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12 14:08:56

農村曾經的違建、垃圾坑變成了花團錦簇的公園;農民用廢舊地膜換來了新地膜,農田裡的白色污染消失了;稭稈還田後,解決了焚燒污染和揚塵的問題;燒煤冒黑煙的場景成為曆史,村民取暖用上了幹淨的清潔能源……

近年來,北京市以綠色發展、生态優先為原則,突出強化農業的生态功能。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煤改清潔能源、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組合拳,農村生态環境得到了質的提升,呈現了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農業是生态産業,生态宜居也是鄉村振興的内在要求。如今在周末,北京人一想起休閑旅遊,首先就會想去京郊鄉村享受自然之美,這是農村環境變好的最好例證。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1

房山大石河濕地。受訪者供圖

蝶變

“老壞莊”變回了老槐莊

幹淨清爽與綠意充盈,往往是村莊生态環境變化給人們最直觀的感受。

老槐莊村位于通州區永樂店鎮,距北京市區不足50公裡,東臨天津武清,南鄰河北廊坊,處于京津冀交會處。這裡沒有青翠的遠山環繞,卻自有一番恬靜悠然的鄉野風情,灰牆紅頂的瓦房錯落有緻,村南口公園的水池碧波蕩漾,涼亭、步棧道被蔥茏的綠植包圍,傍晚時分,村民伴着微風流連于此,靜候荷花綻放。

蘇學軍是村裡的“街長”,在她眼中,三條筆直的主街巷将村裡“切”成了一個個小豆腐塊兒,“看着特别齊整”。她負責的“街”上有7戶人家,每天她都要沿街巡查一遍,哪家門前有雜物,她時刻準備搭把手,但這些好鄰居絲毫不用她費心,每戶的小院都收拾得幹淨清爽。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2

如今的老槐莊環境優美。受訪者供圖

“老槐莊”,聽名字就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鄉村,可原來真不是這個樣子。1996年,蘇學軍剛嫁到這裡時,村中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當時的老槐莊村又亂又窮,被稱為“老壞莊”。村裡沒有硬化路,塵土飛揚,夏天一下雨泥濘不堪,村民蹚着水、扛着自行車艱難前行。十裡八村都流傳着“嫁人不嫁老槐莊”的俗語,村裡人擡不起頭,蘇學軍的父親也極力反對女兒嫁到此地。當時村民直接将垃圾堆在門口,一刮風塑料袋滿天飛。養殖戶在村裡放羊,遇上雨天,羊糞和着雨水往下流。

近年來,随着北京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村子的容貌悄然改變。養殖戶搬到村外,街面上的羊糞消失了;土路升級成了水泥路,車輛來往不再暴土揚塵;村裡設置了垃圾箱,看着身邊環境日漸清新,村民願意多走幾步路,養成了定點投放垃圾的習慣。

2018年,北京市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加快建設美麗鄉村。老槐莊村借機完成了潔淨向美麗的蝶變。

老槐莊村北口原有一條商業街,村民蓋違建開起了飯店、雜貨鋪、洗車行,街面門臉參差不齊,門口堆滿了衣裳、被褥和油桶油壺。2018年,村裡将這些違建拆除,在村北建起了老槐莊第一個口袋公園,栽上了銀杏、榆葉梅等園林樹木,安裝了室外健身器材。公園正對着通武線,春夜裡,昏黃柔和的路燈燈光灑在高大的海棠上,夜歸的村民一看到溫馨的燈光,就知道這是到家了。

村南還有一處約15畝的大坑名叫大錢坑,由于地勢低窪,一遇雨天就積水,久而久之,村民也把垃圾扔在裡面。污水上漂着垃圾,隐隐泛着臭味,癞蛤蟆在坑邊叫個不停,村民都繞着走。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3

老槐莊村大錢坑食用菌主題公園人工湖。受訪者供圖

根據2019年建設美麗鄉村的政策,老槐莊村黨支部書記馬鳳強與“兩委”幹部讨論後決定改造垃圾坑。村裡清除了坑内垃圾,将坑底和四壁修整,鋪上了滲水磚頭,注水形成了一泓小湖,結合村裡多年發展的食用菌産業,修建了“大錢坑食用菌主題公園”。“當下時節,公園裡綠草茵茵、鮮花多得我叫不全名字,錦鯉在水中遊動,風景靈動優美。”蘇學軍說。

這些年,老槐莊村先後獲評“文明生态村”、“美麗鄉村市級模範村”、“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榮譽稱号。蘇學軍有些自豪,“老槐莊當之無愧。”

近年來,北京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碩果累累。門頭溝區、密雲區、平谷區先後獲評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激勵縣,延慶、通州、大興等6個區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村莊在增顔值、添氣質的同時,為農村生态環境帶來了直觀的轉變。

