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重朝端望,身高俗外蹤”。
身高、容貌、穿着是人與人剛見面時最先感知到的東西,直接決定了别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
古人也很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視身高。
因此他們往往稱男兒為七尺男兒、身高八尺。
按照現在三尺等于一米的标準看,六尺男兒就已經高達兩米了。
這是因為曆朝曆代一尺的長度都是不固定的。
比如漢朝一尺23厘米左右,唐朝在30厘米左右,明朝則和現在的一尺基本相同。
所以七尺男兒對應的身高其實一直是在變動的。
那麼,秦漢時期,中國人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哪個地方的人又拉高了全國的平均水平呢?
史料中古人對平均身高的看法秦漢及之前的史料中,大緻有兩種身高的劃分标準。
一種以《淮南子》、《論衡》這類偏思想、偏哲學的書籍為代表。
另一種則以《靈樞經》這類醫書為代表。
《淮》、《論》這些書中非常喜歡用7尺來代表男性。
比如“吾生也有七尺之形”、“俱以七尺為形”。
《論衡》中還有一句話說“中人之體七八尺”明确表示當時男性的平均身高在7到8尺之間。
這個七八尺指的是多高呢?
其實不是很确定,因為七尺這種說法是從周代流傳下來的。
戰國時期的典籍就曾說“凡民自七尺以上,屬諸三官”。
把身高七尺當作成年人的标志,因此漢朝的七八尺很可能也夾雜了周朝的思想标準。
問題在于,周朝的尺與漢朝的尺是不一樣的。
周朝的尺大約在20厘米左右。
而漢朝的尺為23厘米。
相差3厘米導緻七尺的身高差距達21厘米。
周尺7尺140厘米,8尺160厘米。
漢尺7尺161厘米,8尺184厘米。
如此看來,按周尺算,太矮。
按漢尺算,太高。
這時,我們就隻能參考各類醫書通過長期實踐給出的答案。
中國古代的醫書有一個比較通用的标準。
那就是在寫書時,将7尺5寸作為醫治對象的普遍身高,以此來統一标準。
這種現象在漢代的針灸醫書中體現得最明顯。
考慮到針灸是一個非常考驗穴位識别能力的醫書。
7尺五寸應該是當時主要施治對象秦漢男性的代表性身高。
即明人所說的“上古适中之人”。
身高7尺五換算成漢尺大約在172厘米左右,看起來要合理得多。
而且還有一條很重要的史料能夠佐證這一說法。
《史記》在問世後有相當多的人從其他史料中摘取語句,為史記補充内容。
其中就有一條是“有人不短不長,出自燕之鄉”。
這是在影射霍光。
而霍光的身高被《漢書》記錄為7尺3寸。
也就是說霍光大約在167-168厘米之間,和醫書中的7尺五寸能夠對應上。
因此,當時漢代人的普遍身高應該在7.3到7.5尺,也就是167到172。
不過孤證不立,我們還是要看一下統計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
史料中的身高統計學古人一般認為身高八尺才算非常高大,所以一般隻記載八尺以上名人的身高。
秦漢時期明确記載身高達八尺以上的大約有46人。
其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江蘇項羽,韓信、河北盧植、陝西馬騰。
但總體來看,還是山東、河南的人數最多,合起來有24人,占到了50%以上。
比如我們熟悉的諸葛亮、鄭玄、程昱、劉表都是這兩個省份的人。
從地域上看,也呈現出了北方對南方的壓倒性優勢。
這46人中,北方人占了90%左右,而南方人隻占10%。
确實與現在的身高情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但我們需要注意,這些人隻能代表精英階層的身高分布,沒法反映平民的實際身高情況。
好在我們還有另外一份資料可供參考。
那就是,現存秦漢時期的戶口統計簿與抓捕文書。
這些史料中能明确知道身高的成年人有213個。
其中有大約23%的人身高為7.5尺,47%的人為7.2尺。
看來和醫書中7.5尺的看法相距不遠。
那這些人都來自哪裡呢?
