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平淡無奇,今本仲景書凡158見,《傷寒論》70見,《金匮要略》88見,是仲景應用最廣泛、次數最多的藥物。
甘草湯見于《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
方與藥,其區别就在于單味為藥,複之為方。這僅僅是就一般意義而言,若深層次理解,則“泛治藥味之一般功用者,無論其綴拾多少,隻能謂之為藥;雖藥僅一味,而是在治則指導下施治于證者,皆稱之為方。”
所以,藥之所以為藥,方之所以為方,主要不在藥味之多少,而在用藥之法度。
仲景用甘草可歸納為強固、監制、緩急、協和八字法度。
01
強 固
甘草的所謂強固作用是指甘草與某些藥物配伍,能使其某一方面的功效更突出,且被固化、穩定。
如甘草與桂枝的配伍,後世注家在解釋其配伍意義時,多用辛甘化陽來概括。
桂枝性溫,本來就具有通陽的作用,這一個“化”字其意何在?原來桂枝得甘草,不僅強化了其原有的通陽作用,而且能把這種通陽作用保持在穩定狀态。
桂枝的這種被強化和固化的通陽作用,可以歸納為兩種形式:
一曰發散。在解表劑中,桂枝配甘草辛甘發散,通陽散寒,解表散邪,治外感風寒不論有汗無汗。
二曰壯心陽。桂枝得甘草固化穩定其溫通以壯心陽的作用,治心陽不振之心悸不安。若單用桂枝無甘草為佐,雖仍具溫陽作用,但其壯心陽作用難以突出且不穩定。
論中第64條雲:“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本方若無甘草,那麼桂枝的作用或偏向散,或偏向降,難以穩定在壯心陽的功效上。
論中大凡壯心陽的方劑,多不離桂甘配伍結構,如桂枝加桂湯、苓桂術甘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蛎龍骨救逆湯等。
同樣的道理,在《金匮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甘草麻黃湯治“裡水”,若四兩麻黃無二兩甘草的固化,就難能以穩定的發汗作用達到治裡水的目的。
芍藥配甘草,後世概括為苦甘化陰或酸甘化陰。
《傷寒論》第29條雲:“……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此即得益于其益陰作用。
若芍藥用量獨重,再佐以甘草,則突出固化其止痛作用。
論中小建中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大黃湯等均重用芍藥配伍甘草以求止痛效果。
《金匮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之甘遂半夏湯證,“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本證水留為飲,雖有欲去之勢,證見自利,利反快,但病機仍在,證見心下續堅滿。仲景以甘遂為君,攻水逐飲,伍以甘草。
《神農本草經》雲,甘遂反甘草。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序錄》中雲“勿用相惡、相反者”。
而仲景恰恰是用甘遂配甘草,取其相反以求相激而相用,其意即在本條這個“留”字上。
仲景書中“飲”有多種,均為停而不散,滞而不行,無氣之“死水”。
而仲景獨把本條之證稱之為“留飲”,說明在仲景看來,本證水邪停聚,沉痼绉襞,根深纏戀,頑固難除,故一反常規,用甘遂配甘草相反以求激蕩,使沉痼纏戀之留飲随激蕩之勢得以盡去。
甘草在此,意在強化甘遂逐水之力。
02
監 制
經雲“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此屬以偏救弊,以求其和。但是用藥之道,雖用其偏,但不可以過,過則或戕伐正氣或寒熱格拒。
所以,仲景用甘草的另一個重要目的是監制藥性之偏激,以求鈍化其激蕩不羁之偏性,使其更加突出所需求的功效,減少毒性或副作用。
如第29條:“……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姜湯與之。”
本方重用甘草四兩,而幹姜用量隻有二兩,但要達到“以複其陽”的目的,所依靠的主要藥物是幹姜,而不是甘草。
本方重用甘草,其目的即在使幹姜守中而複陽,既防其上潛,又防其走表。
又,幹姜附子湯與四逆湯比較,在藥物組成上隻少一味甘草,第61條有雲:“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幹姜附子湯主之。”
本證先下後汗,誤治引起突發的正氣衰敗,亡陽于頃刻之間,發病雖急,但不屬痼疾,故急用姜附大熱回陽,以求其力銳效捷。
四逆湯雖有回陽之功,但仲景多用于開辟積陰沉寒以回陽,所以用姜附配以甘草,急中有緩,銳中有柔,一則守中,二則緩姜附走竄之銳氣,以防寒熱格拒。
白虎湯用大寒之石膏、知母,功在清洩裡熱,為防其寒中,所以用甘草緩其性,合粳米以護中。
調胃承氣湯之大黃、芒硝功在蕩實滌熱,配甘草緩其性,以防速下,突出調胃之意。
03
緩 急
《傷寒論》中,在症狀急迫之際,習用甘草緩急以治标。
論中第158條:“……其人下利,日數十行……幹嘔心煩不得安”,病機雖然與半夏瀉心湯證同,但由于症狀急迫,下利以至于“日數十行”,幹嘔心煩以至“不得安”的程度。
所以,在半夏瀉心湯原方的基礎上,再加重甘草用量,使之居于君藥地位,突出緩急之功。
《金匮要略·嘔吐哕下利病脈證治》曰:“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本證食入即吐,屬實熱壅阻,積熱為火,腑氣不通,氣不得下,氣與火激迫沖逆,故食後旋即沖逆而吐。
方用大黃甘草湯: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用大黃通腑,清熱降火,甘草緩急和中,使通下而不緻有過。
又,《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此為風濕流注關節,症狀劇而急,故用甘草,一則緩急止痛以治标,二則病勢頑固,以圖緩治。
04
協 和
《傷寒論》在并用寒熱反差較大的藥物時,佐以甘草以作紐結中介。
寒熱不同的藥物通過甘草的協調沖和,建立起聯系,使方劑成為一個整體結構,從而能在整體水平上發揮作用。
如柴胡桂枝幹姜湯、小柴胡湯、黃連湯、半夏瀉心湯等方劑,藥物較多,配伍關系較複雜,寒熱并用,以甘草作紐結中介,全方位地聯結、網絡、總括着每一位藥物,使方劑渾然一體。
仲景對甘草的運用,超出了《神農本草經》對甘草的認識。
《名醫别錄》總結甘草:“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髒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從中可以追尋《傷寒論》、《金匮要略》中甘草出沒的蹤迹。
一味甘草,被仲景運用得縱橫融彙,左右逢源。從小處看是一味藥,從大處看是一個方。
作為一味藥,它在不同的配伍結構中發揮出不同的功效。作為一個方,它體現出的則是内在的法度。
第311條,少陰病,外邪客熱咽痛,虛中有實,在此,虛不宜補,熱不宜洩,用生甘草清淡之品輕拂以除之,若拂之不去,再加桔梗苦以清之,辛以散之,甘以緩之,這就是後世治咽痛之祖方——桔梗湯。
在《傷寒論》用甘草的70方中,唯甘草湯之甘草生用,生用即求其清淡而涼和,用于少陰病外邪客熱咽痛,從中顯出平中見奇之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