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繪畫的藝術之美

繪畫的藝術之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8 12:47:21

澎湃新聞記者 徐明徽

“長三角”是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和近代以來興盛的海派文化的孕育生長之地,也是經濟文化活躍、中外交流繁盛的區域。

9月6日,“流變之境——當代女性繪畫·長三角邀請展”在上海油畫雕塑院美術館開幕。十五位來自長三角地區的女性藝術家應邀參加此次展覽,展出作品形式多元,風格各異,圍繞“繪”的概念,不拘媒介方式,作品涵蓋油畫、水墨、水彩、綜合材料等多種類型。她們的創作或清雅、或濃烈,均透着内裡的文脈承傳。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1

展覽現場

陳焰、劉曼文、劉毅、李依凡、棉花、倪蓓蓓、史怡然、石至瑩、王伊楚、王煜宏、謝中霞、張春雪、張平、趙舒燕、周胤辰等十五位來自長三角地區、作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探索性的女藝術家應邀參加了本次展覽,共計展出油畫、水墨、水彩、綜合材料等各種類型的繪畫作品約90件(組),該展為近年來國内舉辦的較大規模的當代女性繪畫展。參展藝術家大多活躍在當代繪畫的實踐領域,年齡跨度也比較大。既有出生于1960年代、1970年代有着長期創作經曆和豐富經驗、并在專業領域具有相當知名度和影響的資深藝術家,也有生于1980年代、1990年代在思考和創作上都十分活躍、近年受到藝術界較多關注的年輕藝術家。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2

展覽現場

策展人、上海油畫雕塑院副院長江梅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說:“流變之境”作為展覽主題,意圖将現在的女性繪畫創作納入一個發展與流變的廣闊視野和多重語境中考察,從社會景觀、寓言與隐喻、生命意象、詩意建構等多個方面展現當代女性繪畫的創造性活力與文化價值,凸顯在曆史、社會、人文乃至生命的變遷與流動中女性藝術家們通過獨特的藝術表達所綻放的生命激情與智慧。

展覽一樓大廳最大的一組作品來自于藝術家陳焰的《虛妄》。作品以昆曲表演手勢為藍本,陳焰試圖通過昆曲手勢回望傳統文明,她表示:“這些手勢和指法本身是非常具有儀式感的,在文化傳承中,記錄着後人對前人的承接、模仿甚至差異,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它們是時間的記憶、存在的見證。同時,這些手勢也代表着不同的願力與因緣,無實雲虛,反真雲妄。此系列為儀式感的時間作記,也為生命中的恒常與無常作記。”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3

陳焰 ,《虛妄》,綜合材料,60×60cm×39,2016

與《虛妄》對照的,是陳焰的另一組銀鹽膠片刻畫。她抛開了熟悉的畫筆與畫布,直接在銀鹽膠片上刻畫出風景的幽靈,再配以燈箱裝置,塑造出了逆光蟬翼。陳焰表示,期望自己的畫作能在不斷的整理中,慢慢擴充其中形而上的層面,計黑當白,由表及裡,在混沌中見光明,洞見人生與世事無常的變化。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4

陳焰,《山高水遠之三》,銀鹽膠片刻畫、燈箱裝置,200×120cm,2022

藝術家劉毅的一組影像作品裝置十分有趣,作品在溫度感應程序設計下,在變化中呈現了另一種意境。《新篁映月》的畫面在竹月影之間相互切換變化,之後又藏匿在深潭裡。劉毅用當代藝術表現手法實現了“竹影掃階坐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的古今對話。《瓦貓》作品中,孤傲冷眼漠視的貓安靜地卧坐在屋頂,在半導體、溫度感應程序設計下,畫面産生不斷的變化,在顯影與消失之間窺探。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5

劉毅,《新篁映月》,金屬闆上油畫(金屬鋁闆、溫控程序等綜合材料),120×80×9.5cm ,2021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6

劉毅,《瓦貓》,金屬闆上油畫(金屬鋁闆、溫控程序等綜合材料),120×80×9.5cm,2021(顯影變化)