煤改

取暖季村莊上空不再黑煙缭繞

北京燃煤消費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費的75%,煤炭燃燒排放大量煙塵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大氣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

張帥家住密雲區石城鎮西灣子村,以往冬季取暖一直燒煤。每年10月中下旬,家裡人就開始張羅着買煤,院子裡堆滿了黑漆漆的煤。“我家有三口人,120平方米。家裡最早是土暖氣不怎麼暖和,每年取暖季要花三四千元,買四噸煤,但屋裡最高溫度也不過17攝氏度。”

燒煤取暖的日子起早貪黑。張帥說,晚上他不敢早睡,添完散煤要把火“封好”,保證一整夜不會滅,第二天一大早也不敢睡懶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兒就是繼續添煤。燒煤又嗆又髒,每天掏爐灰、倒爐渣,鼻孔裡都是黑的。村裡家家戶戶黑煙缭繞,遮住了原本湛藍的天空。

2013年起,北京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地區的冬季清潔取暖工作。2016年起,北京圍繞平原村莊大規模整村實施煤改清潔能源。2016年,張帥家也享受到了煤改電的便利。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4

大興區沁水營村“煤改電”施工現場。受訪者供圖

他說,電取暖隻需将清潔能源設備出水溫度調到40-50攝氏度,家裡就能保持20攝氏度以上的恒溫,冬季不用再圍着火爐“轉”,晚上電價還能享受補貼,每個取暖季花費不到3000元。“以往逢年過節,我和家人不敢出遠門,因為爐子一滅,再點上需要幾天屋裡才能逐漸升溫。現在電取暖,機器可以一直開着,屋裡一直保持着暖意融融,村裡的環境也更加整潔。”

為了确保清潔取暖設備正常運行,各區還建立了設備維修保養長效服務機制。密雲區煤改電服務監督調度中心售後調度負責人王傑說,中心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建立了遠程監控大數據服務平台,可實現遠程監控預警、遠程維修維護、用戶信息及檔案歸檔、設備定位等功能。“我們最大的特點是未知先辦、未訴先辦”。她說,中心為用戶提供了設備預警功能,設備發生故障将第一時間平台預警,預警信息同時推送到用戶及售後維護人員手機上,第一時間聯系用戶解決問題。

據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生态建設處負責人介紹,2018年,北京平原地區村莊基本實現了“無煤化”。截至2021-2022年度取暖季,北京已有3481個村莊實現了清潔取暖,占全市村莊數量的88.7%。

煤改清潔能源産生了什麼效果?全市“十三五”以來,農村地區清潔取暖用戶累計節約燃煤142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638萬噸,減排二氧化硫29.24萬噸,減排粉塵14.62萬噸,為首都大氣環境質量的改善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回收

用大數據治理農田污染

0.014毫米的地膜,被農民習慣稱為“1.4絲”。厚度小于這一标準的地膜過薄,使用一段時間後破損嚴重,如不及時回收,破碎的地膜将滲入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和土壤闆結。

在房山區,192個廢舊地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點,在種植大戶、農業園區、農資銷售門店形成了周密的回收網絡。農民可以用廢舊地膜換取新地膜、肥料或者現金,從而有了回收地膜的積極性。

保護農業生态環境,種植業污染防治是一項重要工作。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5

2021年11月,北京綠豐遠通農業科技公司在回收育苗盤、農藥包裝。受訪者供圖

曾經,農業園區田間地頭、犄角旮旯,散落着廢棄的農藥空瓶、空袋和農膜,農村人居環境看起來不潔淨,更容易帶來土壤污染的風險。使用農藥和肥料多數情況下需要兌水,廢棄的農藥瓶袋可能仍有濃縮的農藥殘留,高濃度的農藥直接進入農田會造成環境污染。為了圖便宜,過去一些村民購買厚度不足0.014毫米的地膜使用,廢棄後直接将其留在農田中,形成了永久性白色垃圾。

2020年2月,房山區啟動了廢舊農膜及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試點,制定了有償回收機制。項目由北京益田生态農業技術有限公司負責實施,企業負責人劉世超說,192個回收點覆蓋了全區23個鄉鎮,所有種植園區和農戶都能就近送交廢舊地膜和農藥廢棄包裝。

公司還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建立了房山區農業廢棄物回收管理系統。每一個回收袋上都附有唯一的條形碼,回收人員開箱清點時,隻需掃碼就可以記錄回收數量、地點等信息,後續運輸入庫、出庫銷毀或者交由再生公司再利用,都能形成完整規範的記錄。

