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燈籠慶元宵節

燈籠慶元宵節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1 05:31:17

“燈節”話“燈”

燈節,又叫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其中正月十五為正燈節。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新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宵節”。自古以來,每逢元宵佳節,家家戶戶有點燈、挂燈、擺燈、送燈、賞燈、玩燈等習俗,所以又稱其為“燈節”。

燈的由來

元宵賞燈,始于上古先民對火的崇拜。火,是人類掌握的第一個自然力,人類學會了用火,從而改變了生存環境。首先,用火驅趕了猛獸,人成為大地的主人。其次,用火加工熟食,結束了茹毛飲血時代,提高了生活水平。還有,用火照明,既戰勝了黑暗的恐懼,又戰勝了寒冷的侵襲。

古人認為,火能傳信。茫茫黑夜,能看到很遠地方的熊熊大火。晴朗的白天,能發現荒野遠處的滾滾濃煙。很早以前,中國人就知道構築烽火台(俗稱“煙墩”)傳信。人們還認為,祭祀神靈離不開火光。火光既是邀請神靈的器物,又是營造祭祀氛圍必不可少物品。除夕夜家家戶戶在門前點燃篝火(俗稱“搗騰火”)、火把,意在傳信諸神來家接受祭拜,收受香火,賜福降瑞,保佑家人。正月十五點燃篝火,舞動社火、放起煙火,一是引導神靈下凡與民同樂,二是一年一度的慶新年活動結束,舉行篝火晚會歡送諸神,照明神靈歸位之路。

蠟燭和燈是原始火堆、火把的替代物。20世紀60年代以前,人們過燈節,一般都要購置蠟燭和燈籠與神溝通。蠟燭多為手工制作叫“柴蠟”,原料是羊或牛油脂、棉絮、細葦杆。制作蠟燭工藝并不複雜,把羊或牛身上的油脂煮熬成液體,棉絮薄薄的纏于細葦杆一端,拿纏有棉絮的葦杆,讓棉絮一端往油脂液裡輕輕一蘸,深與棉絮同長,沾滿油脂後提出,冷卻後再蘸。這樣每蘸一次,油脂厚度就增加一層,直到達标為止。蠟燭基本成型後,因原始油脂為白色,為了吉慶,最後一道工序是在油脂液裡摻入紅色“銀巨”再蘸,冷卻後就成了紅色。整個制作過程叫“蘸蠟”。蠟燭長短與纏棉絮長短和蘸油深淺有關,粗細由蘸次數多少決定。過年孩子玩的小蠟隻有筷子粗細,幾分鐘就着完,有的廟院中點有擀面杖粗細大蠟,徹夜長明。70年代機制蠟進入市場,人們稱其為“洋蠟”。後來手工“柴蠟”消失,手工、機制沒有了比較,“洋蠟”的“洋”字也漸漸地被人省略。80年代以後,用電照明普及,不論是大門口挂的大紅燈籠,還是兒童挑的小花燈籠,有的采用交流電,有的采用幹電池,蠟燭成了人們祭祀時與神溝通的專用品。

燈籠原是一種籠狀燈具,其外層多以細篾或鐵絲等 制骨架,而蒙以紙或紗類等透明物,内燃燈燭僅供照明。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征。經過曆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

挂燈籠傳說

挂燈籠曆史悠久。傳說商末周初,姜子牙封完神後,自已卻沒有什麼司職,隻有某位神仙出遊時給打替班。大年三十衆神都歸位,姜子牙卻沒有地方可去,百姓見他可憐,就在高杆頭點一盞燈,讓他在燈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點燈籠的習俗。

