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泾川縣城關鎮水泉寺村有一處上古遺址“共池”,“共池湧碧”是泾州八景之一。這裡就是商代阮國所在地,古稱阮陵,阮陵是天下阮姓的發源地。據說“共”是阮國的都城,所以古籍中又稱為“阮共”。但“共”與“阮”應該是兩支不同的族氏,“共”可能來自擅長治水城防的上古共工氏,商代其中一支在此立國為共國,與阮國并存,可能後被阮國吞并,成了阮國的都城。阮國是商王朝封建,作為商王朝西北部的爪牙和“竊聽器”,後随着周部族的不斷強大歸附于周。阮國疆域據劉玉林《商周阮共關系及阮國疆域探索》中認為包括東到蒲河,南到黑河,西到黨原,北至紅河一帶。控制範圍還是比較大的。
泾川城關一景
“阮”不見甲骨金文,是個後起字,也就是說,商代阮國的“阮”字不是商周時代的原字,字形發生了變化,這就為後人追溯阮族的起源帶來了困難。“阮”字因何而生?阮氏族人的族徽、圖騰又是怎麼樣的?泾川考古界曾發掘大量商周文化遺存,出土了不少商代時期青銅器物,按年代推斷,這些應該是阮國或共國器物,但畢竟缺少銘文或族徽論證,雖說有疑似族徽的圖案出土,但尚未得到證實。不過,如果“阮”字确由商代甲骨文繼承而來,那麼“阮”字讓我們想到“元”,來源于遠古祭祀,但其族氏出處不明。商代有元方,在今河南永城芒砀山一帶,甲骨蔔辭記錄元方為殷商附屬國,作為商王朝的物質儲備基地,對商末帝乙、帝辛東征時産生過重要作用。據傳阮國是臯陶之後阮髡(kūn)所建侯國,臯陶後裔從東夷流向淮夷地區,封建多有偃姓之國,基本集中在淮河兩岸流域,如英國、六國、群舒等等,那麼商代阮國是不是被商王朝作為監視、戍守功能封建到泾川境内的?商代早中期,商王朝的主要敵對勢力來自西北部,如土方、(上工下口)方等。在此形勢下,商王朝在西北部一帶建立了一系列親信之國替自己鎮守邊疆。商代元方在淮河以北,兩則可能有所淵源,商代阮國很有可能就是從這裡分封出去的。
我們都知道,周部族的前身是古豳國,古豳國的疆域包括今天的甘肅甯縣、正甯、合水、鎮原及陝西彬縣一帶範圍。當時的傑出領導人公劉帶領族人在此發展農耕文明,率先緻富築城,建古豳國,但由于古豳國四面戎狄,國人不但要挑戰惡劣的自然環境,還要面對來自戎狄的侵擾,生命财産得不到保障,生存極為不易,于是當時的豳國領導古公亶父放棄祖祖輩輩打下的基業帶領族人遷徙到岐山一帶,周人自此興起。而阮國所在的泾川大地即為當年周人先祖耕耘之地,後來居上的阮人和共人多少吸收了古豳國文化。
阮國的曆史與附近的密須國密切相關,密須國是商代侯國,姞姓,在今甘肅靈台縣一帶,與阮國南北相鄰,是阮國的死敵。密須國忠于商王,是戍守商朝西北部的邊境勢力,我們都聽說過“密須之鼓”,密須人擅長制造軍鼓,在當時享有盛譽。密須國可能跟同樣善于制鼓擊鼓的大彭國有一定關聯,軍鼓是軍事征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說明密須國是個崇尚武力的國家,急于擴張的周部族一直饞涎于密須之鼓。《左傳》中說:“密須之鼓,與其大路,文(王)所以大蒐(檢閱軍隊)也。”可見當年周文王滅密須國後,拿密須之鼓來檢閱軍陣,以向周邊諸侯及戎狄部族炫耀周國實力。周部族在岐山地區,與密須國比鄰而居,商代晚期,周部族的勢力逐漸向中原延伸,甚至引起商王的忌憚,實際上密須國扮演着替商王監視周部族的角色,于是,密須國成了周部族的心腹之患。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七年釋放回國後,周部族着手策劃剪除殷商西北部勢力的戰略,為推翻商統治作好準備,正苦于出師無名,恰好密須國做了一件自取滅亡的事,給周部族帶來了征伐密須的借口。《古本竹書紀年》載:“密人侵阮,西伯帥師伐密。”阮國作為周國的附屬國,周人自然得管,周文王仁德名冠四海,人心皆服,西北部的很多方國當時已歸附周部族,碰到疑難之事也會向文王請教,比如虞、芮兩國的争田糾紛,就是周文王出面調解的。可見當時西北部一帶的諸侯國基本已歸服于周,隻有像密須國這種自視強大的愚忠派尚不顧大勢仍與周為敵。
密須國入侵阮國後,文王帥師伐密,花三年時間滅了密須國,可見密須國的軍事實力确實不容小觑。周建立後,這件奠定周朝基業的大事還被寫進了頌詩,收錄在《詩經》裡:“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旅。”侵阮徂共,是說密人入侵阮國,一直攻打到共這個地方,如果共是阮國的首都,那麼阮國已經頻臨滅國了。文王震怒,整頓軍旅,前往幹預,阮國躲過一劫。此後阮國去向不明,有說法認為阮國躲過了密須人的騷擾,卻被順手牽羊的周人兼并,阮國從此正式劃入周國的領土。阮國國人以阮為姓繼續在阮地生活,直到兩周交替之際戎狄東出,徹底占據了泾川地區,阮人被迫南遷,後來随着戰争和時代變遷逐步向南遷徙,據說現在阮姓集中在越南,是越南的大姓。
文/堰風
春秋古國——江國,背楚向齊,為了生存投靠齊國,與多國聯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