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的茶還能喝嗎?
所謂“過期”,通常是指在包裝盒上印好的生産日期和保質期。
這幾年掀起了老茶熱,很多人都以擁有老茶、喝老茶為自豪,他們認為茶葉“越陳越香”。是真的嗎?茶究竟有保質期的說法嗎?
一、解讀:茶葉罐上的保質期。
作者随機挑選了三、五位茶商品茶,茶葉罐上都印有清楚的生産日期和保質期。
綠茶和黃茶包裝上,印刷的保質期一般是18個月,即一年半;
紅茶和烏龍茶包裝上,印刷的保質期為2年或3年;
黑茶、普洱茶、白茶、陳皮普洱的包裝上,基本上都印刷着類似“保質期:在适當的條件下可長期保存”的字樣。
過了保質期是否就意味着茶葉變質了呢?
可以說不是絕對的。為了達到最佳的飲用效果,最好在保質期内飲用。但是茶葉質量的關鍵還是要看保存,保存不好的茶葉不過保質期也可能變質,保存好的茶葉即使過期也可以喝。那就是,過期和變質是不能相等的。
二、生産日期與原材料日期的區别是什麼?
現行的《預包裝食品标簽通則》為GB7718-2011。該标準為2011年4月20日發布,自2012年4月20日開始實施,替代了之前的标準GB7718-2004。
有關生産日期的文件描述如下:
食品成為最終産品的日期,也包括包裝或灌裝日期,即将食品裝入(灌入)包裝物或容器中,形成最終銷售單元的日期。
小編為大家解讀一下,食品成為“最終産品”或“最終銷售單元”的日期,是什麼意思?
打個比方,2012年采摘制作成的白茶散茶,儲存陳化到2015才進行壓餅包裝,這個時候就會上2015年的生産日期,才成為“最終産品”上架銷售。包裝上可能也會注明“原料日期:2012年”之類的信息。
消費者應注意區分茶葉的過期時間是根據生産日期和保質期計算的。
三、如何判斷茶葉變質?
如果不确定茶的質量,最好在保質期内飲用。保存茶葉要注意幹燥、密封、避光、陰涼。假如出現下面幾種情況,無論是否過了保質期,這樣的茶已經不能喝了。
●變色明顯。
茶葉久存之後顔色變深是正常的,比如白茶經過五年左右的存放,顔色會從杏黃到深黃到紅褐,但茶湯這一直都是通透明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茶湯不僅變深,而且變得暗褐渾濁,絲毫沒有透亮的感覺,茶很可能會變質。
●出現異味
茶葉具有極強的吸附性,若與有異味的物品放置在一起,或放入冰箱前未封好,就很容易出味。如果聞到茶葉有明顯的樟腦丸味、油腥味,這樣的茶最好還是不要喝了。
●變軟、黴變
茶葉最佳的含水率是5%左右,含水率如果超過了10%,茶葉就很容易受潮發黴。正常的茶葉摸起來是幹脆的,容易折斷。如果茶葉捏起來發軟,感覺濕濕的,或聞起來有黴味,那麼這個茶葉肯定是變質無疑了,不能再飲用了。
四、常見的幾種老茶儲存方式。
白茶、紅茶、烏龍茶、普洱茶是業内公認的幾種适合長期存放的茶。而綠茶、紅茶一般不建議久存。
老茶的标準是什麼?老茶的根本在于茶葉原料本身質量要好,另外,年份不是唯一标準,儲存條件很重要。好的老茶一定要純淨無異味,不會有回潮發黴的現象,否則再貴也不能喝。
●老白茶
白茶不炒不揉,用日曬的方式制成,在存放的過程中,緩慢發酵和轉化,放3年後就會有明顯的變化,繼續存放,白茶的香氣會從清新轉為濃郁,也會越來越甜醇。
●老烏龍茶
在烏龍茶中,鐵觀音和岩茶适合存放,這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老鐵和老水仙。烏龍茶焙火冷卻後密封,在特别的倉儲環境中存放,陳年的烏龍茶,幹茶呈褐色,湯色深,滋味綿甜甘醇。
●老黑茶
像六堡茶、千兩茶之類的黑茶經過陳放之後,明顯比新茶的滋味要柔和,帶有陳香,滋味醇厚甘甜,有的陳年黑茶還有有明顯的金花味。黑茶原料相對較老,成熟的莖葉裡含有更多利于轉化的物質。
●老普洱
普洱出生那天開始慢慢生長。普洱的倉儲技術一直是業内的秘密。隻要陳列合理,好的普洱就有很大的轉化空間。年代久遠的普洱茶湯色澤紅潤濃烈,湯味厚實圓滑,滋味豐富而有層次。
新茶喝的是鮮,老茶喝的是醇。不是所有的茶都适合存放成老茶,也并非所有的老茶都能喝、都好喝,存茶一定要在良好的條件下儲存,才有品飲的價值。
如果經過辨别茶葉已經變質,不管是否在保質期内,是肯定不能喝了的。
如果對茶葉的品質判斷沒有把握的話,一定要在保質期内飲用,這樣不僅保障茶葉的安全性,同時也是新茶最佳的品飲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