站在藝術家棉花的繪畫前,能直接地感受到生命肆意生長的狂喜和神秘。她的作品充滿了濃郁的色彩、纏繞的線條、若隐若現的象征和暗示。藝術評論家彭鋒如此評價:“棉花憑借天生的敏感、巨大的熱情和深厚的人文關懷投入到藝術創作之中,用繪畫呈現置身于當今文明社會下的生命體驗。棉花給我們揭示了與生命有關的終極實在,這是一個純淨的超越的世界,不是塵世的任何部分。對它的靜觀,可以讓我們産生超凡脫俗的喜悅。”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7

棉花,《羅曼史》,布面油畫,120×120cm,2018

舊時光裡的物件和新時代裡的生活,藝術家王煜宏用“七巧闆”交織在了一起。王煜宏的這組作品來源于古代“七巧闆”遊戲的“七星”系列,形式上吸收西方抽象構成的觀念,将原本畫布上的“靜物”置于可不斷變化的位置,從而形成不同的視覺效果和觀看心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概括、凝練,又派生出若幹線狀構成的抽象裝置。“時間浸潤了一切,這是一個人的成長記憶與藝術征途,不同時代與文化屬性的事物相生相望、無聲交流,如棱鏡般折射出個人與曆史、現實的奇妙交織與共構,”江梅說,“具有一定表現性的抽象繪畫是王煜宏最新嘗試的方向,畫面中那些抑揚頓挫的線條和色相間的氣韻流動,底子裡可見中西古今交融的印痕。”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8

王煜宏,《V&A阙歌》,布面油畫,60×80cm,2019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9

王煜宏,《三彩》,布面油畫,80×80cm,2017

“我想通過這樣的轉換來體現沒有固定不變的存在狀态,隻有互為轉換的微妙變化狀态。”藝術家石至瑩用“轉換”一詞來表達她在創作過程中自我感知在物、畫、手之間發生作用的微妙性。在現場,她的兩幅作品《白石》、《黑石》,或可闡述這種“轉換”。石至瑩深受中國古典畫學和禅宗思想的影響,在綜合了西方極簡主義、變現主義繪畫的某些方法後,她的作品也形成了單純樸素又内蘊深長的特點。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10

石至瑩,《白石7》,布面油畫,150×300cm,2018.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11

石至瑩,《黑石 No.1》,布面油畫,80×115cm,2017

藝術家史怡然無疑受到了近年碧山計劃的感染。當代藝術以藝術的名義推動農村文化改造,這種知識分子的實驗延續了二十世紀初梁漱溟先生所緻力推動的鄉村改造運動。雖然這個改造農村的烏托邦實踐也吸引了史怡然,但是她感興趣的不是這些精英式的啟蒙實驗,更不是碧山的徽州風情,而是怎樣認識碧山人,并且把碧山人和自己、和這一代人真實地連在一起。史怡然借用版畫中層層疊色的手法,讓筆觸變成單純的區間,從而更明确地彰顯時間的維度。她也節制地使用拼貼,讓來自工業及印刷文化的痕迹、來自不同圖像系統的碎片介入繪畫。

繪畫的藝術之美(現場以繪畫之流變)12

史怡然,《過去島》,布面油畫,180×200cm,2016.

江梅表示:“當你浏覽完整個展覽,能感受到藝術家們的個人面貌都非常鮮明,她們對于人生的感性體驗與敏銳感悟糅合其間,造就了各自生動的藝術風貌,從一個側面體現當今女性繪畫創作比較真實的狀态。在這些作品中,也能反映出她們關注的一些議題,不僅僅挖掘内在的經驗,同時對廣闊的社會生活都有着敏銳的觀察和見解。”

此外,“流變之境——當代女性繪畫·長三角邀請展”雖是一個地域性、專題性的展覽,但因長三角地區是曆史悠久的江南文化和近代以來興盛的海派文化的孕育生長之地,也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文化活躍、中外交流繁盛的區域,參展藝術家有的成長于斯,有的階段性生活工作于此,她們的藝術創作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這一特質,即既有着内裡的文脈承傳,又具很大的開放性和自由性。

“某種意義上通過這個展覽也可管窺一段時期社會文化藝術的微妙變化及生動演繹,進而觸摸到時代的呼吸與脈動。我們期待借此次展覽,能引發當下關于女性藝術發展與成就,江南、海上文脈的當代赓續,本土化與全球化等問題展開更深入、廣泛的思考與研究。”江梅說。

此次展覽持續至9月24日。

責任編輯:黃松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