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創作打卡挑戰活動#
當我們放眼望去這包羅萬象的世界,川流不息,芸芸衆生的我們都會有層出不窮的煩惱。不可否認,當我們嘗試盡力去解決一件煩惱的事情,另一件也會随時出現。對于你來說這事讓你感到煩惱,但對于他來說未必是件煩惱的事,所以每個人天資不同,覺悟高低不同,站得精神層面也就不同,看待事情因果也就不盡相同。
說到那些覺悟者,精神境界高深的人,往往會讓人敬佩他們的大格局,開闊的胸襟...相比于平常人,那些覺悟高的人看待的事情會更加淡然闊達,遇事會更加從容淡定,那麼那些異于常人的覺悟者是如何做到的?這次就借着那些偉大的先哲思想來談論那些精神境界高的人,背後到底隐藏着一幅怎麼樣的神秘畫冊?
哲學家斯賓諾莎曾說:“懵懂無知的人不僅由于外界的各種因素而焦躁不安,以至永不得享受心靈的甯靜,他還對神和萬事都懵懂無知,若不痛苦,便無法生活,真正不痛苦時,也就不存在了。有智慧的人,在他被認為有智慧的範圍内,心神泰然,還由于意識到神、萬物和自我,因具有某種永遠的必然性而時刻存在,由此得以安享心靈的甯靜。”
在斯賓諾莎的哲學體系中,他認為哲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高的幸福。這個幸福不是世俗的幸福,不是獲得名利和财富的滿足,而是一種精神的幸福和心靈層面的快樂。
斯賓諾莎靠給人打磨光學鏡片為生,在那時候很多人看來他的工作很艱辛,但在他看來從事這份工作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他樂在其中,因為她擺脫了人世間的很多束縛,正是因為他認識到了自然的本質,認識到了這個世界的樣子,所以他更為超脫和遊離于常人的世俗觀念而過得逍遙自在。在哲學史上有這麼一句話:“斯賓諾莎在磨眼睛片,于是世人透過他的眼鏡片看見這個世界。”
斯賓諾莎踐行着自己一種倫理學意義上的理念,這就是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這個觀點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認知水平越高,對自然規律把握的越透徹,那麼他在自然面前就越是自由的,要想獲得真正的自由,一定要有對客觀必然性的真正認識。當我們說到自由,我們第一反應就是想到自由就是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就像鳥兒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飛,魚兒盡情地在大海裡遊。倘如我們要想獲得一種自由,就一定要能夠駕馭的起自然規律的客觀必然性,認識自然越深刻,越懂得怎樣遵循規律,獲得一種道德,幸福的水平就越高,也越容易超脫和釋然。
斯賓諾莎之所以能夠在那麼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怡然自得,并且有自己的哲學建樹,就是因為他釋然了,獲得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我之前發表的文章有說過:“自由的本質是心靈的安甯”。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感到不自由,是因為在生活中他們所遭遇的不幸打亂了内心的安甯,所以内心才會感到不自由。所以我們要認識這種不幸,看清這種不幸背後隐含着什麼更為深刻的内在規律。
很多時候,凡事皆有因果,有因必有果。生活中的不幸都是自然的,所以對自然的把握越深,對自然的認識程度也就越高,就可以擺脫這樣的不幸,擺脫内心的困境。這就是斯賓諾莎明确的表示的倫理學的思想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這個思想,這個倫理學意義上的自由是建立在認識論的基礎上的。對自然的認識程度的高低,決定了他在自然面前的自由程度。廣義的倫理學層面的通過對自然的認識,通過對自然,客觀規律的把握,從而去理解人的本性和情感,達到至善至美的狀态,并獲得自由與幸福。
斯賓諾莎曾說過:“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來,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後果,并減少由此而來的苦楚。”
而哲學可以幫我們更好了解事物的因果由來。愛因斯坦曾說過:“解決問題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它不再成為問題。”
哲學就是歸根到問題本身去思考這個問題,當問題已經不再是問題了,那也無需解決的答案了。
哲學與心理學有類似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它們類似的地方是終究歸于人的心靈,而不相同的地方是心理學是出現了問題之後,針對這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最後得出了答案;哲學更注重問題的本身——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當用哲學來思考問題的根,那麼答案已經不需要了,因為當問題本身不成立,還有必要需要答案嗎?
