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現代城市功能打造

現代城市功能打造

旅遊 更新时间:2024-08-15 21:09:06

現代城市功能打造(融合傳統現代延續城市根脈)1

改造後的永慶坊煥然一新,成為廣州年輕人“打卡”的好去處。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 肖雄 攝

關鍵詞

傳統文化

24日下午,考察了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曆史文化街區永慶坊。廣彩、廣繡、粵劇……一條老街,一間間老店鋪,仿佛一幅徐徐展開的畫卷。邊走邊看,邊聽邊問。談到城市規劃建設,他強調,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十分重要,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的重要講話,讓廣東各級文化工作者深感振奮、備受鼓舞,大家紛紛表示要以的要求為目标指引和前進動力,進一步推動嶺南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将文明傳承

融入城市發展規劃

24日下午,考察了廣州市荔灣區西關曆史文化街區永慶坊。指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曆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永慶坊的改造模式延續了城市記憶,這是它最成功之處。”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古建築保護專家曹勁看來,“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為舊城區改造指明了方向,永慶坊沒有“大拆大建”,也沒有将舊有居民遷移出去作商業開發,而是探索出“微改造”的新路徑。“城市曆史街區的改造提升,如果不考慮原住居民的利益,單純商業開發,往往最後隻是保存了一個外殼,丢失了其中實質性的生活形态和記憶。因此,我們未來的規劃和保護方案應該更為審慎、細緻。”曹勁說。

作為曆史街區保護規劃的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王世福備受鼓舞:“強調,傳統和現代要融合發展,更深刻啟發了我們對傳統曆史街區保護的方法和路徑。永慶坊最重要的示範價值是告訴我們,老城區改造不用經過大拆大建也能煥發活力,隻要精心營造适宜精緻的空間環境,就可能吸引現代年輕人來‘打卡’消費。”在王世福看來,“文化傳承的目的不是簡單的保留,還要把這些基于地緣傳承的傳統文化以創新的形式引向未來,像‘三雕一彩一繡’、粵劇等封存在老街區的民俗生活記憶,也應該被重新進行有創意的‘活化’,并伴随着傳統街巷空間格局保護基礎上的建築修繕與品質提升,共同走向更有自豪感的未來。”

在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看來,的永慶坊之行,為廣州城市化進程的再出發指明了更加準确的發展方向:“廣州要成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一定不能丢棄傳統。隻有建好了傳統的廣州,才能成為國際的廣州”。在梁鳳蓮看來,說的“讓人們記住鄉愁”,是現代化城市發展理念的最好解讀。“這句話也在啟發我們:對待曆史和傳統,我們既要尊重和敬畏,也要有創新發展的格局和眼光;既要有本土意識,也要有國際視野,這樣的廣州才會給人以家園感和認同感。”

“強調城市文明傳承,強調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這與一直強調的生态文明和綠色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規劃研究中心主任王建軍看來,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廣州城市發展的增長方式已經進入到了新的階段,已從原來的增量發展逐漸變為存量發展,而當城市進入存量發展階段後,城市未來的發展動力需要從文化和文明傳承的角度進行更深入的思考。

王建軍認為,嶺南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從而整體上呈現出包容、開放、創新的特質。“多年來,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也積極融入了這一理念,像荔枝灣地區、恩甯路永慶坊的改造,沿江路西堤的品質提升、新河浦地區的保護與利用等等,這些街區改造對未來廣州面向‘兩個一百年’的城市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也是廣州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

将“南國紅豆”

播撒在年輕人心中

24日下午,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這激勵我們必須更加努力工作,把粵劇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做得更好。”作為廣東粵劇界的青年領軍人物,廣東粵劇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小敏深感責任重大。

此次參觀的粵劇藝術博物館自2016年6月正式開放,至今開館已兩年有餘。作為弘揚粵劇文化的主陣地,粵劇藝術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陳列展覽、舞台演出、文化交流、教育服務等活動,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倪惠英更是這裡的“常客”。

不久前,倪惠英還在“2018年廣東省中小學生地方戲曲展演活動”上現場收了幾名小徒弟。倪惠英在傳統戲曲舞台上工作已有48年,演出超過5000場,一直以身為粵劇人而驕傲,此次專門前往粵劇藝術博物館,再一次鼓舞了她身為粵劇人的自信心。“向來都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曾在多個場合發表相關重要講話。我能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對文化工作者的愛護與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最近,倪惠英正全身心投入到《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編撰中,“我希望把擁有300多年曆史的傳統粵劇表演藝術加以整理、規範和提升,最終實現系統化、标準化、數字化,讓後來的學習者學有所依。”據悉,該項目有望在三四年内完成。

今年正值廣東粵劇院成立60周年,這60年來,全院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粵劇劇本、音像和圖片資料。“通過把老一輩藝人的真實故事以口述的形式制作成‘粵劇往事’紀錄片,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曆史資料;通過‘粵劇古腔、大調’等教材的編纂,那些瀕臨失傳的粵劇古老唱腔也被搶救了下來,讓這批珍貴的藝術财富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曾小敏說。