“收破爛兒本身沒有意義,收完了交給農廢處理公司就結束了。但我們覺得這裡面還有名堂。”劉世超說,公司會定期對回收的農藥瓶袋進行分類分析。“這項工作比較髒累,我們按照抽樣規則把農藥瓶袋攤到地上,大家辨别農藥的類型、成分、規格、使用量等,分類進行統計。”回收數據的長期積累奠定了大數據分析基礎,可以精準了解種植區域的用肥、用藥、用膜習慣,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在抽樣統計的過程中,工作人員還可以及時發現和捕捉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線索,為農業執法提供第一手證據。

一組鮮明的數字印證了防治的效果:2021年,全市各區共确定農膜回收企業13個,建立回收網點363個,共回收廢舊地膜2317噸,全市農膜回收率達到92%。全市共建立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網點512個,回收農藥包裝164.47噸。

抑塵

保護性耕作減少污染

揚塵一直影響北京PM10指數。每年秋季玉米收獲後至次年4月,特别是小麥返青前,季節性農田裸露容易導緻農田産生揚塵。北京聚源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許剛記得,多年以前,懷柔區北房鎮風沙很大,大風一起,沙土劈頭蓋臉。

“懷柔是咱北京的後花園,科學城在懷柔,喇叭溝門滿族鄉是天然氧吧,我們現在是像保護眼睛一樣重視綠水青山,格外重視生态環境。”懷柔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機械化管理科負責人石顔雙快人快語,推介了一番懷柔生态,再道出重點——區裡形成了耕地質量保護的“懷柔模式”,作為耕地質量保護的一項重要措施,保護性耕作技術能夠有效抑制揚塵,減少大氣污染。在懷柔,這項技術應用率達到80%以上。

保護性耕作主要将三項技術應用在一起,石顔雙娓娓道來:稭稈粉碎覆蓋還田技術以稭稈粉碎覆蓋地表,減少裸露農田。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6

懷柔區一處農田裡,進行稭稈粉碎還田。受訪者供圖

少免耕播種技術包含兩部分,免耕播種是在前茬作物收獲後未經任何耕作直接播種,少耕播種是指播種前進行了适度整地等作業,再用免耕播種機進行播種。她進一步解釋說,此前铧式犁整個把土地翻上一遍,如此一來,土壤松動,一刮風容易産生揚塵,如今少免耕播種技術隻在苗帶開一條小溝,免耕播種機開過,一次性實現了開溝、播種、施肥、覆土、鎮壓五個功能。

少免耕播種技術還是會産生少量揚塵,但配合着稭稈粉碎覆蓋還田技術,揚塵大大減少。許剛的合作社幫助農民進行保護性耕作,他坦言,以往老百姓不理解這種方式,擔心稭稈挂在機器上,播種時種子落在稭稈上,導緻出苗不好。“經過我們這幾年的推廣和實驗,村民心裡有底了。”他說,懷柔稭稈粉碎合格率高于國家标準,粉碎後的稭稈大多是粉末狀的,不容易挂在播種機上。另外,播種機技術也在不斷完善,播種質量越來越高。

第三項技術是土壤深松,這項技術可以打破犁底層,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同一地塊2至3年深松一次,深松深度一般大于30厘米,不超過40厘米。

據石顔雙介紹,深松每畝地政府補貼50元、不再收村民錢,少免耕播種和稭稈還田每畝補35元、再收老百姓15元。2020年至2021年,市财政共支付懷柔區保護性耕作項目補貼款710.4萬元。

管控揚塵的效果如何判定?2020年,懷柔區已在楊宋鎮、橋梓鎮、長哨營滿族鄉建成3個監測點,通過農田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和沙塵采集儀對農田風蝕量、PM2.5、PM10以及氣象因素等數據進行了監測。結果發現,懷柔區實施保護性耕作地表風蝕量平均減少15.6%-30.2%,農田近地表PM2.5、PM10分别降低18.9%-32.3%、24.2%-41.6%。

懷柔區的成就是全市的縮影,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機處宮少俊介紹,從2020年開始,北京涉農區全面推廣三項保護性耕作技術,市級财政拿出專門資金給予作業補貼,兩年來已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面積100多萬畝,在10個涉農區已建成30個農田揚塵監測點。

監測結果顯示,保護性耕作技術對農田揚塵抑制效果顯著,與傳統耕作相比,農田揚塵可減少27.05%-38.54%。今年計劃實施三項保護性耕作技術面積合計50.6萬畝,新建和繼續運維監測點33個。宮少俊說,力争“十四五”期間,在全市實現三項關鍵保護性耕作技術應用率達到80%以上,全面建成覆蓋主要裸露農田區域的揚塵監測體系。

