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剛剛過去,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老年大學”的學生身上。
一邊是報名排長隊,一邊是學員不想畢業。“沉迷學習不能自拔”“隻想讀書不想畢業”是許多老年大學學員的真實寫照。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填補了老年人的“精神空巢”,老年大學成為他們生活的快樂源泉。
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内容。指出,要“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衆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随着人民群衆生活水準的提高,老年教育的需求持續走高,老年大學“一座難求”的消息屢見報端。集學習培訓、陶冶性情、交際娛樂于一體的老年教育如何找準自身定位,“一座難求”又當如何破解?記者進行了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劉博超 任歡
姓“老”還是姓“教”
1983年,全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在山東開辦。經過38年發展,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各類老年大學6.2萬所,學員814萬人。老年大學從最初的休閑娛樂,到課堂授課,走過了發展壯大的過程。
“中國夢,夕陽紅。”2021年5月18日,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杏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院裡,來自該市老年大學的學員正在表演“紅色文藝精品”節目。薛啟濤攝/光明圖片
天津市老年人大學是全國辦學規模最大的老年大學,27300名學員可選修760個教學班和383位任課教師的360門課程。副校長李鴻芬介紹,天津市老年人大學的課程設置都是根據各個時期的實際需要摸索出來的,按照教學的規律、學校的規律來組織管理和教學。
去醫院、去銀行,挂号離不開電子屏,超市買個東西也要電子支付,讓老年人适應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成為老年大學課程設置的“剛需”。天津市老年人大學計算機系老師于玉玲退休前供職于天津市信息中心。來上課的老年人告訴她,孩子教自己用手機、電腦總是沒時間、不耐煩,即便這次解決了問題,下次還是不會用,甯可争口氣自己學會了。“老年人腿腳不便,去商場購物很吃力,網上怎麼注冊、浏覽網頁,選擇商品,購買,怎麼跟蹤訂單,售後、退換貨,把這些教會了,對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于玉玲說。
琴棋書畫、吹拉彈唱、舞蹈戲曲,藝術教育是老年大學的基礎性項目,低廉的收費、豐富的選擇吸引了大量學員。天津市老年人大學最難搶的課當數鋼琴課。“在這裡,上90個課時隻要交780元,比在外面學實惠多了,特别适合老年人。”音樂系教師呂洪義說。
“老年教育是别樣的一種教育,沒有文憑學曆的要求,也沒有升級升班的強制,既不是單純為了學技藝,也不是主要為畢業,更談不上為就業謀職。顯而易見,老年教育和我們通常所說的傳統教育、正規教育、學曆教育相去甚遠,不是一碼事。同時,進入老年,老年大學也是頤養天年、助老養老的方式之一。”李鴻芬說。
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目前有49個班,4000多學員。校長楊書章介紹,該校是北京目前唯一由教委系統負責的老年大學。“我們特别強調符合教育規律,而不僅是娛樂,因此我們鮮明提出以靜為主的辦學特色,也就是聚焦書法、繪畫、文學、攝影,要做專業的事,讓學員真有收獲。”
“老年大學既姓‘老’,也姓‘教’。”中國老年大學協會會長張曉林告訴記者,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強老年大學工作還有着“再社會化”的意義。“幫助老年人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使他們融入現代生活,融入主流社會,是老年人跟上新的時代的必修課。”他說。
一座難求,症結在哪
據中國老齡協會不完全統計,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約占老年人口總數的5%。國務院發布的《老年教育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以各種形式經常性參與教育活動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比例達到20%以上”。記者采訪得知,老年大學的舉辦主體較為寬泛,從老齡協會到各地組織部,再到高校、企業、街道都有涉及,但由于在老年大學學習已經成為生活的快樂源泉,學習十幾年仍未畢業的不在少數,學位擴容的增量距離老人的需求仍有一定距離。
天津市老年人大學書法系教師周志軍告訴記者,一對老夫妻連着三個學期報名攝影班,但都沒排上,最後上了書法班。“我們采取網上選課方式,很多熱門的課程都是三分鐘就搶空了。”
在“世界讀書日”到來前夕,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圖書館老年大學分館正式開館。楊華攝/光明圖片
