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的13個城市是被戲稱為13太保,不僅是源于各城市的經濟實力都比較強,GDP總值都在中國城市百強之内;其次也有省内有多個文化圈所緻。
其中蘇錫常三市應該是最特殊一組,雖然江蘇省名中的“蘇”取自于蘇州,但它們并不像其他城市那樣對江蘇具有較強認同感,總有若即若離的意思,反而和隔壁的浙江省更親近一些,大家是否有同感呢?
何以如此呢?這就要說到江浙兩省的曆史以及蘇錫常三市和浙江省的淵源了。
江蘇省這個行政區域和名稱的存在時間其實并不長,這個省名首次出現還是在乾隆年間,取江甯、蘇州兩字首位而得名,至今其實還不過2百多年而已。
如果以蘇錫常和現有江蘇南北城市同在一個行政區的時間,最早也是明初劃定的直隸(後來南直隸),以及到清初的江南省。但這是包括了安徽在内的一個大行政區,很難産生認同感的。
而蘇錫常和浙江的淵源就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了,時間線明顯要更長。
這也是地理、地緣所緻,蘇錫常以及上海地區都在長江以南,而且和浙北的杭嘉湖同處太湖周邊,所以一直就是同呼吸共命運的。
從揚州、會稽郡、江南道、兩浙路一直到元朝江浙行省,蘇錫常地區一直是和浙江大部同一行政區的。尤其在兩浙路時期,該區域的文化、經濟等達到全國巅峰位置。
但其實決定蘇錫常和浙江更為親近的還不是因為行政關系,更主要的還是文化認同。
促使蘇錫常和浙江聯系更緊密的,更主要就是來自屬于同一語言和文化圈,也就是吳語區和江南文化,而且還共同創造過文化上的輝煌,一直存續至今。
在南北朝時期吳語區要更大,包括南京周邊和長江北岸各地,但經過千年演變,除了浙江省外隻有蘇錫常地區基本整體保留了吳語和顯著江南文化。
所以你從蘇錫常到杭嘉湖地區,幾乎沒有感覺出省,且各類交流都毫無問題。蘇錫常的古鎮、園林和浙江北部的也幾乎沒有什麼差異。
其次在我國近千年曆史上,江南地區文風鼎盛、人才輩出,在國内領冠。這也造成了該區域的人的一種強烈自豪感。認同感、自豪感越強,那麼對堅守該地區文化的意識更為強烈,而且因此還會産生一定的排外驅動。
這就是蘇錫常人在江蘇省内有一種非常自矜的态勢,對于其他文化圈确實存在一定排斥的,而與上海、浙北等地更為親近。
除此之外,其實也是有經濟驅動的,隻不過沒有文化驅動這麼強烈而已。
嫌貧愛富是人性,也會體現在地域認同方面的。蘇錫常和浙北地區千年以來一直屬于中國最為富庶的區域,明顯要高于周邊其他地區的。尤其是長江以北是古代水患集中地之一,所以經濟上和南岸很難相提并論。
故而長期以來環太湖地區的生活條件明顯更優越,所以認識上會更趨同,也一定促進了聯系緊密度和認同感的。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蘇錫常與浙江省親近是有各類淵源的。長期處于同一行政區域内會産生一定的認同感,更為主要的是形成了同一文化、語言、經濟圈,對于認同感的大幅提升幫助很大。所以蘇錫常人可能會經常覺得自己在省内有點格格不入,反而和嘉興、湖州等地更有感覺。
當然随着我國各地的經濟發展、文化一體化的共同提升,在未來蘇錫常可能會進一步融入江蘇省内的,這應該是可以預期的,您說是吧?
大家有何不同看法,或有什麼可補充的,還請在下面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