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劇《俗女養成記》第二季完結撒花!不出所料,40 的陳嘉玲,還在享受着自己選擇的人生。我們可以永遠相信陳嘉玲和她的家人們,和他們一起哭一起笑。
可以說,原著作者江鵝太會在女孩們眼球下切洋蔥了。以至于當初聽說理想國要出《俗女養成記》原著的時候,很多劇迷都紛紛奔走相告,興奮地不得了。
該劇的第一季于2019年播出,獲得了當年金鐘獎的“最佳迷你劇集獎”、“最佳迷你劇集女配角獎”和“最佳戲劇類節目剪輯獎”三項大獎,豆瓣評分高達9.3;第二季依然保持了水準。
這部劇不像那些爛俗的大女主劇集,而是講述了39歲、在台北打拼但一事無成的台南女兒陳嘉玲的成長故事。沒車沒房沒孩子沒老公,即将進入人生下半場的她,要如何規整自己?
俗女養成記(超人氣華語劇集《俗女養成記》同名原著,“陳嘉玲”自傳,當當專享金句貼紙)作者:江鵝 著,理想國 出品
這部劇改編自台灣作家江鵝的同名原著《俗女養成記》。和江鵝略顯“奇怪”的名字一樣,她自己的人生也并非循規蹈矩。
江鵝于70年代出生在台南的中藥房家庭,在前半生,她是職場裡三頭六臂的OL(office lady),然後用文字,證明“這隻野生自來鵝并不輸正途功名出身有産銷履曆認證的有機鵝。”
在理想國出品的《俗女養成記》簡體版書封上,有這樣一句很勵志的話:“在此鄭重邀請你,把握有限的今生,先一起聳聳肩,挺這個既優秀又普通的自己一把吧。”
就像這句話一樣,這是一本寫給所有普通女孩的情書,如果你打開《俗女養成記》的第一頁,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這樣的兩個詞:“Smile,please”,你也會暖心一笑。
江鵝客串《俗女養成記》
在書中,她寫過去發生的事,寫女孩與阿嬷的日常、寫大人面前學乖的女孩心态、寫她女性意識的初啟蒙.....沒有江鵝的這本小書,人人都愛的陳嘉玲就無從談起。
這本書中的“我”讓很多女孩看到自己:
接受中式傳統家庭的教育,剩菜即使放很久也舍不得扔掉,小孩子樂意幫大人做事,因為覺得自己很有用;
阿嬷問“我”想嫁給話多的還是惦(安靜)的,因喜歡楊過和小龍女,回答說要嫁惦的,被阿嬷嫌棄,賜下警語“搭你歹(苦命)命啊”,出去吃酒席都要看人家有錢不有錢的阿嬷卻從未要求“我”嫁個有錢人;
鄰居阿姨告訴“我”,女性在家庭中如何避免成為苦命人,關鍵在貞操;
當看到媽媽打排卵針,“我”的反應“并不樂意去默認這個父權結構,而是當綁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自己母親的時候,就會暗自覺得,無論如何可以先下來真是太好了。
那些細碎的、散落在回憶中的女孩心事,被江鵝一一撿起,在各種可與不可對人言的人生細碎裡,寫出了一個女孩如何一點點長大,慢慢地窺見并進入成人的世界,檢視那些發生在自身的,關于親情、愛、婚姻、尊卑倫常、人情世故等諸多教養與束縛,一步步變得自知自明,自如自在,真實而舒展。
《俗女養成記》書中的“回憶殺”插畫
正是《俗女養成記》告訴我們:你不必長活成大人們所期待的樣子,勇敢地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就好。
Smile,Please~
我“愛”江鵝的原著散文,那些書裡的文字讓我這個同是六年級的女生心有戚戚焉,嘴角笑着、眼睛卻泛着淚,那是一種被人了解,被人牢牢接住的感覺。也是這本書開啟了這段奇幻旅程。
——嚴藝文,《俗女養成記》導演
她的文字深入人,懂人,偶爾帶點超然,卻又踏踏實實。這次她透過這本書,再次展現無與倫比的觀察力。說實話,生活當然可以日複一日流水賬般沒有高低差地過,但她總有辦法在這樣的日常,說出一篇篇精辟的領悟。贊歎生命之美的淨透,再來反手一拍的自嘲,讓人愛不釋手同時又認同不已。這就是江鵝,僅此一家别無分号的迷人魅力。
——謝盈萱,《俗女養成記》主演
今天要分享的一篇劇評~劇中和書中的俗女,都在過着自己閃亮亮的人生呀!
