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博物館今夏首次開放夜場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邵甯/文
甯靜的夜晚,與三四千年前的文物面對面是什麼感覺?
昨晚,上海博物館今夏首次開放夜場,我和數百位觀衆一起,經曆了一場“博物館奇妙夜”。大家都是沖着上周開幕的“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來的,海報上“宅茲中國”幾個大字,帶着神秘而精美的紋飾,穿越了三四千年,來到了我們面前。
這是一個“高不冷”的展覽。從近4000年前的夏朝的網格紋鼎,到戰國晚期的商鞅方升,青銅器、神獸、編鐘、甲骨文、獸面紋,不一而足。200多組、300多件展品中,有不少稱得上國寶級文物,展品規格之高可以說是近年來罕見。不過,整個展陳設計精心,動線流暢,配以準确的文字、生動的圖表,把大量曆史和文物知識融入了展覽中。
比如,鼎、簋、鬲、尊、觥、爵,分别是什麼器皿?又是在何種場合使用的?據《公羊傳》記載:“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在大廳裡,有一幅大圖,一目了然: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食器上還有配卡通圖案,生動形象:鼎上面分别畫了肉、魚,肉還分為牛肉、羊肉、豬肉、排骨、臘肉等;簋上畫了米、面等,說明是盛主食的,也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碳水化合物”,減肥人士敬而遠之的。
青銅時代的設計,也讓人驚訝,比如有一尊陳侯簋,上下兩部分是完全對稱的,蓋子揭開,就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深盤,一物兩用,堪比現在的網紅鍋具設計。一件鑲嵌綠松石銅虎,稚拙而生動,其造型和某國際大牌的動物造型胸針相比,有異曲同工之妙。最令我驚訝的是一組青銅面具,共3件,尺寸都很小。有兩件正面的,高鼻深目,精雕細琢,頭頂還有繁複的花紋。另一件是側面的,風格完全不同,眼睛特别大,鼻子突出,半個嘴巴似笑非笑,線條簡潔、誇張,頗有20世紀抽象藝術的味道。這樣一個具有現代感的青銅面具,如果做成文創産品,應該會大賣。
這更證明了一點,無論古今,人的審美追求其實是相通的。
在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博物館裡的那些文物、标本、展品都活了過來,發生了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深夜,當觀衆全部離去,不知道展廳裡會發生什麼故事呢?你看,展廳一角的那組編鐘,隻要輕輕敲響它,是不是就能聽到三千年前中華大地的回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