關于挂燈籠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一說元宵節打燈籠的習俗始于西漢。相傳西漢武帝時期,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足智多謀,風趣滑稽,常在漢武帝面前獻計逗樂,深受武帝喜愛。東方朔心地善良,經常為觸犯武帝的宮女說情。臘月的一天,東方朔見一宮娥淚流滿面向禦井撲去,他慌忙攔救。這宮女叫元宵,家中有父母妹妹。每逢節日,她思念親人心如刀攪,心想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救了元宵,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一天,東方朔找到了元宵姑娘的家,安排了一番,然後化裝成一位算卦先生在長安大街上賣起卦來。不少人求卦,卦條鑒語都是“正月十六焚身”。他們紛紛問解脫的方法,東方朔神秘地說:“正月十五降天災,熊熊烈火四方來,正月十三上午,會來一位騎毛驢着紅衣的姑娘,她就是奉旨火燒長安的火神,衆父老要想解脫,可當面求之”。正月十三中午,果然在長安街上出現了一位騎毛驢着紅衣的姑娘。人們立刻跪在路邊向姑娘求救。紅衣姑娘說:“我是領旨火燒長安城的使者,今天來觀察火燒長安的路線。玉帝正月十五、十六兩日還要在南天門觀看長安火勢。現在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谒語是:“長安在劫、火燒帝阙、十六天火、焰紅宵夜”。人們趕快将谒語奏給漢武帝。漢武帝和文武大臣也都吓壞了。這時東方朔從容地走上前去奏道:“臣有小計,可解長安厄難”。漢武帝轉憂為喜,忙問:“愛卿有何妙計,快快講來、定有重賞” 東方朔說:“臣聽說火神喜歡吃湯元,而宮中元宵姑娘做的最好。皇上可下三道聖旨,一道令元宵姑娘出宮教全城百姓趕制湯元,以供奉火神娘娘。第二道令全城百姓,家家挂紅燈、正月十五、十六兩日晚上全城點燃,可瞞過南天門外觀火的玉皇大帝,火神也可複旨了。第三道,在正月十五、十六日晚上,讓皇宮所有大臣宮女都出宮同全城百姓觀燈,皇帝必然消災解難。漢武帝聽罷,便照東方朔說的下了三道聖旨。元宵姑娘接到第一道聖旨,高興極了。她離開皇宮,回到家裡,見到了日夜思念的親人。當談起紅衣姑娘就是妹妹裝扮的時候,全家都笑得前仰後合。正月十五、十六兩個晚上,長安城内家家戶戶都給火神供奉湯元。街道兩旁戶戶門前紅燈高挂,大街小巷燈火輝煌。正月十五、十六兩日過後,長安城安然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兩日照常做湯元供奉火神,并懸挂彩燈、放焰火慶祝。就這樣年複一年相沿成習。因為元宵姑娘做的湯元最好,人們為了紀念她,就把湯元改稱元宵,正月十五也被稱為元宵節或燈節了。

關于正月十五挂燈籠,民間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捕殺它們。玉皇大帝一隻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玉皇得知後十分震怒,傳旨讓天兵天将于正月十五到人間放火,要将人間的人畜财産通通燒光。玉皇的第七個女兒織女怕自己在人間的丈夫牛郎和孩子受害,就偷偷把這個消息傳到人間。一個聰明人想出個法子,他讓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玉皇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而作罷。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挂燈籠、賞花燈、玩龍燈成為習俗,流傳至今。

燈節習俗

燈節期間,民間燈文化活動内容豐富、規模盛大,故有“小過年,大十五”之說。燈節正值農閑之時,處于人們過年喜慶氛圍之中,“春節重禮,燈節重樂”,所以又有“鬧元宵”的說法。人們為玩的開心、快樂,從正月初十就着手為過燈節做準備。

1.燈節前準備

紮燈籠 舊時,從正月初十開始,一些巧手叟翁教兒童制作各種

燈籠。燈籠從質材上分有細鐵絲擰結成各種圖案的鐵燈籠,竹篾成的竹燈,高粱稭頂節割口、切槽、咬合而成的工藝神燈,還有玻璃塊

燈籠慶元宵節(燈節話燈籠)1

工藝“走馬燈”

穿入鐵框、木框中的玻璃燈等。從種類上分有能照明的燈和高粱稭稈紮制的打鬼棒燈兩種。從造型上分,有圓形、方形、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還有會轉的,燈籠壁圖繪有各種圖案、前走後攆的“走馬燈”。

捏燈盞 舊時,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有做面燈習慣。面燈原料為黍子面。具體做法:将黍子面和好上鍋蒸熟後,趁熱放在面案上加面粉揉搓均勻,滾成面饅頭大小的面劑,捏制成燈盞。燈盞分圓

燈籠慶元宵節(燈節話燈籠)2

面燈盞

柱、動物兩種形狀。據說捏雙檐圓燈盞的人家,生出的孩子是雙眼皮。有不是雙眼皮的孩子埋怨母親,為啥早些時候不捏雙檐燈盞,生出她們姐妹都是肉眼泡、單眼皮。動物燈盞有雞、鴨、兔等各種動物形狀,其背上均捏出凹窩做盛油燈碗。窮人家沒有黍子面的就用紅蘿蔔段中間挖窩做燈盞。

試燈 正月十四傍晚,家家戶戶鳴炮焚香“請神”,将做好的燈盞頂部燈碗内插上燈焾兒(纏裹棉絮的寸長谷稭棒),倒入香油(點燈盞要用小磨香油)。倒油時先對着燈焾,使其全部着油浸透後再點燃,俗稱“試燈”。