這是我的人生,關你屁事啊!
文/Purple
隻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樣
我們就會感到安心
其實在故事開始的時候,陳嘉玲并不算“一事無成”。
盡管沒車沒房沒結婚沒小孩,但她有個交往四年的男友,彼此感情穩定;“董事長特助”的工作,她也做得遊刃有餘。
生活當然有很多不如意,比如和男友的關系越來越像室友,比如“特助”表面光鮮,實際要幫老闆和老闆娘處理各種各樣的私事,得不到尊重,但是,隻要順着這樣的方向再努力一下,說不定就能發展成,鄉下女孩紮根大城市的勵志故事。
陳嘉玲的确也是這樣做的。第一季第一集,她去參加前男友的婚禮。大學同學們聚在一起,不少人的孩子已經上了小學,因此有人勸她早點結婚:
-女生沒有工作,起碼要有家庭。
-嘉玲有工作啊”
-當秘書是能夠升官喔?是還能夠做幾年呀?
所謂的“起碼要有家庭”,就算現在的人生“動彈不得”,隻要結婚了,就不是一無所有,大概是抱着這樣的念頭,她便在回家以後,借着酒勁跟男朋友求婚了。
後來,她順理成章戴上婚戒,試起婚紗。站在男友媽媽為他們買的婚房裡,她雀躍:“你知道我多想在台北有一個家!”
她就快要擁有,在别人看來“及格”甚至是“良好”的人生了。隻要多忍受一下男友媽媽的控制欲,對激情少一些期待,咬牙把工作做下去就好,就像許多人都在做的那樣。
人生是需要妥協的,這是我們常用來寬慰自己的話。
大到工作和結婚對象,小到婚紗的款式、晚餐吃什麼,每件事都可能不會如願,在面對選擇時,我們也總是習慣于選擇更安全,而不是更想要的那一個。
張愛玲有句話常常被人引用,“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虱子。”
好生活似乎是明确且有标準的,我們都知道虱子的存在,可是,為了實現這樣模闆式的生活,又不得不忍受它。
猶記得《被讨厭的勇氣》中寫過,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會比較輕松,因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給了别人。盡管也會有各種不滿,但隻要還在軌道裡走着就不會迷路。
然而,如果要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那未來就難以預測,說不定會面臨更嚴重的生存難題。
所以,隻要表面上和大家一樣,我們就會感到安心,就算一地雞毛,也能閉着眼睛、随波逐流地走下去。
就像黃麗群在小說《貓病》裡描述的,不少人是“早就向命運遞上降表的”,“連一點冒犯的動念都沒有了,隻希望對方不要主動來踐踏。”
對未知的恐懼蓋過了心底的渴望,于是我們隻好一邊委身于并不自在的生活,一邊麻痹自己說,現實就是這樣。
因此,即便沒有相似的遭遇,我們也能對陳嘉玲正經曆着的挫敗和壓力感同身受,還會在她準備結婚時暗暗松一口氣,祝賀她終于不用繼續“一事無成”。
認清一種生活的弊端是容易的
困難的是如何過接下來的生活
然而,《俗女養成記》的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在最後的關頭,陳嘉玲主動選擇了“失敗”。
當她越來越發覺自己并不想要過這樣的生活,結婚也并不能解決問題的時候,她跟男友提了分手,也辭去了工作。
就算已經39歲,在前途未蔔和繼續勉強自己之中,她還是毅然地選擇了許多人想選又不敢選的那一個。
這樣的選擇并非沒有代價。
在最初的釋放和興奮過去後,失業又失戀的她真正迎來了人生的低谷:找工作處處碰壁,沒有勇氣出去約會,窩在家裡過着日夜颠倒的生活。
在回台南老家過年的車上,她忍不住跟弟弟大哭:
我已經40歲,沒有公司會栽培我,我也沒法轉行,我年紀大了,沒有力氣談戀愛了,要花多長的時間去遇到一個人,然後進入一段關系。
陳嘉玲不想再勉強自己過結婚生子、努力工作的模版式家庭生活,卻發現,新生活在哪裡,她并不知道,而這,也同樣是困惑我們的問題。
該劇《俗女養成記》的原作、編劇、導演、主演,按照台灣的說法,都是六年級生,也就是70至79年間出生的人。這個故事,充滿了六年級女生的生命經驗。
那是台灣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用原書的作者江鵝的話來說就是,她們這一代的女孩,是“和台灣經濟一起從塵裡土裡乒乒乓乓長出來的”。
