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今又逢中元。提起中元節可能有些朋友會有一些陌生,但它的衆多别稱你肯定能聽說過一二,如:七月半、鬼節、吉祥月、盂蘭盆節、施孤……中元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在上古時期,人們以靠天吃飯的“小農生産”為生存依靠,而在那時候上古先人認為能否決定他們生存下去的因素主要是與神靈的護佑有關的。所以,當時的古人認為祭祀時非常行之有效的一種與神靈溝通的方式方法。
“中元節”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為一個佛的歡喜月,而非“鬼節”。但為何七月的盂蘭盆節成為“鬼節”呢?在《易經》中,數字“七”代表的是一個變化之數,更是一個帶有什麼色彩的數字。比如:人有七情,色有七色,彩虹有七色,古人還認為,“七歲”開始接受教育,“十四歲”近日青春期,“二十一歲”身體發育成熟……。所以七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着階段性的變化,七是陽數、是天數、是變化之數。所以古人選擇在農曆七月是個吉祥月,是孝親月。
而在佛經《盂蘭盆經》中有“目連救母”的故事,與當時仍然存有的孝道觀念暗合,後被推崇“三教同源說”的南朝的梁武帝蕭衍提倡,将其定為一個民俗節日,當時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隻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
下面談談中元節的習俗,中元節因不同地域習俗也有較大差異,但大多都有以下習俗節日中,漢族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迷信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尤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放小船,按照滿族的習俗,七月十五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祖先以及慶祝一年的收獲。屆時,身處異鄉的同胞将緬懷親人、思念家鄉的心願付諸順流而下的小船,以示寄托。又相傳七月十五日為祖先回家的日子。所以各家各戶,不論貧富,都要準備錢币、果脯、美酒以及時令之物祭祀祖先。
說完了中元節,再談談更令人陌生上元節和下元節。這“三元”據說來自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說法來的。而上元節就是婦孺皆知的元宵節,起源于“火把節”,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随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上元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且上元節的名稱也漸漸被元宵節給取代,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湯圓更是成為了節日裡人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最後說一說下元節,每年的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其習俗較少,下元這一天,村民們在家中做糍粑并贈送親友,蒸麻腐包子等,有的地方也存在祭拜祖先和祈求家人風調雨順的活動。
總結一下,無論是“三元節”的哪一個節日,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節日 ,需要我們認識了解并得以傳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