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莊子·逍遙遊》
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莊子為了說明白,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朝菌,一個是蟪蛄。
莊子說他們是: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什麼是“朝菌不知晦朔”呢?
這個朝菌,是一種菌類,據說是朝生暮死,也就是早上出生,晚上的時候就死了。所以在他的一生當中,根本就不知道有黑夜。
因此你跟他聊天,就不要聊晚上的事。
因為他的認知水平,就局限在白天。你要告訴他白天過後還有黑夜,而且到了黑夜的時候,天空會有個大圓球叫做月亮,這個月亮還有晦、朔、弦、望,也就是月圓月缺的變化。
你覺得他會怎麼想?會不會覺得你是在騙他?
畢竟,他都不知道有黑夜,你讓他怎麼相信你說的是真的?
什麼叫“蟪蛄不知春秋”?這個蟪蛄,也就是知了。他們要麼春生夏死,要麼夏生秋死。也就是說,在他們的一生當中,一年頂多有三個季節,就是春天、夏天、秋天。
所以你跟他交往,就不要講冬天的事。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一年頂多就三個季節。現在你卻告訴他,一年其實是四個季節,還有一個季節叫冬天。
你說他會不會相信?
這就是莊子說的“小年不及大年”。其中,這個朝菌和蟪蛄,就是小年,也就是壽命短。因為壽命短,所以他們的認知就被局限了。
實際上,不隻是朝菌和蟪蛄,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認知上的局限,包括我們人類社會。
為什麼這麼說?
你看以美國為首的那些西方國家,他們要過好日子,這本來無可厚非。可現在的情況是,就因為他們要過好日子,所以别人就不能過好日子。
他們總覺得,别人也過上了好日子,他們就沒好日子過了。
他們為什麼會這麼想?
難道他們就不明白,如果别人沒好日子過,他們怎麼可能有好日子呢?像他們現在這樣,動不動就又是制裁又是侵略的,各種明的暗的,就算能得利一時,也不可能長久嗎?
你還别說,他們還真就不一定明白。
不然莊子為什麼說“小知不及大知”呢?
就像“小年不及大年”一樣,你還沒法跟他們把道理講清楚。因為在他們的認知範圍裡,他們的好日子,就是靠侵略呀、殺戮呀這些手段得來的,你讓他怎麼相信,原來讓别人有好日子過,一點也不耽誤自己過好日子?
這就是認知的局限。
實際上,人類現在所面臨的一切問題,都來自于認知上的局限。由于地理地域、生存環境、文化習俗等等方面的不同,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活在自己的認知裡面。
也都被自己的認知所局限。
我們也基于這樣的認知,去思考和判斷遇到的人和事。結果這樣一來,這就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群體,認知水平是不一樣的。
怎麼辦呢?
莊子又舉了第三個例子,就是鵬鳥從北海飛往南海。據說鵬鳥為了飛到南海去,要“水擊三千裡,抟扶搖而上九萬裡”,而且一飛就是六個月。
搞的動作這麼大,結果就引來了麻雀呀斑鸠呀的嘲諷。
因為他們實在搞不明白,這個大笨家夥到底要幹嘛?不就是飛嘛,像他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有時候飛不到,那就落在地面上,不是也挺好的。
為什麼要飛那麼高,飛那麼遠?
對于麻雀呀斑鸠呀的嘲諷,鵬鳥是什麼反應呢?
照樣飛自己的。
他既沒有解釋之所以飛這麼高,是因為自己體積太大;也沒有擺出一副“燕雀安知鴻鹄之志”的欠樣來,斥責你們這些小人物!更沒有高高在上的一邊顯擺一邊說教:你們為什麼不九九六!你們為什麼不努力奮鬥!你們為什麼不也像我飛這麼高!
老子說“長短相形,上下相傾”。
這個世界本來就是有高有低、有上有下,更何況所謂的高低上下,也不過是存在的狀态不一樣,認知的範圍不一樣,僅此而已。
這就像對于麻雀呀斑鸠呀來說,他們确實也沒必要飛那麼高。
飛那麼高幹嘛?冒充大鵬鳥啊!
由此可見,那些動辄就喜歡高高在上,以什麼專家呀學者呀的身份教育人,實際上也不一定就多志存高遠。
如果他們真的志存高遠,哪兒有這閑工夫?
難道不是這樣嗎?
本文為“索彥讀詩書”原創,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點贊、評論并轉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