稭稈

禁燒後還田綜合利用

在農村,焚燒稭稈曾經是普遍現象。但稭稈焚燒對空氣質量影響劇烈,既可以産生一次顆粒物排放,同時也是有機氣溶膠的一個主要成分。因此,稭稈綜合利用事關農業清潔生産、農村生态環境保護和農業綠色發展,是“三農”工作的重要内容。從2019年開始,農業農村部在全國建設480個稭稈綜合利用重點縣,昌平區被列入其中。

“昌平區在北京城區北部,生态環境要求更高。”昌平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王尚君說,從2020年開始,昌平區就着手開展稭稈綜合利用重點區創建工作。

以往在農村,農民常年儲備稭稈用來燒火做飯。“每年九十月份,村民搶着将稭稈砍倒拿回家燒火,省下了買煤的錢。”王尚君說,随着農村推進煤改清潔能源,百姓取暖有了空氣源熱泵,于是,大量的玉米稭稈、小麥稭稈留在了田中,成了廢棄物。

下一茬種植時,最簡單經濟的方式就是把稭稈晾幹後付之一炬。由于昌平蘋果栽種面積大,村民也将冬季修剪下來的枝條一把火燒光。整片農田着了起來,煙霧滾滾,灰色的粉末飄在空中,村民聞着嗆人,也對空氣質量造成了嚴重影響。有時燃燒物随着風向飄向農村房屋,成了火災隐患。

鄉村振興厚植生态底色(綠水青山涵養北京宜居農村)7

昌平區南邵鎮張各莊村,稭稈粉碎覆蓋還田。受訪者供圖

如何将稭稈變廢為寶?王尚君說,每年昌平的小麥稭稈全部粉碎還田肥料化利用,玉米稭稈粉碎還田大概有兩三千畝,離田飼料化利用有兩千畝;區裡出資采購三家農機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對稭稈進行清除。合作社出動稭稈粉碎還田機,将根根豎立的稭稈壓倒粉碎,并将粉碎後的稭稈均勻抛撒在地上。經過雨水浸泡,稭稈碎塊腐爛并滲入土地中成為有機質。合作社也可以使用旋耕機,将稭稈碎塊摻入土壤中。

稭稈粉碎還田,村民一畝地需要掏30-50元,無形中增加了種植的費用,村民不願意出這份錢。調查中,王尚君和同伴總結了經驗,村民經常會在陰雨天氣或者傍晚,偷偷焚燒稭稈。為此,政府建立農作物稭稈還田補貼制度,引導農民主動開展綜合利用,一畝地補貼35元錢,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為了防止村民露天焚燒稭稈,昌平區農業服務中心還設立了巡查和應急機制,在稭稈還田利用重點區域選取監測點,開展定點長期持續監測,全區及各鎮建立稭稈資源台賬,不定期進行巡查,發現未被粉碎還田的稭稈将啟動應急處理機制。

據王尚君介紹,除了還田,稭稈還有多種利用方式,一些稭稈與玉米一起收割作為飼料,銷售給奶牛場。同時,昌平還探索了稭稈“離田”機制,根據農作物分布情況,在每一個鎮設立相關區域,對農作物稭稈、果樹枝條等進行收、儲、運、集中處理,粉碎後的稭稈、枝條将用作生産土壤改良劑。

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機處獲悉,目前,北京農林廢棄物協同處理模式初步構建,2021年,全市農作物稭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9.6%,居于全國前列;稭稈産業化利用能力指數0.18,在全國排名第7。

記者手記

小細節,支撐生态轉變

作為一名跑過門頭溝、密雲等郊區的記者,我知道以前北京農村都是靠燒煤取暖,在推進清潔取暖設備過程中,農戶對設備性能、取暖費用等存在顧慮,往往選擇觀望。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漫長的過程,但北京的推進工作仿佛按下了“加速鍵”。2013年起,北京率先在全國開展農村地區的冬季清潔取暖工作。2018年,北京平原地區村莊基本實現了“無煤化”。2018年,北京第二輪PM2.5源解析結果顯示,在北京本地污染源中,燃煤源貢獻從2014年第一輪源解析時的22.4%驟降至3%,燃煤源基本退出了PM2.5主要貢獻源行列。

速度之快,背後是一系列服務措施在支撐。以記者采訪的密雲區煤改電服務監督調度中心為例,中心平台實現了設備實時定位,設備廠家維修人員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用戶家裡。平台對設備的運行效果實時監控可查,當百姓使用設備遇到故障時,平台會自動預警,工作人員會迅速提供技術服務,避免影響村民取暖。小的細節,體現了服務的周到。

減煤是農村生态變化的一個縮影。正是這樣一個個小細節,打消了村民煤改清潔能源的顧慮,鼓勵農民使用新技術減少農業污染,使農村的生态環境日漸美麗,身處其中的農民能直接從中受益,居住在首都的人們,也同樣能享受到這種生态和美麗。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賈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