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專家學者提起北京話,都談到了它的音調優美,節奏抑揚頓挫、铿锵有力,悅耳動聽。
下邊這些北京土話,您還真未必知道是什麼意思。
北京土話管太陽叫“老爺兒”,大概是說它主管大地一切的意思吧!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嘛!不然,何以屬爺字輩兒前邊又加一個“老”字呢?
管火柴叫“取燈兒”,“取”為“起”字之音變。“起燈兒”者,是說它一燃着就像燃起了一盞油燈。
北京人管餃子叫“饽饽”也很有意思,因為周圍河北省的一些地面兒,窩頭、餅子、烀餅、烙餅、饅頭等面食統稱作“饽饽”,惟獨糕點、餃子沒有人叫“饽饽”。因此,北京人所說的“饽饽鋪”,外地人并不知道是賣什麼的店鋪;“煮饽饽”,外地人并不知道是怎樣的食品。
北京人管小孩兒生病叫“變狗”,更是奇怪而有趣。狗在忠于主人的同時,不是還有一定的狼性嗎?見生人就又吠又咬,煞是可怕;可小孩兒生病時不吃不喝、蔫頭耷腦的,有一點兒狗的樣子嗎?怎麼能叫“變狗”呢?
還有一些說法非常形象生動。北京人管嬰兒滿月以後到姥姥家小住叫“挪臊窩兒”。把孩童招惹同伴叫“招貓遞狗”。
出租車司機把車停在某處等乘客叫“趴活兒”。
比喻經雙方商定的事情,一方後來又反悔了叫“扒房了”。
需用錢物急得到處找叫“轉腰子”。
把非常遠的親戚叫“胯胯上的親戚”或“八竿子打不着的親戚”。
形容某人聰明、機敏、狡黠叫“比猴兒少身毛”。
譏諷某人說大話,胡吹亂吹說他“不怕大風扇了舌頭”。
說某人沒有自己的住房,租别家的房子居住叫給人家“溜房檐兒”。
管靠出租房屋生活叫“吃瓦片兒”。
形容極其忙碌說“腳後跟打後腦勺子”。
譏諷某人過于膽小怕事說他“放屁怕砸腳後跟”。
比喻自己或自己的親人說話講信用,一諾千金叫“吐口唾沫掉在地上砸個坑兒”。
形容得意後輕狂的樣子叫“屁颠兒屁颠兒的”。
說某人養尊處優、無所事事叫“橫草不拿,豎草不捏”,“油瓶兒倒了都不扶”。
舊時形容一個人在京城權勢大,說話、辦事舉足輕重叫“一跺腳,四城亂顫”。
說某人過上了“乞丐生活”叫“披片兒抱砂鍋”。一個人身披一塊破麻袋片兒,懷抱一個砂鍋在街巷胡同兒中蹒跚而行,不是一個典型行乞者的形象嗎?
更有意思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人們很诙諧的說法。
當有人問某人:“你下茶館兒嗎?”他會回答:“我不下茶館兒,我下撅尾巴管兒。”何謂“撅尾巴管兒”?最早指的是自家的水缸。渴了在自家水缸舀一瓢水就喝,後來有了自來水管,指的彎腰歪頭喝自來水,不得低頭彎腰撅屁股嗎?這一說法十分幽默風趣。這一自嘲說法,也表現了京城窮苦百姓生活上的樂觀态度。
為了表現幽默風趣,還要用典故。在雨天路滑時,一個人不小心摔了一個屁股蹲兒,别人玩笑說他鬧了一個窦爾敦。窦爾敦是綠林戲中的一個人物,舊時人們對綠林戲中的人物像黃三太、楊香武、朱光祖、窦爾敦等非常熟悉,所以有此诙諧說法。
一個人吃飯成了問題,找飯轍去可以诙諧幽默地說他找趙旺去。趙旺是京劇《荷珠配》中的一個仆人,主人員外經濟上陷入窘境時,屢屢向他索要飯食,後趙旺在民間慢慢就成了飯轍的代稱。
當說自己遇到困難沒辦法了的時候,有人就會說“我可叫了王承恩了”。王承恩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祯的貼身太監,據說當有人向崇祯報告李自成的十萬大軍已經打進西便門的時候,崇祯慌忙從皇宮後門向煤山逃跑,跑到一棵大槐樹下,對王承恩說:“王承恩!你說我可怎麼辦呢?”說完,在大槐樹上自缢身亡。
以後,在京城百姓的語言中,就留下了表示自己沒有辦法了,就對人說“我可叫了王承恩了!”算來,這一說法在京城百姓的語言生活中,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曆史了。
我喜歡北京話,我既喜歡它節奏上的铿锵悅耳,也喜歡它在表達上的形象、生動、有趣!
原标題《樂在北京話》作者:董樹人,北京語言文化(現北京語言大學)大學教授。發表語言學文章50餘篇,涉及語音、詞彙、修辭、方言、社會語言學、語言風格、辭書編纂等各個方面。在漢語詞彙研究方面,用力尤勤,創獲頗多,受到語言學界同行的好評。尤其長于北京話的研究。
來都來了,就别走了
關注“四九城大磊子”,帶您感受更多有趣又有料的北京城文化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