事實上,這兩百多個人中隻有一百個人左右能夠明确戶籍所在地。
其中,37個人來自張掖,15個人來自河南,7個人來自京兆也就是現在西安附近地區。
當然,誠實地說,這些統計非常不全面。
一方面這些史料主要反映了北方的身高情況,而很少能夠顧及到南方。
另一方面,第二份統計數據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戍邊的記錄簿。
戍邊之人多有來自張掖的“良家子”,所以難免會讓數據變得模糊。
而且更重要的是,這忽略了女性的身高狀況。
畢竟講到現在,都沒有提及秦漢時期女性的平均身高。
這不是因為女性不重要,而是秦漢時期有關女性身高的資料極少。
僅憑史料根本不足以還原出當時的平均身高。
那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
還真有,那就是考古發掘。
從考古發掘中,我們不僅能相對明确地估計出女性的平均身高,還能解決另一個問題。
為什麼《淮》、《論》這些書中頻繁用七尺來代表男性的身高。
考古發掘:秦漢時期身高的全面展現目前已經發現了相當多的秦漢墓葬。
但這些墓葬并不都能用來還原身高,隻有那些完整保留了大部分屍骨的屍體才能還原出身高。
其他殘缺不全的墓葬,隻能靠上下肢的長度進行估計。
不過,這些估計方法哪種更準确存在争議。
目前常用的六種方法之間大約有3到5厘米之間的差異。
所以下面提到的部分墓葬身高,估計也隻是一個身高範圍。
目前,我國已經發現了8個有非常多屍骨且能測量身高的大型秦漢墓。
其中有兩處在陝西臨潼,一個是灣裡村墓地。
這個墓地男女皆有,且屍骨保存較好,不需靠上下肢長度估計。
34個男性的平均身高在168左右。
27個女性的平均身高在161左右。
折合漢尺為7.3尺與7尺。
這些女性的平均身高很有意思。
因為今天陝西女性的平均身高也為161厘米,與古墓出土屍骨的平均身高驚人相似。
男性的平均身高倒是比現在的172厘米要低不少。
和霍光這個“不短不長”的山西人在同一水平。
另一個為臨潼墓可能是一個亂葬墓。
埋在裡面的人大多是在營造秦始皇陵墓時累死、病死的。
所以這個墓中基本沒有女性屍骨,男性的屍骨也不完整。
用不同的方法估計,其平均身高應該在166到170之間。
折合漢尺約7.2尺到7.4尺。
北京延慶墓、河南鄭州墓、青海西甯墓與陝西這兩個墓的分析結果大緻相同。
男性基本都在7.2尺左右,女性基本都為6.9尺左右。
山西侯馬墓男女的平均身高要比這些低0.1尺左右。
也就是矮2到3厘米。
比較有意思的情況出現在山東臨淄墓與青海大通墓。
這兩個墓中有近350具能夠推算身高的屍骨。
按理說,應該也比較有代表性。
但詭異的是,這兩個墓的男性平均身高分别為7.1尺、7.3尺。
和其他六座墓葬的分析結果差别不大。
但女性平均身高竟然都隻有6.5尺。
折合成厘米大約才為150。
考慮到今天山東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63厘米左右,青海女性的平均身高為160左右。
這樣的數據其實是很令人費解的。
目前還沒有發現能夠獲得大量身高數據的南方墓葬。
這可能與南方的潮濕多雨的環境有關,屍骨不太容易長久保存。
但确實發現了不少規模較小的墓葬。
比如,廣西貴縣墓。
三具女性屍骨平均身高152厘米。
長江流域目前大約有8具女性屍骨能夠用于估計身高,得出來的身高數據平均150厘米。
根據上述考古發現,就已經能夠準确估計身高的省份來說,陝西應該是最高的。
其次為北京、河南、山西。
山東理論上也應該比較高,但女性的身高出現了嚴重的偏差。
因此隻能将山東排在這些省份之後。
而南方地區,出土的屍骨數量實在太少。
珠江流域甚至一具能夠反映身高的屍骨都沒有找到。
所以我們隻能根據這些零零散散的考古發現,得出一個不太可靠的結論
那就是大緻而言,兩湖地區女性身高高于長江中下遊地區的
而長江中下遊根據“越人緜力薄材”的史料來看,是要高于當時閩越地區的。
秦漢時期南方地區男性的平均身高很可能為159左右。
這也能夠解釋《淮南子》、《論衡》這兩本書對七尺的執着。
因為這兩本書的作者都生活在淮河流域、長江流域這些偏南方的地區。
他們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的人多為當時的南方人,所以才會有平均身高七尺的想法。
總結畢竟秦漢距離現在已經過去了兩千多年,可靠的史料、完整的墓葬少之又少。
我們隻能根據僅有的這些資料,去做出一個大體的估計。
總體而言,秦漢各地區之間的身高差異與現在我們各個省份之間的身高狀況在大體上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我們比古人要高得多。
這還要感謝我們的生活,古代貴族的珍馐,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隻不過是一頓家常便飯罷了。
參考資料
《史記》
《資治通鑒》
《淮南子》
《論衡》
《靈樞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