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1 18:56:40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原創稿

“如果不降溫,棚内溫度會高達45℃。”近日,當筆者走進位于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訪裡村的生态農業蔬菜育苗基地的大棚裡,依然感受到熱浪滾滾。一台台大風扇在智能控溫系統的自動調節下,正“呼呼呼”地為大棚裡的菜苗“換氣”降溫。棚裡的辣椒苗、黃瓜苗等長勢喜人。

“這段時間主要育秋冬蔬菜苗,剛剛給邊陽栗木片區發了3萬多株辣椒苗。”羅甸縣勝祥生态農業開發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勝祥說,羅甸有“天然溫室”的美譽,氣候資源非常适合蔬菜種植,早春、秋冬蔬菜早已成為了貴陽、廣州等地的“菜籃子”。

創新才能赢得市場,才能更好地發展。劉勝祥瞅準了市場商機,大膽創新運用浮盤、懸盤式育苗新技術,在新技術、新材料的加持下,基地育苗的成活率、抗病率和産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貴州羅甸新技術賦能)1

逢亭祥腳蔬菜種植基地。王友方攝

“1年要育3至4次苗,1次最少育100萬株以上,傳統的育苗方式根本行不通。”說起新技術育苗,劉勝祥有着自己的一套秘訣。種子必須經過高錳酸鉀浸泡24小時,再用特殊配置的營養液和從運來的活碳土進行培育,待苗長到“三葉一心”後開始“煉苗”,連續“煉苗”5日後方可出苗移栽。此外,按照一定比例實行水肥一體化管理,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統對秧苗生長所需的溫度和濕度進行智能調節,确保培育出優質的壯苗。

劉勝祥借助農業新技術,所育出秧苗質量高,得到了縣内外蔬菜種植戶的認可,常年育苗訂單不斷。

“今年秋冬苗的訂單是200多萬株,主要是辣椒、白菜、蓮花白、黃瓜等品種,目前已育了100多萬株。”對于還未育的苗,劉勝祥感到信心滿滿。他的公司自去年8月份開始育苗以來,根據市場的不同需求,采取訂單式育苗,按照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的方式,成為了全縣蔬菜種植的“搖籃”。

“傳統方式育的苗根系不發達,成活率、抗病力低。”羅甸縣蔬菜發展中心副主任奉皇書說,采用新技術育苗比傳統育苗更加方便、快捷、優質,而且秧苗帶着營養土移栽,成活率非常高,能讓群衆能最大程度節約成本。今年,全縣秋冬蔬菜示範種植面積7000畝以上,帶動面上種植7萬畝以上。

農業新技術同樣體現在羅甸縣逢亭鎮祥腳村的蔬菜種植基地。今年5月中旬,省、州蔬果專家聚集祥腳村,對羅甸試驗示範種植的91個辣椒新品種進行鑒選。通過現場鑒選,其中13個辣椒新品種将在貴州全省同類型的低海拔區域進行推廣種植。

“蔬菜種植四新技術(新産品、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和試驗示範取得了新的成效。”奉皇書說,截至目前,全縣蔬菜種植面積31.75萬畝次,産量53.53萬噸,産值16.98億元,其中規模化基地種植8萬畝,産量14.4萬噸,産值5億元。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貴州羅甸新技術賦能)2

軌道裝運系統運輸火龍果。班積輝攝

有“中國火龍果之鄉”美譽的羅甸,火龍果産業已成為了全縣重要的農業産業之一。近年來,羅甸不斷探索和創新,通過品種改良、綠肥種植等舉措助推火龍果提質增效,運用大數據賦能火龍果産業,實現火龍果産業不斷叠代升級,讓老産業再次煥發生機活力。

時下,正值采摘火龍果的好時節,羅甸郎當火龍果基地裡的紅彤彤的火龍果非常惹人喜愛。基地管理員熊啟源待工人采摘好果子以後,發動軌道車,不一會功夫,一車果子就從山腳運到了山腰的庫房。

“安裝環繞軌道裝運系統後,大大提高了效率。”熊啟源介紹,采摘果子後通過軌道車運輸入庫,再進入流水線作業選果分級包裝。從摘果到包裝,以前十五六個人工的勞動量,現在隻需三五個人就能完成,不僅方便快捷,還省時省力。

不僅如此,基地安裝了土壤墒情監測、病蟲監測、滴灌設施、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系統,各個系統構成了基地的大數據平台,實現了火龍果産業的信息化和标準化。與傳統的鐮刀、水桶、背篼相比,大數據平台的運用讓火龍果不斷提質增效。

而新中盛火龍果種植基地則通過不斷的改良品種和種植模式提質增産。與傳統的種植模式相比,基地采用的雙排交叉種植模式,一畝可種植1200株,比以前翻了4倍。加上品種的改良,目前産量可達到每畝4000斤左右。

“經現場檢測,今年火龍果的産量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0%左右,糖度達到了18.8,比以前增加2%左右。”羅甸縣果業産業發展中心信息服務股股長歐子豔說,通過科學修剪、品種改良、綠肥種植以及配方施肥等方面的積極探索創新,以及大數據平台的等新技術的運用,讓羅甸火龍果品質越來越好,産業發展越來越興旺。截至目前,羅甸縣共種植火龍果3.54萬畝,挂果面積3萬畝。全年預計産量達3萬噸以上,産值2.4億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時下,羅甸縣11.3萬畝水稻迎來豐收。在羅甸縣沫陽鎮紅星村,上萬畝水稻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在金色的海洋中,田間一派豐收景象。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貴州羅甸新技術賦能)3

沫陽鎮紅星村用機械化收割。王亭攝

“收割機比人工方面省時省力又省錢,5台機子大概三天就能把我們村的稻谷收完。”紅星村村主任羅德信一邊不停地幫助群衆将收割好的稻谷裝袋上車,一邊感歎。今年村裡面改變了傳統的收割模式,采用機械化收割,不僅提高了水稻的收割效率,還為在家的老弱病殘家庭解決了收割難、收割慢等“疑難雜症”。

“今年種的晶兩優510品種很安逸,我們羊場大米又要紅火了。”村民羅世雨笑着補充道。

“通過對上、中、下三塊田進行測産驗收,最高畝産達690餘公斤,最低是620餘公斤,較去年同一生态區增長了10%以上。”面對測産數據,羅甸縣農業綜合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文豔一臉喜悅。

“農業新技術的廣泛運用為糧食豐收提供了保障。”有着25年經驗的王文豔不停地推廣農業新技術,她一語點破了今年水稻豐收的秘密。

貴州農業創新之路(貴州羅甸新技術賦能)4

看這糧食多好。王亭攝

近年來,羅甸水稻嚴選優良品種,結合土壤肥力、品種特性等進行培育壯秧,移栽時進行寬窄行插秧、合理的密植,結合秧苗的長勢進行配方施肥,同時開展蟲情監測,控制病蟲害發生,建立綠色防控,減少農藥使用量。通過高産高效的栽培技術,确保水稻增産及品質。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截至目前,羅甸建立玉米、水稻種植示範點18個,全縣糧食種植32萬畝,夏糧産量0.75萬噸,預計秋糧8.23萬噸,糧食安全生産得到全面保障。

借助農業新技術,羅甸傳統農業正迅速轉身,農業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史傳鴻、班方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