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175年—200年5月),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破虜将軍孫堅長子、東吳開國皇帝孫權長兄。東漢末年,曹操奏許朝廷任命策為讨逆将軍,并封為吳侯。對于東吳的基業,孫策可以說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建安五年(200年)4月,正當孫策準備發兵北上之時,在丹徒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那麼,問題來了,孫策明明自己有兒子,為什麼要把東吳主公的位子傳給孫權呢?
一
首先,根據陳壽《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對于孫策來說,擁有孫紹這一個兒子。公元200年,在孫策去世的時候,孫紹不過是一個孩童,年齡在10歲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元182年出生的孫權,當時的年齡在18歲左右。從年齡上來說,孫權更适合繼承江東主公的位置。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孫策去世之際,處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曆史階段。就江東孫氏來說,在外部要面對曹操、劉表、劉備、袁紹等強勁的諸侯勢力。
二
其次,就内部來說,孫策雖然平定了江東,但是,就士族林立的江東,孫策還沒有擁有比較穩定的根基。在不少曆史學者看來,孫策最後還是被忠誠于許貢的三個門客謀害,究其原因,在于孫策想要率領士兵北上中原,這嚴重損害了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刺殺的結果。在内憂外患的背景下,孫策如果執意讓孫紹即位,很可能成為江東世家大族的傀儡。對此,想必智勇雙全的孫策應該非常清楚。所以,權衡利弊之下,孫紹顯然不是繼承自己事業的最優人選。
三
與此相對應的是,孫權雖然也不過18歲,但是他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随在孫策左右,其才能令孫策都自歎不如。建安元年(196年),在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之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令。對于當時的孫權,已經在江東将領中積累了一定的威望。在孫策臨終前,把孫權叫到了身邊,親自給他配上印绶,說:“率領江東兵衆,決戰兩陣之間,,橫行争衡天下,你不如我;但舉賢任能,使其各盡其心,用以保守江東,我不如你。”
四
最後,在東漢末年這一曆史階段,因為皇帝不少都是年幼即位,比如漢靈帝、漢獻帝等。對于這些年幼的皇帝,基本上成為董卓等權臣手中的傀儡。針對這一情況,孫策自然不會忽略。所以讓孫權繼承自己的位子,正是為了避免這一情況。而且,孫策為孫權留下了周瑜、張昭這兩位大臣來輔佐,也是希望平衡孫權手下大臣之間的權力,以此确保孫權可以逐漸掌握江東的大權。當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孫權确實成為匹敵曹操、劉備的一方諸侯。
文/情懷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