比如當一個人不自信,往往源于那顆自卑的心。心理醫生會告訴他,當人産生了自卑感,應該如何自愈,如何應對;而哲學家會告訴他,一個人的自卑往往是源于“沒有自知之明”。所以真正要治療的不是“自卑”,而是“不自知”。自卑與自大都是出處同源,治根的唯一藥方就是——“認識你自己”。随着一個人越來越認識他自己,自卑和自傲都會随着越來越少,随後它們會逐漸地消失。人貴有自知之明,人的貴在于能界清自己的底線,像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的過分激烈的情緒就會越來越少,心靈便歸回于會越來越平靜。
哲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其特點是立足于世界和人生的全局來看事情,包括看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所以,從哲學的角度看,人的許多煩惱是緣于沒有這樣一個立足點,和自己在人世間的遭遇零距離,這樣必定會把小事也看得很大,為此糾結、煩惱。
小事是層出不窮、應接不暇的,結果就苦海無邊。哲學的用處就在這裡,教我們俯瞰人生,站在高處往下看,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有什麼可在乎的。其實,哲學起這樣的作用,讓我們身上的一個更高的自我覺醒,不要太在乎那個小我的遭遇。煩惱的來源于我們看待事情複雜并且太在乎,而解決的辦法——抽身而出,把事情簡化拉遠。
生活中遭遇痛苦,不能因為逃避痛苦而暫時靠找樂子的辦法解決,因為這隻是暫時的逃避,其實痛苦還在。痛苦有兩類。一類是為小事煩惱和糾結,煩惱和糾結的根源在自己的格局,一個人心胸狹窄自然就把小事看大了。
另一類是真正的苦難,比如天災人禍,生離死别。面對那些無法避免的痛苦,我們嘗試與它和解,共處。在這兩種情況下,關鍵都是要提高人生覺悟,讓自己能對痛苦看開,放下。當我們洞察事物的本性,因此不會由于世上的各種變化而讓内心焦灼不安。我們生命獨立于外界事物,因此我們的内心也不受外界所左右。
一個覺悟高的人,站得精神的層面也就高,看待事情問題的方式也就不一樣,站得低層的人往往無法了解事情的因果,一旦事情發展的不如他所願,他就很容易陷入情緒的焦慮中。
而站得高層的人看待事情會比普通人高幾個維度,他能夠超越世俗生活,看到更遠更多東西,看到遠處的風景自然就會更加遼闊無垠,所以他也就對萬事萬物加以理解,遵從自然法則,理解因果關系。所以他們的情緒不僅不容易被外界影響,而且外界的發生的事也沒真正困擾他們。
就像下雨天,讓人不想出門,成人會明白這是自然法則,所以不會因此而感到憤懑,對天發怒。但小孩不同,他們會因此而對天埋冤,會忍不住捶胸頓足在地上打滾,抱怨不能出去玩…原因是成人往往比小孩覺悟更高,成人比小孩更能理解下雨天不能出去玩,因為被淋濕後容易得感冒,等哪天不下雨再出去也行。這不影響趣味,也不影響心情。因此你會發現成人相對于小孩,他們精神層面站得會更高,看得也就越遠,能理解事情的因果,因此煩惱和失望也就比小孩少得多。
按照這個推理,你會發現,在生活中發生小事所引起的煩惱,不是因為事情本身,而是因為我們對這事情的看法。覺悟高的人因為站得精神層面高,格局也就大,對事情也就多了份理解和包容,自然就不會被外界的事情打亂内心的平靜。
那麼問題來了,說到覺悟高,一個人最高的覺悟是什麼?佛學裡有句話叫:“大徹大悟“,一個人最徹底,最深刻,能悟出什麼真理?在這世界上最徹底,最深不可測的就是——生與死。所以一個人最高的覺悟就是已經覺悟了生命,同時,也覺悟了死亡。看透了生命本質,也看淡了最深不可測的死亡,那些精神境界高的覺悟者是怎麼從平凡的生活中覺悟世上最大的謎團——生命的本質?