去年6月,在考察香港西九文化區時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傳承下去,看到孩子們就看到了希望。”這更加堅定了廣州粵劇院董事長餘勇的想法:傳承粵劇還是要從娃娃抓起。據介紹,廣州粵劇院“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舉辦至今已有17個年頭了。“相較于成年人,青少年對于傳統文化的包容度和接受程度更高。從最初的進校園演出,到邀請學生來到劇場學習,再派老師到高校舉辦講座、開設培訓班,粵劇在年輕群體中的傳播和傳承正日益完善、深入。”餘勇說。

同樣,曾小敏介紹說,廣東粵劇院近年來已經開展了200多場“粵劇進校園”演出活動,把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以展演、互動體驗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向年輕人傳播,希望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在心中埋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廣東粵劇院的支持下,星海音樂學院已經把粵劇表演、伴奏作為學院的必修課,這一舉措在全國高校是首例。

國家一級編劇、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張晉瓊表示,的重要講話激勵全省戲劇人要有更大作為。廣東通過将表演藝術、學術研究、資源保護相結合,開創了以戲曲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廣東模式”,粵劇展演活動品牌“粵戲越精彩”已舉辦四屆,在粵劇界乃至戲曲界已有良好口碑。接下來,設立“廣東省粵劇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搭建中國粵劇藝術節展演平台、組建粵港澳桂粵劇信息交流網絡的工作已被納入到了廣東省藝術研究所的計劃當中。

讓嶺南非遺

更适應當代審美

“三雕一彩一繡”是廣州最具代表性的非遺項目,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在永慶坊入口處的“三雕一彩一繡”展區,廣州玉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高兆華、廣州牙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民輝、廣彩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譚廣輝和廣繡省級非遺傳承人譚展鵬夫婦帶來了他們的代表作品,吸引了參觀。

譚展鵬現場展示的新作《吉荔圖》以嶺南佳果荔枝為題,極富廣東地域特色。“來參觀非遺展,是對嶺南非遺傳承人莫大的支持!”說話間,譚展鵬難掩内心的興奮之情,在他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熱潮,讓廣繡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我們将不斷努力,創作出更多适應當代審美的廣繡作品。”

隻有實現創造性轉化,才能讓古老的民間工藝适應現代人審美的要求。張民輝的作品看上去和傳統牙雕作品很不一樣,不再使用象牙,而用水牛的大腿骨替代,這樣既傳承了傳統牙雕技藝,又踐行了綠色環保理念。譚廣輝也不再拘泥于傳統的制作工藝,轉而對傳統圖案進行二次創作,在他的手中,誕生了大量受市場歡迎的廣彩衍生品,在他看來,“傳承要有市場才有發展,讓更多的人認識廣彩,從小衆走向大衆,非遺才有希望。不過,創新的元素要在傳統中發掘,這樣創新才有根基、才有生命力”。

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非遺處處長杜紹勤說,觀看“三雕一彩一繡”展,給了所有非遺工作者莫大的信心,也對我們非遺工作的創新發展給予了莫大的鼓勵,“非遺隻有融入現代生活,适應社會和市場的需求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荔灣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謝德明親曆了參觀“三雕一彩一繡”展覽的現場,接受采訪時,他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對廣州非遺的關心,對我們是一種鞭策。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珍視它們的同時,我們也更堅定了做好基層非遺保護工作的信念。”

對非遺的關心,激發了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的學術設想。他表示,促進嶺南非遺的保護研究任重道遠,他會不斷推動對非遺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未來,他希望能不斷完善、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産學科,促進非遺與相關學科的融合發展,推動非遺與文化産業、創意産業跨界人才的培養,“我們尤其應重視第二代和第三代非遺傳承人的培訓,讓新生代傳承人更多了解社會需求和審美。”

▶▶再出發 創新局

推動嶺南文化

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全省各級文化系統和廣大文化工作者表示,将堅決貫徹落實的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做好各項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推動嶺南文化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聚焦粵港澳大灣區

讓傳統文化煥發永久魅力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汪一洋表示,全省文化系統将認真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别是這次考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強化文化遺産保護和利用,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将進一步挖掘嶺南文化的優秀遺産,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将進一步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推進文化生态保護實驗區建設,繼續實施非遺傳承人記錄工程和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将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泛珠三角(廣東)非遺周活動,加強非遺傳播宣傳展示和非遺保護工作制度建設。

“我們将注重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促進三地文化領域深度合作,傳承傳統文化,大力加強嶺南畫派、廣東音樂、地方戲劇等嶺南文化交流合作,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産保護,合力保護宣傳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文物古迹和文化遺産,共同推進包括嶺南文化在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以曆史為紐帶,将粵港澳三地的曆史文化遺産進行有效的串聯溝通,構建成一個極富特色和曆史底蘊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産遊徑系統。”汪一洋介紹說。

