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之前,人們習慣運用的思維方式是:什麼好吃就吃什麼(如濫吃野生動物),怎樣方便就怎樣做(如不使用公筷、随地吐痰 、飯前便後不洗手),對由此産生的不良後果置之不理。”
這是SARS之後,鐘南山課題組發表的《抗擊SARS實踐與新人文精神的思考》中的一句話。
思維方式如此重要,就像電腦的操作系統一樣,内置于我們的大腦,我們的一切行為都受到思維方式的影響。但不幸的是人類的思維存在很多謬誤和陷阱,而且喜歡走捷徑,進而導緻了各種不良後果。
比如,人們喜歡把關聯當做因果,做出錯誤的判斷;比如,掉進自證預言的陷阱而不自知;比如遇到問題,習慣調用過往經驗作為判斷依據,但弊端在于,過去的經驗不一定适用當下的情景。
信息泛濫的時代,擁有正确的思維方式,才能更好的應對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
現代心理學針對人類的思維方式已經做了諸多研究。我推薦這5本心理學書籍,助你了解我們思維的弱點,從而更好的認識自己,理解他人。
“在有些家庭,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一些家庭裡,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原生家庭》
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多數受幼年時父母的影響,而為人父母,沒有崗前培訓,沒有上崗證。對于那些不合格的父母,《原生家庭》這本書用了一個詞描述--"有毒"。書中第一部分将有毒的父母分為操控型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等5種模式。
第二部分提出了“解毒”方案。很多成年人,還在背負着童年的陰影而不自知,解毒的第一步就是認識到,你不該為童年的不幸負責,那些責任應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認識這一點,不是去責怪父母,而是為了放過自己、改變自己,承擔起自己成年人的責任。
隻有認識到何以成為現在的自己,才能做出改變。改變的方式可以是與父母對峙,也可以選擇放手,這兩種方式沒有好壞之分,重要的是選擇适合你的那種。改變的具體方法和步驟,書中有詳細的說明。
如果你在為如何與父母相處而苦惱,或為養育下一代而傷神,推薦你讀這本書。
《暗時間》這個書名容易讓人誤以為是關于時間管理的書,其實它是一本關于如何學習、如何正确思考的書。閱讀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暗時間》和《思維改變生活》這兩個篇章。
在一個領域做到優秀已經不容易,有的人卻能在不同的領域做到卓越。每個人擁有的時間是一樣的,所不同的是卓越的人擁有更多的思維時間,即暗時間。
在《暗時間》這一篇章中,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暗時間,以及大腦的記憶與學習機制,提高學習和思考的效率。
《思維改變生活》這一篇章,總結了大腦思維工作機制中的盲點和謬誤。
年輕人總是聽不進去老人言,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親身經曆了才明白?
為什麼多數人不能從别人的錯誤中學習?
理智告訴我們,應該堅持運動鍛煉身體,為什麼行動上卻是躺在床上刷手機?
這一切都與大腦的工作機制有關。我們的身體已經進入信息化社會,但我們的情緒大腦還停留在20萬年前,用遠古的大腦解決現代化的問題,必然會面臨諸多不适。
就像作者所說:“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生活在信息社會的遠古人”。我們需要做的是,了解思維機制的缺陷,并避開它們。
這本書更有價值的地方在于,作者在書中列出了很多思維類及心理學的書籍,如果你對大腦、思維的運行機制感興趣,推薦你閱讀這本書。
人人都會犯錯,但很少有人願意坦然承認自己的錯誤,就算承認了,也會為自己找一些理由。
錯誤面前,人們為什麼會極力的為自己辯解呢?即使證據已經擺在面前?
《錯不在我》用兩個概念來解釋這種現象,即:認知失調和自我辯護。
認知失調是指當認知與事實不一緻時,所導緻的内心不愉快、不舒适的感覺。人們會本能的想減少這種不适感,采用的方式就是自我辯護,甚至不惜歪曲事實。
比如正在實施減肥健身計劃的你,晚上忍不住和朋友去吃了宵夜,“宵夜導緻肥胖“的認知,與你正在減肥的事實之間産生了失調,你為自己辯護的方式大概率是低估宵夜的影響,比如:“就吃一次,不會胖的,再說我吃的也不多。”
《錯不在我》告訴我們,自我辯護不等同于撒謊,撒謊時人們知道自己在撒謊,而自我辯護往往是在無意識中啟動的,這就很容易導緻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我們該如何減少自我辯護呢?書中你會找到答案。在認識到“自我辯護”的存在後,你會更好的處理夫妻關系、同事關系等各種人際關系。
亞裡士多德說:“社會從本質上看是先于個體而存在的。那些不能過公共生活、或者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過公共生活,因而不參與社會的,要麼是獸類,要麼是上帝。”
人,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自身的行為影響着他人,也被他人所影響,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群體去生活。那麼,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是如何相互影響的?為什麼會接受他人的影響?人們的喜好、厭憎、偏見是如何産生的?
《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心理學家阿倫森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分析了從衆、宣傳與說服、偏見、攻擊性和愛等社會行為的心理學過程。
通過作者的分析,你會發現,人是一種多麼不理性的動物,但往往又自認為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都是理性思考的結果。就像書中所說:
“人們有着将自己視為完美而又具有理性的需要——而這種需要又是多麼頻繁地緻使我們采取那些既不完美又沒有理性的行動。”
閱讀本書,會讓你對人性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更好的認識自我。
羅曼羅蘭說:“世界上隻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有人傾向于悲觀的解釋,容易消極、退縮;有人傾向于樂觀的解釋,能夠看到事情積極的一面,并直面困境。這種不同的解釋風格其實是兩種思維模式,悲觀思維模式的人,能夠變得樂觀嗎?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最樂觀的自己》這本書中指出,樂觀是可以習得的,一旦習得,就會終生擁有。
作者提出了習得樂觀的ABCDE模式:
A事件(Adversity):不好的事件。
B想法(Belief ):你對這件事的想法。
C後果(Consequence):由想法引起的後果。
D反駁(Disputation):反駁消極的想法。
E激發(Energization):激發自己積極的行動。
具體的操作步驟書中有詳細介紹,按照作者的方法,堅持練習,悲觀的你可以學着從樂觀的角度看待問題。當然,作者不是讓我們盲目樂觀,而是要審時度勢的樂觀。
如果你容易消極,甚至有些抑郁,不妨讀下這本書,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成長,就是不斷改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形成正确思維方式的過程,而改變的前提是看見。
閱讀心理學書籍,讓我們看見思維的謬誤和陷阱,看見大腦運作機制的不完美。盡管我們一生都會與這些謬誤和不完美相伴,但在看見之後你就無法視而不見,而這是改變和超越的開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