我們人類從未停止過追問生命的意義,尋求人生的幸福,但我們的目光隻聚集在這個小小的我,這種精神上的近視眼,終究阻止我們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反之,當我們仰望或遠眺,真正看見這世界上除了我之外的一花一草,另一團生命,反倒會在不經意間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光彩和自我内心的安甯。
詩人威廉布萊克在他的作品《天真的預示》寫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雙手掌無限,刹那成永恒。”
在我們平凡人眼裡,路邊的一朵小花何以值得觀賞?但在覺悟高的人眼裡卻是那麼耐人尋味,當你細心欣賞,你會發現這朵平凡無奇的小花,卻包含着一個複雜的自成世界。
記得有一次我走進一間花店裡買花,裡面各種五彩缤紛的花朵在向我招手,它們就像穿着件美麗的衣裳,我的目光被它們深深地吸引。每一種花朵都顯得如此讓人賞心悅目。當時我拿起一束已經盛開了百合花觀賞時,我看見裡面輕盈的花瓣包裹起的生命是如此精美有序,形态,色彩,氣味搭配的如此構思巧妙,如此符合邏輯。未經人工雕塑,它們的配搭是那樣的和諧,神奇美麗,美不勝收。
或許在“覺悟者”眼裡,我們所忽略的一朵小花可能蘊藏着一個别樣的世界,指縫中漏下的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中可能内含了一片新天地;同樣,我們生活于這個大千世界實質上可能隻是一朵碩大無比的“巨花”,一顆在顯微鏡下被無限放大的果核,而我們則是生活于果核内部的微生物。
雖然人類的思想很偉大,但是和大自然相比,我們人類真不應該拿自己太當回事,如果世界隻不過是放大鏡下的果殼,而我們隻不過是果殼當中更微不足道的微生物,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謙遜?還有什麼理由自大驕傲?所以我覺得凡是具有宇宙觀的人他一定是謙遜的,而凡是謙遜的具有宇宙觀的人,一定是偉大的。
我們人類已經習以為常,将自然萬物當成是我們的生活背景、消費對象、生産資料和旅遊景點,卻忽略了大自然才是一本最大的生命教科書。我們人類作為自然的一個分支,萬象的一個局部,真的應該時時心懷一片誠意,去向大自然學習。如果一顆沙粒自成一個世界,一朵小花内存一個天堂,沙粒小花如此,那麼我們呢?我們何嘗不是芸芸衆生當中一顆沙粒?何嘗不是自然萬象中的一朵小花?而我們這個地球,又何嘗不是浩瀚無垠的宇宙當中的一朵小花?
花謝花開、秋去春來,生成春華秋實、化作落紅春泥;正如人類從嬰兒、少年,走向中年和老年。任何生命之物何嘗不是如此?與這看似平常的“小花”又有多大區别呢?
如果你拿起這一朵小花觀賞,屏息凝視,或許一不小心,你會發現“小花”在說話,用她靜默的語言,她的形态,色彩、香氣、她的生命軌迹,就是她的語言,正如月光,星辰,大海,秋葉自有其“竊竊私語”、無聲之隐喻。
凝視具有一種力量,它在傳遞一種生命的能量,能實現一種語言之外的精神溝通。而“覺悟”恰恰是在這精神的凝視之下,心靈如“春暖花開”般豁然綻放。
好了,寫到這裡,我隻想表達。其實,覺悟并非是一件特别異乎尋常的修行,或是高不可攀的精神境界,事實上,每個人都能覺悟。隻是,由于每個人的天分不同,生活的機緣巧合,讓人的“覺悟”有遲有早,程度有所不同。所謂“覺悟”聽起來玄之又玄,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站得高看得遠”,僅此而已。很多人都求神拜佛,以求神靈庇佑,我對神佛也會保持恭敬的态度。但我認為,其實,佛就在我們每個人心中,當我們能真正做到大徹大悟,能覺悟生命的本質,那麼你也就能找到心中的佛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