随經濟一起發展變化的,還有生活方式和理念。六年級女生所要面對的,和母親、祖母那一代人都不相同,現有的生活對于她們而言,是充滿了問題、無法再去模仿的。在新舊交替之間,她們隻能彷徨不定地向前走。
和陳嘉玲一樣,我們也身處在社會的飛速變化中,同樣無法逃避這種割裂感帶來的迷茫。
播客“随機波動”的一期節目《人的疆域,略大于劉小樣的平原》中做過這樣的讨論:
我們不知道該出走到哪裡去,才能有一種新生活的可能。沒有一種替代性的生活,告訴你說,如果你不想過今天的生活,還可以選擇這個。
沒有現成的答案,我們要去創造一個新的答案,這個答案不是簡單的賺錢就可以了、不生孩子就可以了、專心搞事業就可以了,而是一個我們還不知道它是什麼的答案。
認清一種生活的弊端,甚至抵抗它,都是容易的,困難的是如何過接下來的生活。因此,我們常常會陷入“看似有的選,其實沒的選”的無力感中。
就算被當作是失敗者,那又怎樣
關你屁事啊!這是我的人生
關于如何創造一種新的生活,《俗女養成記》給出了它的答案:在接受“做不到”的自己之後,始終尊重自己的内心選擇。
成年人的生活裡沒有什麼是容易的,結婚、升職、買房、生娃,這些看似尋常的所謂“生命裡程碑”,每一件都要付出許多努力和忍耐,還要加上幸運,才能完成。而且,這樣的完成也并不承諾任何幸福。
深陷泥沼的陳嘉玲曾抱怨過,“我做錯了什麼……我一輩子認真地念書,努力地工作,我人超好的好不好……為什麼這個世界對我這麼不公平。”
中就有太多的事情不能靠一己之力改變,但明知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還是無法面對“做不到”的自己。
就像江鵝在原著中寫的,女孩們在種種期待中長大,“最終都長成不夠圓滿的女人,經常覺得自己作為女人,總有哪裡不夠成材,對父母,對家庭,對卵巢,對自己,人前或人後,自願或受迫,總有我們抱歉的對象。”
我們常常搞不清楚人生的主次,忘記了相比起成為令人羨慕的别人,對得起自己才更重要。“倘若自己都不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還會有誰會為自己而活呢?”
下定決心回台南老家生活的陳嘉玲和媽媽有過這樣的對話:
陳嘉玲曾用《侏羅紀公園》裡的一句台詞寬慰替她擔心的媽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回到家鄉的她看似狼狽,卻以退為進地,為自己之前“動彈不得”的生活騰挪出了空間。未知同樣意味着希望,在糟透了的命運谷底裡,一切似乎重新流動了起來。
盡管兩輩人之間仍然有許多摩擦,但家人們接受了她退婚和回台南的選擇;
愛情好像也到來了,雖然對方隻是普通的離異中年男人,彼此剛開始在一起時,他尚處在失業之中,後來才找到學校棒球隊教練的工作;
她也找到了人生下半場的新起點,成為一名英文導遊,即使和同事們比起來她已經不再年輕,開始的工作嘗試也并不順利。
陳嘉玲的新生活絕稱不上是逆襲,她依然是那個被生活反複蹂躏的小可憐,但不同的是,現在她所做的一切,都遵從了自己的各種心意。
第二季第一集裡,她誤會男友将要求婚,緊張地拉着弟弟讨論,最後得出了結論,“隻要有一絲一毫的猶豫、懷疑,那就都不要答應,決不妥協。”
相較于和外部的對抗,很多時候,創造一種新生活,更像是自我搏鬥。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沒有選擇,除了存在無力改變的結構性問題之外,也因為我們不願意正視自己。
在前進不了的時候依然不願看向别的方向;就算勉強自己,也要擠進某種所謂标準的“生活坐标”;比起讓自己失望,更不想讓别人失望。
因為不願意做出取舍,我們主動設下一道道障礙,阻止自己過想要的生活。
導演嚴藝文曾說過:“通過這部戲,我希望當每個人四十歲的時候,可以把那些肩負在身上的東西放下來,就算被當作是失敗者,那又怎樣,關你屁事啊!這是我的人生。即使别人不喜歡你,辜負别人期望,又怎樣,能否先讓自己開心。”
人生不會因為一個選擇就一帆風順,生活也不總是美好,我們能做的,隻有誠實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理直氣壯地享受失敗,然後不妥協地好好生活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