫而逝。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說。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2

《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宋代:晏幾道

黃菊開時傷聚散。

曾記花前,共說深深願。

重見金英人未見。

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閑結遍。

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

欲寫彩箋書别怨。

淚痕早已先書滿。

這是一首感秋懷人的離别相思之詞。黃菊開時,是雙方離别之時,也是相約重逢之時,故而黃菊成為了他們離合聚散的标志,每見黃菊,格外動情。前三句描寫一年之前的離别情景,那是“黃菊開時”,彼此都為離别而悲傷,并且“共說深深願”,許下心願,立下誓言,其内容當包括下文所說的“重見金英”時節必定回來團聚。可是,等待了一年,菊花又開了,人卻沒回來,于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這一句,非常真實,非常細緻,也非常深刻。“相思”二字顯然是點題之筆,但在此前,女主人并沒有把這個兩個字放在心上,因為她雖然身處相思之境地,而她的心卻隻是等候在企盼之中。屈指記日,待到菊花重開,離人便可團聚,因為這是約定好的,發過願、立過誓的,故而她對團聚重逢深信不疑,這之前,隻不過是等待罷了。然而,期限到了,意外的情況出現了,以前的期待竟然化作了泡影。于是,女主人一下子陷入了相思的痛苦之中,一夜之間才感覺到了離人是在遙遠的天涯。相見有期一下子變成了相見無期,希望一下子變成了失望,這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女主人能承受得住,已經很不簡單了。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真正的相思之苦和離别之怨,詞的下片寫的就是此苦此怨無法排除的情況了。“羅帶同心閑結遍”,“閑”字,隻能是故作輕松的口頭話,而女主人的心何曾閑過?說這裡面還寄托着她内心深處的一線希望和竭誠祝願,倒是符合實情的。最後兩句,“别怨”二字又是點題,淚灑彩箋而寫不成書信,也是相思和别怨無法排除的一種表示。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3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号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 曆任颍昌府許田鎮監、乾甯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4

《鹧鸪天·寒日蕭蕭上瑣窗》

宋代:李清照

寒日蕭蕭上瑣窗,梧桐應恨夜來霜。

酒闌更喜團茶苦,夢斷偏宜瑞腦香。

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

深秋慘淡的陽光漸漸地照到镂刻着花紋的窗子上,梧桐樹也應該怨恨夜晚來襲的寒霜。酒後更喜歡品嘗團茶的濃酽苦味,夢中醒來特别适宜嗅聞瑞腦那沁人心脾的餘香。

秋天快要過去了,依然覺得白晝非常漫長。比起王粲《登樓賦》所抒發的懷鄉情,我覺得更加凄涼。不如學學陶淵明,沉醉酒中以擺脫憂愁,不要辜負東籬盛開的菊花。

 這首詞寫秋景,寄鄉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從醉酒寫鄉愁,悲慨有緻,凄婉情深。此詞開頭兩句寫寒日梧桐,透出無限凄涼。“蕭蕭”這裡是蕭條、寂寞之意。“瑣窗”是雕有連瑣圖案的窗棂。“上”字寫出寒日漸漸升高,光線慢慢爬上窗棂,含着一個時間的過程,表明作者久久地觀看着日影,見出她的百無聊賴。梧桐早凋,入秋即落葉,“恨霜”即恨霜落其葉。草木本無知,所以,梧桐之恨,實為人之恨。從而借景抒情,繪出了作者的孤獨和寂寥。因為心情不好,隻好借酒排遣,飲多而醉,不禁沉睡,醒來唯覺瑞腦熏香,沁人心脾。三、四兩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寫歡樂,實際它不是寫喜而是寫悲。“酒闌”謂飲酒結束的時候。“團茶”即茶餅,宋代有為進貢而特制的龍團、鳳團,印有龍鳳紋,最為名貴。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說明酒飲得特别多;酒飲得多,表明愁重。“瑞腦”,熏香名,又名龍腦,以龍腦木蒸餾而成。“宜”表面似乎是說香氣宜人,實則同首句的寒日一樣,是借香寫環境之清寂,因為隻有清冷寂靜的環境中,熏香的香氣才更易散發,因而變得更深更濃,更能使人明顯感覺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5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别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菊花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出現,最早可以上溯到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屈原的名作《離騷》中即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雖然此詩中菊花還隻是點綴物,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詠菊詩,但卻成為後世浩如煙海的詠菊詩詞的濫觞。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6

魏晉時期,詠物文學達到了一個高度繁榮的階段,純粹的詠菊韻文也開始出現了,如成公綏的《菊頌》、郭璞的《菊贊》、袁山松的《詠菊》等作品,或描寫外形、或贊歎妙用、或頌揚品質,都是對菊花的集中表現。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在《飲酒》等詩中對菊花的吟詠,更是在後世産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唐宋時期是詠菊詩詞創作的高峰,幾乎所有著名詩人、詞人都曾創作過吟詠菊花的作品,表現特點也大多由重外形描寫而轉趨于重内涵發掘,使菊花的曆史文化意蘊得到逐步定型、強化。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節氣(耐寒唯有東籬菊)27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