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開學在即,經過兩個月的休假之後,幼兒園的老師們又将迎來軒軒、辰辰、馨馨們·····的到來!現在幼兒園階段的孩童姓名重複現象早已引起人們的關注,有統計表明,現階段孩子的名字很多都包含以下用字:一、子、之、可、宜、雨、欣、淇、豪、傑、軒、怡、姗、涵、桐、嘉、詩、韻、舒、熙、瑜、煜、涵、婕、妤等等。故而大多數幼兒園裡,軒軒、辰辰們遍地跑。這種大規模的類似取名行為集中表現出現80後、90後家長渴望給自家孩子一個充滿詩意文化色彩的名字,以便讓自家孩子與衆不同,表現着家長們“趨雅避俗”的文化心态,這也是傳統尚雅取名文化在當代複興反映。但是若不明白傳統文化,一味求新求雅的名字,有時候也會适得其反,贻笑大方。比如“若兮”這個名字,聽着很好聽,但實際上“若兮”在傳統文學中大多數是個語氣詞,相當于“啊、啊”,因此“若兮”作為藝名可以,當若将它作為孩子“立世表名”的東西總感覺好像不那麼合适。我們是一個非常注重名稱的國度,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取名字當慎之又慎啊,在這種情況下,簡單介紹下中國古人的取名文化規則就十分必要了。
很多人身邊都有那麼幾個軒軒、辰辰
我們都知道“文《論語》,武《周易》;男《楚辭》,女《詩經》”這樣的一段說辭,仿佛這成了古人取名字的不二圭臬。所以現在很多年輕父母們取名的時候,往往拿着這些書籍翻來翻去,更有有心人将這些書籍中的好詞藻羅列開來,供人選擇。比如《詩經》中的“淑慎、惠然、采苓、采薇、采菲、文茵······”等等經常被文化取名者引用。在裡面選擇名字固然很好,但是這些書籍中的好詞彙有限,而中國的人口太多了,僧多粥少,難免造成了“惠然”之類好名字的泛濫。
伊本來可是叫“徽音”,《詩經》裡的好名字
實際上,古人們在給孩子取名字的時候,有時候往往并沒有多少講究,往往随口而出。比如宋代的宋祁(998-1061年),其母親在生他時,夜夢一紅衣男子送《文選》一部,所以宋祁在出生時,得到了一個“選哥”的小名。
“紅杏枝頭春意鬧”中的“紅杏尚書”即是此位宋祁
現存最早詩文總集《文選》,宋祁曾手抄了3遍,可謂名谶啊
當然取名字時更加包含深意的,當屬于清代“高郵王氏父子”了。王念孫 、王引之父子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精通訓诂、語法、音韻等内容,著作頗豐,聞名海内外。但是二人的取名則更有趣味。王念孫(1744-1832)人如其名,非常看重自己家族的子孫繁衍問題,自己的兒子還沒出生,便惦念着自己孫子了。于是1766年,王念孫的長子出生之後,思孫頗切的王念孫趕緊為自己的兒子取名“王引之”,言下之意:我的孫子還是要靠你小家夥導引出來,叫“引之”很适當啊!
高郵王氏父子:高校文學院學生仰望星空
在視多子為福的古代,家中有幾個兒子是常見情況,因此古代便誕生了一套嚴格完整的取名規則程序,以期達到一種“雁行(音杭)”的效果,整齊排列而有次序。具體來說:分三個字(包括多于三個字)的名字情況和兩個字的名字情況。
古代取三個字(包括多于三個字)的名字時,家族成員往往按照輩分來進行,比如清代的愛新覺羅家族們,從雍正始,其輩分用字順序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焘、闿、增、祺。比如雍正帝名字為愛新覺羅·胤禛,他的兄弟們的名字是胤禔、胤礽、胤祉,胤祺、胤祐、胤禩······都是“胤”字輩。古代輩分用字往往都是一些褒義字,比如浙江《唐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福祿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甯聰。”湖北《汪氏宗譜》的行輩字派是“正大光明,成先于後,世澤延長,齊家有猷。”還比較出名的就是說相聲的德雲社給取得藝名,德雲社的輩分是按照“壽寶德文,雲鶴九霄”為序的,所以在德雲社的家門裡,嶽雲鵬和周九良的輩分一看便知。
雍正帝:這主要是俺爹受漢人影響啊,旗人祖宗們取名不講輩分的!
而古代取兩個字的時候,家族成員往往按照同一個部首偏旁來取名字,我們先以宋代眉山蘇氏家族為例。蘇洵(1009-1066年)有兩個哥哥,大哥叫做蘇澹,二哥叫做蘇渙,三人名字都有“水”偏旁。蘇洵有兩個兒子蘇轼、蘇轍,二人的名字都有“車”偏旁。蘇轼有三個兒子,長子蘇邁,次子蘇迨,三子蘇過;蘇轍也有三個兒子蘇遲、蘇适、蘇遠(又名遜),很明顯可以看到,蘇轼兒子和蘇轍兒子的名字中都有個“辶”偏旁。這種取名例子在古代比比皆是,又比如支持王安石變法的宋神宗 (1048―1085年),他的名字叫趙顼。他的兄弟(宋英宗的兒子)分别是吳榮王趙颢、潤王趙顔、益端獻王趙頵。 四個人的名字中都有“頁”字旁。當然比較講究的家族,取名的時候可能既按照輩分來,又按照同一個部首偏旁來,比如仔細觀察一下,我們前面提到的愛新覺羅家族,雍正兄弟們的名字裡都含有“礻”字旁。
蘇轼:你想有文化嗎?跟我學!
總體而言,古代人在取名字的時候,除了考慮名字本身的含義之外,更多考慮的是名字在家族中的排布情況,畢竟在宗法社會中,排列次序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那些飽讀詩書的古達士人,一肚子傳統學問,根本不屑于我們今年的翻書找字行徑。我們今天所論述的是古代上層社會的取名行為,而那時普通老百姓為日日為生計奔波,給孩子取名更沒有多少講究了,大郎、二郎、小五、阿六的名字非常普遍。
朱重八:朕就是民間取名文化的典型代表
當然無論名字是高雅還是接地氣,是罕見還是尋常,其中寄托的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随着二胎政策的實施,家中的娃娃可能會多起來,年輕的父母們在取名字的時候,可以稍微回顧一下古代的“雁行”取名規則,因為這是華夏兒女姓名中最獨特的文化标簽,包含着人間最真摯的情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