2.燈節布燈

點燈 正月十五為“正燈節”。夜幕降臨,家家戶戶首先将大紅燈籠點燃挂在大門外,然後點燃燈盞,俗稱“點燈”或“點燈盞”。

擺燈 舊時,正月十五黃昏,各家各戶的神龛、牌位,院門、房門,水缸、糧囤,磨盤、碾盤,豬羊圈、牛馬棚,牆上、樹下,甚至錘布石、廁所、糞堆都要擺燈。放燈也很有講究。大門口擺放狗攆兔燈,鍋脖、竈台上擺放小雞叨啄螞蟻燈,竈膛煙囪口處擺放燕子燈,水缸蓋上擺放扁嘴(鴨子)燈,頭雇(牲口)槽、豬羊圈、雞窩口都要擺放各種動物燈。燈節之夜,各家各戶,燈花起舞,油香撲鼻,一片光明,滿院生輝。

送路燈 正月十五晚上,民間有送路燈之俗。路燈是送給空中過路神仙的,所以人們認為大門口可以不挂燈籠,但不能不送路燈。路燈一般擺放在家門口或胡同口,專門供人欣賞。特别是黏面燈,是女主人向人們展示自己手工藝的展品。路燈大多4盞,也有6盞、8盞的,都是一字擺開放在長凳上。擺好後,在燈旁燒香,祈禱空中過往神靈,來此享受香火,賜福添壽,保佑家人新一年平安。

偷燈盞 十五夜大門口擺放的燈盞,鄰家不孕媳婦可以偷偷拿走,俗稱“偷燈盞”。傳說不孕女子吃了燈節偷來的燈盞,容易懷孕。

續燈 十五晚上,各家燈盞當晚不收,讓燈碗中的油自行燃盡。次日夜晚,在燈碗内加油點燃,俗稱“續燈”。

收燈 十五擺放的燈盞,當晚一般不收,至正月十七早晨方可收拾,俗稱“收燈”。油浸過後的燈盞,放一段時間,香油充分浸潤醒發。用火烤吃,焦香黏甜,十分爽口;上鍋餾吃,黏軟甜香,别有滋味。

3.民間燈展

70年代以前,燈節期間一些燈籠愛好者,自願結成玩燈的民間組織,俗稱“燈社”。鄉裡燈社多為不間斷民間組織,成員大都喜愛玩燈,俗稱“好歡兒的人”。“破五”(正月初五)過後,他們自動組織在一起,整理、翻新往年舊燈,購置、制作新燈。費用靠當地名人、商賈募捐。一般燈社都擁有很多燈,燈罩上繪有各種圖案。内容有的是曆史典故,如“蘇武牧羊”“火燒戰船”等;有的是忠孝人物,如“百裡負米”“卧冰求鯉”等;有的是吉祥祝福,如“狀元及第”“仙君送子”等。燈節期間,各燈社将自己的燈張挂于村中街巷、打麥場或寬敞的公共場所,供人觀賞。花燈内容既能使觀衆領略傳統文化,又能給節日平添許多樂趣。

80年代以後,燈展活動多由文化部門籌辦,均采用聲、光、電科技。主要街道兩旁,臨時搭制一

燈籠慶元宵節(燈節話燈籠)3

龍燈

條條“燈樹”長廊,遊玩場所,到處布置有燈山、燈棚,龍燈和各種動物造型燈,給人們增加了歡樂氣氛。

燈節花燈,舊時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夜晚展出,正月十七收燈後,将展燈集中存放,以待來年燈節再用。80年代以來,文化部門布置的燈展,一般從除夕夜開始,“龍擡頭”(農曆二月二日)節後收燈,曆時一個多月。

作者簡介:田聚常,男,1953年生,河南濮陽市華龍區人。從事史志工作30餘年,系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史志協會、地名學會會員,許昌學院中原農耕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濮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地方史志協會、濮陽龍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濮陽市方志譜牒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編。曾參與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等書的編寫工作,先後主編了《濮陽市區志》、《中國共産黨濮陽市市區曆史大事記》等文獻,并著有《濮陽民俗志》、《戚城》、《東北莊雜技》、《許村集村志》等書。在《中原文物》、《尋根》等國家、省、市各級報刊上發表各類文章百餘篇,多項論著獲省、市級科技成果獎。近年潛心研究民間宗族家譜、村史村志、故事傳說等民俗文化。2010年以來,多次應邀在央視、省、市電視台、廣播電台作民間文化方面的專題訪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