類似的情況在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同樣存在。“我們限制一個人不允許超過三個班,讓名額分配比較合理。”副校長郭寶婵坦言,由于聲名在外,學位仍然供不應求,目前隻能優先滿足東城區的退休人員。
李鴻芬告訴記者,天津市老年人大學共有3棟教學樓,15700平方米,全部用于教學,沒有其餘活動場所。“一些老年大學兼有老幹部活動中心的功能,我們是沒有的。規模上已經穩定,不大可能再擴大了。”記者看到,校内處處是教室,行政、辦公的屋子很小,很多老師擠在一間房子裡。
一位老年大學校長告訴記者,新辦一所老年大學并不容易:“目前,文旅、教育、工商等職能部門各有一部分職能。按産業是文旅部,按終身學習,是教育部,幾方都有交叉的結果是審批難。”
除了空間和審批,師資和資金問題同樣很重要。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副校長楊建國介紹,該校的支出約二分之一依賴财政撥款,一門課一學期300元的學費并不足以覆蓋成本。“很多街道辦的老年大學是免學費的,所以說,老年教育在全國都是一項公益事業。”
成都市雙流區老年大學校長周素瓊介紹,雙流區一共有老年大學13所,實行區、鎮(街道)分級管理。按照誰辦學誰負責誰出錢的原則,各鎮(街道)财政投入,區老年大學進行統一的業務指導。區老年大學挂靠民政局,為财政全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從區縣一級到街道,都設有老齡委(辦),區委區政府的重視使得财政對接順暢。”
當地退休的教師和文體專才、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研究生、中國音樂學院下屬的教育服務公司成為雙流區老年大學三大師資支柱。“除了發掘退休老年人力量,年輕專業教師也非常受老年人歡迎。”周素瓊介紹,學校是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的實踐基地,研究生到這裡授課,半天可以有130塊左右收入。而中國音樂學院的所屬教育服務公司,則是由校方出面購買服務,以200元的課時費購買二胡、笛子、琵琶、古筝等課程的教學。
教育部職成司原副司長劉建同表示,我國老年教育還存在資源供給不足,城鄉、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保障機制不夠健全,部門協調亟待加強,社會力量參與的深度和廣度需進一步拓展等問題。
記者了解到,随着“一座難求”問題得到社會關注,越來越多各級各類主體都開辦了老年大學,其中機關、高校尤其是街道力度最大,而線上教育也擴大了老年教育的覆蓋面。疫情期間,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開始探索線上教學,目前通過5個直播間将線下課程全部搬到了線上。“線上的優勢是可以超班額上課,讓更多老人報名,但疫情過後,我們還是準備轉回線下的主渠道。”郭寶婵說,“作為老年大學,知識傳授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互動,為老人創設見面機會和交流環境,同樣重要。不少學員每周最盼着的可能就是和夥伴們見一見,下了課逛逛商店、去館子撮一頓。”目前,該校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恢複三分之一的學員線下上課、輪流到校。
提高質量,怎麼辦好
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的問卷調查發現,現在的學員與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現在的學員98%都是大專以上學曆,知識層次提高了,平均年齡也降低了5歲,課綱和教材需要修訂來适應這種變化。”楊建國介紹。
“現在老年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了,傳統老年教育的一個問題是計劃性不強,執行力不強,散着學都一樣,為此我們在系統性建設上下了大功夫。以花鳥畫為例,由淺入深劃分了10個學期,5年學完,讓學生理論上加強,真正有收獲。單是菊花的畫法,就要介紹不同花種的習性、品種和曆代佳作,讓學員徹底有深度地學習。”郭寶婵說。
“三闾刺繡”非遺傳承人陳玉為湖北省秭歸縣老年大學學員傳授刺繡技藝。王罡攝/光明圖片
“管理也要精細化,導入新課、講評作業、答疑的時間占比我們都有明确的規定,依此對老師進行考核。為了促進業務提高,按照書法、山水、花鳥、文學、攝影成立了教研組,實行二級管理,今年還成立了研究院,研究老年教育的規律,總結和研發課綱、教材。我們的骨幹教師都七八十歲了,要做好傳幫帶,根本上說,我們是要按照教育規律辦事。”
亦學亦教、學而後教,各盡所長、服務社會可以激發學員的榮譽感、自豪感和參與度。天津市老年人大學舞蹈戲曲系教師杜格介紹,學校充分發揮文體優勢,學員帶隊參加消夏晚會、福利院演出,并參與發展企事業單位的文娛健身活動。“通過派出優秀的學員作為種子教師,我們可以把老年大學的服務帶到更多的社區,我們的舞蹈隊還多次應邀去國家大劇院和央視參加表演。”
2018年開始,北京市東城老年大學試開思政課,課前講5分鐘,從時事學習、積極老齡觀到常見法律問題都在其中。“這種通識教育對老年人同樣重要,把國家最新的關懷傳達到,承擔起老年人再社會化的功能。”郭寶婵說。
“老年大學是終身教育的末端,要像說的,有作為、有進步、有快樂。”楊書章表示。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19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