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朱小燚說,的重要講話讓他深受啟發。“‘南國紅豆’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并稱為‘嶺南文化三寶’。要珍視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讓花城的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芒。”他介紹說,“今年是廣州市的城市形象國際傳播年和品質提升年,我們在國内外高端國際活動中展示新時代國際花城形象時,既講城市的開放與創新,也講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朱小燚還表示,在推進粵港澳人文灣區建設過程中,廣州會不斷加強與深港澳等城市間的交流合作,協同開展對粵劇粵曲的保護和傳承工程,把優秀傳統文化的故事以新時代的方式講述出來。“還會推動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全球華人圈的傳承。廣州已開始拍攝10部4K高清粵劇電影,将推動和加深青少年對粵劇粵曲等舞台表演藝術的理解,包括對粵劇服飾等傳統文化的認知。”

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周大進介紹說,中山将重點對中山鹹水歌、小榄菊花會、南朗崖口飄色、醉龍舞、杏仁餅傳統制作技藝等一批具有珍貴文化價值和傳承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傳承保護以及創新活化,讓它們成為中山市的文化品牌。另據了解,為了推進粵劇的傳承研究和普及工作,本月中旬,香山粵劇研究院在中山市挂牌成立,研究院将與香港粵藝文化推廣協會、中國戲劇曲藝家(澳門)聯誼會、三藩市中美粵樂交流協會、澳門鳴鳳曲藝會等展開合作,共同為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粵劇文化交流而努力,推動粵劇新發展。

挖掘曆史資源

提升城市文化品牌

韶關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啟宇表示,韶關要深入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在廣東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立足韶關文化秉賦,深入挖掘韶關特色文化資源,着力做好活化曆史文化這篇文章,擦亮韶關文化品牌。加大對曆史文化遺址遺迹的保護修繕,增強城市規劃建設的文化意識,注重在城市建設、城市提升中融入韶關文化元素,重點做好韶關小島片區文物古迹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大力推進韶州學宮、風烈樓、風度樓等一批極具曆史底蘊的文化項目的修繕、複建工作,全面彰顯“小島風情、韶關記憶”的文化氣質。要加大對大南華、大珠玑、大丹霞、大南嶺等的文化元素注入,大力推動優秀嶺南農耕文化遺産傳承保護和合理利用。要加強對革命遺址、古驿道、古村落等的修複保護和活化,着力打造具有韶關特色的文化産品,提升韶關文化品位,彰顯韶關文化形象。

雲浮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郭亦樂表示,雲浮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推動文化産業繁榮。計劃近期舉辦“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讨會,将傳統文化中體現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精神内核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和提煉。要深度打造南江文化名片,充分運用文物考古成果,打造磨刀山遺址公園,争取創建省級、國家級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發展石文化,不斷擴大雲浮石文化的影響力和輻射面,打造創新創意在全國行業領先的中國石藝之都。

佛山市文廣新局局長陳新文表示,佛山市文化系統将堅決按照指明的方向,堅持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大力推進“文化佛山”三年行動計劃和“博物館之城”建設、曆史文化街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等重點工作,把佛山建設成為嶺南風韻突出、人文素養豐厚的文化導向型城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佛山城市建設發展中有更多時代内涵和現代呈現,使其蘊含的深厚文化軟實力轉化成佛山深化改革開放與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梅州市文廣新局局長溫文青表示,貫徹落實的重要指示精神,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梅州将以建設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護實驗區為抓手,在如下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建設梅州文化數據庫,科學系統地對原生态客家文化進行整體性保護;二是挖掘梅州深厚的人文底蘊,提煉新時代梅州精神;三是挖掘客家元素,繁榮藝術創作;四是開發鄉土文化資源,讓非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廣東省冼夫人文化研究基地電白工作站站長崔偉棟介紹說,如今茂名正在大力打造城市品牌“好心茂名”,大力宣傳弘揚冼夫人“唯用一好心”精神,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彰顯茂名本土文化自信,提高城市形象和美譽度。借鑒河南省商丘市花木蘭故裡、福建省莆田市媽祖故裡籌資拍攝電影、電視劇宣傳花木蘭、媽祖的經驗,多種手段宣傳冼夫人文化,提高茂名的城市知名度。

在具有1600多年曆史的古城潮州,豐富的文化遺産和文化底蘊正逐步成為城市的綜合競争力之一。去年11月,《潮州市曆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式施行。潮州市城鄉規劃局村鎮科負責人、規劃編制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夏陽說,将深入貫徹的重要講話精神,加大文化遺産保育活化,多措施探索古城的複興策略。将通過充分發掘和整合府城文化資源,積極引導各類展覽館、客棧、茶館、休閑咖啡館等文化旅遊休閑項目進駐曆史街區,使傳統建築得到合理活化利用。

南方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培 周豫 宋金緒 楊逸 畢式明 林煥輝 蘇仕日 顧大炜

陳清浩 汪思婷 廖冰瑩 畢嘉琪 通訊員 刁定宏 沈明禮 伍廷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