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故人莊的意思和注釋?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過故人莊的意思和注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先簡介作者: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生于湖北襄陽。他沒有做過官,過着隐居生活。他與王維合稱為“王孟”。
這是他隐居鹿門山(離襄陽不遠之處)時寫的一首田園詩。既寫農家恬靜的生活情景,也寫他與老朋友之間的情誼。根據詩的内容看,寫作的季節可能是夏末秋初。
再解釋部分詞語:1.過,拜訪。2.故人莊,老朋友的田莊;故人,老朋友;莊,田莊。3.具,準備。4.郭,古城牆有内外兩層,内層叫城,外層叫郭;這裡的郭,應指村莊的外牆。5.場圃,場,是指翻曬糧食,碾軋谷物的空地;圃,菜園。6.把酒,端起酒杯;把,是動詞,不是介詞。8.話桑麻,說說農家事。桑麻,指桑樹和麻;這裡泛指莊稼。9.就:接近,這裡是欣賞的意思。
由于這首詩通俗易懂,加之我對一些詞語做了解釋,所以,就不再用白話翻譯了。
現在賞析這首詩。
我想試用“起承轉合”這4個字,來分析這首詩獨特的寫作藝術。
一.先說首聯(即一、二兩句)“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的叙事藝術。
這兩句似乎隻是一般的叙事,告訴讀者的,就是有人請詩人吃飯而已。但你仔細想想,就會覺得其中蘊含着詩人豐富的情感。請注意詩句中的兩個人(“故人”“我”)與兩種食物(“雞”“黍”):“故人”和“我”,表明兩人之間的親密關系;“雞”和“黍”,則是告訴讀者,他們吃的是有肉有米的田家飯,而不是山珍海味式的佳肴。此外,還應注意詩人用的3個動詞:“具”“邀”“至”。“具”是準備,隻一個字就寫出了“故人”的盛情;而有“邀”即“至”,則不僅寫出了“故人”對“我”定會應邀的堅信與期盼,也寫出“我”接到“邀”的信息之後的欣喜與迫不及待的行動。于是,詩的起筆兩句,就使農家情趣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情誼躍然紙上了。
二.再說颔聯(即三、四兩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典型化寫景藝術。
1.這兩句是對“至田家”的承接:詩人來到故人的“田家”放眼一望,這裡風光無限,使他應接不暇。如何把他感受到的美景分享于讀者呢?詩人匠心獨運,采用了典型化寫景藝術,即是在滿目缤紛的景物中,選取最能代表“田家”恬靜特點的那些鏡頭。這就是,環繞在村邊的綠樹與橫亘于莊外的青山。一個“綠”字,一個“青”字,把明媚如碧且秀色可餐的世界頓時呈現在讀者眼前。用今天的時髦詞語來形容,故人的田莊就是一個天然大氧吧!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這兩句詩隻10個字,就使我們的眼睛(視覺)、鼻子(嗅覺),甚至嘴巴(味覺),共同享受到了絕美的農村風光與靜谧的田園生活。
三.接着說頸聯(即五、六兩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轉折藝術。
頸聯兩句至少有三大特點。
1.由寫物轉到寫人。颔聯純粹是寫物的,好像詩人用照相機為我們拍攝了兩張風景照片似的;而頸聯則主要是寫人的。但這種轉折并不突然,因為前面寫的景物太美了,所以就要打開窗戶再看看。這一看不要緊,又發現了面前的“場圃”,于是又由“場圃”想到了“桑麻”。而其中的“開”和“面”,“把”和“話”這4個動詞,又極其形象地寫出了“我”和“故人”一邊喝酒、一邊神聊的情态。
2.由寫遠景轉到寫近景。“綠樹”在“村邊”,“青山”在“郭外”,這都是遠景;而“面場圃”與“話桑麻”卻在屋裡,在眼前,都是近景。一遠一近,既寫出了“田家”無時不美、無處不妙的景物,更寫出了詩人與故人之間奇景共賞、酒肴共嘗的真摯友情。
3.由靜态描寫轉到動态描寫。颔聯中,不管是“村邊合”的“綠樹”,還是“郭外斜”的“青山”,都是靜景;表現靜景的寫法,就叫做靜态描寫;而頸聯中的“場圃”與“桑麻”,由于它們前面有表示動作的“面”與“話”,所以,二者就結合成為活的景物了;寫這樣的景物,我們就稱之為動态描寫。詩人如此轉化描寫手法,絕不是刻意玩弄寫作技巧,而恰恰是他與故人置身于流觞曲水的環境中,得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傾訴心聲的最佳方式。
四.最後說尾聯(即七、八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空白藝術。
尾聯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也是前三聯的焦點。你看,前面的三聯共6句詩,寫出摯友相聚時天地所賜的美好景象,以及他們促膝傾談的快樂。但,最後是寫潸然淚下的擁抱呢,還是寫依依不舍的話别呢?如果這一筆寫得無精打采,或者人雲亦雲,那就如同詩人前面畫出的龍身雖然色彩斑斓,而且活潑可愛,但最後畫出的眼睛卻是暗淡無光,或者缺少靈氣了。而與王維齊名的孟浩然則是獨辟蹊徑,寫出了讀者很難想到的詩句來。他把這天領略到的自然風光與人文佳作,以及他感受到的無窮幸福與深厚情誼,全部集中于最後兩句詩中。
1.“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是誰說的?是“故人”說的?還是“我”說的?還是詩人心裡想的?有人這樣寫道:“孟浩然深深為農莊生活所吸引,于是臨走時,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氣爽的重陽節再來觀賞菊花和品菊花酒。”這顯然是強加于詩人的。也許有人問:“那你說是誰說的?”答曰:“不知道。”大膽猜測一下,詩人是不是有意留下一個空白,讓讀者自己想象呢?
2.“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中的“還”字當什麼講?我們知道,某一個字的讀音與其含義必須放到一定的語境中,才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斷。就這首詩而言,“還”字可以有3個讀音,有3種講法:讀 huán時,可當“回”講;讀hái時,可當“再”講;讀xuán時,同“旋”,可當“立即”講。究竟哪一個是詩人的意思呢?詩人沒說,那就隻能見仁見智了。可奇怪的是,無論你解釋成哪一個意思,都毫無例外地能夠表達“故人”與“我”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他們對相聚的期待。
3.“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兩句是詩的結尾,也是詩的開頭。說結尾,就是起承轉合的“合”,是對全詩的回顧與總結;說開頭,就是繪制了下一首詩的藍圖。
請聽他們臨别時的對話:
“今天玩得真高興啊!可什麼時候能比今天更高興呢?”
“不久就是重陽節了,那時菊花盛開,滿園飄香啊!怎麼樣?”
“那就定了!”
“說話算數!”
“哈哈……”
“哈哈哈……”
以上所說,或許就是詩人匠心獨運的空白藝術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