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編輯:Fanny 責編:小雅&雅韻 審核:李雲
點進來的小夥伴,在閱讀這篇文章前,可以先抿下嘴唇,摸摸自己的下巴,看看相機裡自己的下巴是不是有一顆顆凸起的白色小顆粒?
你有沒有想過它們到底是什麼?是閉口?粗大的毛孔?還是……
前段時間在B站發了關于下巴凸起的白色顆粒的視頻,不少小夥伴都表示中招了,年少不懂事甚至狠心用刀刮過擠出血來……看完視頻後困擾多年的“未解之謎”終于得到解答。
于是小紅特意整理了這期視頻版和内容更豐富的文字版,讓更多小夥伴都能了解真相,科學正确處理~
下巴上凸起的白色小顆粒有可能是膨大凸起的毛囊皮脂腺、閉口粉刺、痤瘡後丘疹樣瘢痕、粟丘疹。如何讓這些凸起消退變光滑?看下去你就全知道了~
膨大凸起的毛囊皮脂腺
● 到底是什麼?
如下圖所示,下巴上這種白色小顆粒有可能是膨大凸起的毛囊皮脂腺,把它擠出來的絲狀物叫做脂質細絲(皮脂細絲)。這是一種正常生理現象,很多人都會有。
● 該如何改善?
對此目前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法,可以嘗試外用維A酸乳膏、阿達帕林凝膠,或者水楊酸、果酸類護膚品,可能有一定幫助,不過效果比較有限。
但其實也無需太過在意,正常的社交距離是看不清楚這些小顆粒的,女生上個粉底遮瑕也基本看不見了。
不建議随便擠壓它們,因為可能引起毛囊孔的擴張、毛囊皮脂腺周圍炎症。
閉口粉刺
● 到底是什麼?
下巴上的白色小顆粒,有時候也确實可能是閉口粉刺。痤瘡可分為粉刺、丘疹和膿疱,而粉刺又分為白頭粉刺(閉口粉刺)和黑頭粉刺(開口粉刺)。
閉口粉刺就是我們常說的閉口,屬于輕度痤瘡的一種。
● 為什麼會有?
閉口粉刺成因同理痤瘡,主要有這四大原因:
① 油多(皮脂分泌過多)
② 堵塞(皮脂腺和毛囊口阻塞)
③ 細菌(痤瘡丙酸杆菌增殖)
④ 炎症(繼發炎症)
此外,閉口不一定是清潔不到位才出現,也有可能是清潔“太到位”出現的。
● 該如何改善?
小閉口不注意治療護理,可能會拖成大痘痘。粉刺可進一步轉變為炎性丘疹,炎症丘疹可加重形成結節、囊腫。及時規範治療很重要,因為後期結節、囊腫容易留下瘢痕。
閉口粉刺治療可按照痤瘡來,藥物一般可用阿達帕林凝膠、維A酸乳膏或他紮羅汀乳膏等,日常可以先使用保濕霜後再塗抹藥物。
對于皮膚敏感且輕度痤瘡,不能耐受維甲酸類藥物的人,也可以使用壬二酸乳膏、水楊酸、杏仁酸等産品,不過治療周期較長,需要注意刺激性。其中壬二酸乳膏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也可以使用。
日常護膚可選用清爽的護膚品,盡量不化妝或盡量化淡妝,注意飲食,适當控制高糖、乳制品,以及把面膜從腦海中忘了。
痤瘡後丘疹樣瘢痕
● 到底是什麼?
痤瘡後瘢痕可分為萎縮性瘢痕(凹下去)和增生性瘢痕(凸出來)。
萎縮性瘢痕可分為冰錐樣、滾筒狀、箱車狀三種,而痤瘡後丘疹樣瘢痕屬于增生性瘢痕中的一種,常出現在下巴、鼻部和背部。
(改編自參考文獻[2]中的原圖)
● 為什麼會有?
痤瘡後丘疹樣瘢痕成因同理增生性瘢痕。多見于痘痘炎症嚴重,或不當手法處理痘痘。
增生性瘢痕屬于機體對真皮損傷的過度組織反應,即痤瘡皮損消退修複的過程過于猛烈刹不住車,局部的成纖維細胞和膠原蛋白生産過多,導緻新瘢痕“躍然皮上”。
● 該如何改善?
護膚品對此的治療作用極小,建議不抱希望。醫美是目前相對有效的治療手段,盡管不能達到100%的治療效果,但也能最大限度修複美貌。
一般組合療法比單一療法更有效,以下是幾種常見療法:
◆ 激光療法:比如二氧化碳激光,Er:YAG激光,脈沖染料激光,Nd:YAG激光,治療效果顯著。
◆ 冷凍療法:容易操作、費用相對較低,但可能造成永久性色素沉着減少,建議膚色較深的患者謹慎嘗試。
◆ 封閉注射:向損傷的皮膚内注射糖皮質激素如曲安奈德,注射5-FU。但單獨使用副作用多,故目前多與其他方法聯用。
粟丘疹(所謂的“脂肪粒”)
● 到底是什麼?
下巴長的小顆粒,也有可能是許多人眼中的“脂肪粒”。
其實脂肪粒這個稱呼并不存在,大家口中所說的脂肪粒一般指的是粟丘疹,其形成和脂肪并沒有任何關系,任何年齡均可發生。
粟丘疹表現為針尖至粟粒大小,白色或者珍珠色較堅硬的小丘疹,一般為白色或淡黃色1-3mm大的圓頂狀丘疹,單發或多發。
● 為什麼會有?
别再責怪護膚品太過滋潤了,護膚品并不會導緻粟丘疹。
真正導緻粟丘疹産生的原因主要是汗腺開口處皮膚過度角化,或者是肌膚上有小傷口在自我修複過程中産生白色小囊腫。
● 該如何改善?
對于兒童和成人長期不消退的粟丘疹,可以用針或手術刀刺破其上方表皮擠出粟丘疹,也可以做激光或電凝,外用維A酸有一定幫助。
最後,無論下巴上長的是什麼,都請記住管住手不要亂摳亂擠亂挑亂刮,有痤瘡及時治療,避免情況加重,留下瘢痕。
大家還有哪些一直很想問的關于皮膚的“未解之謎”,歡迎留言評論,關注的人多,考慮直接安排一篇文章來詳細講講~
〔參考文獻〕
[1]張紅, 曹碧蘭. 增生性痤瘡瘢痕的治療進展[J]. 中國美容醫學, 2017, 26(12):4.
[2]Gan SD, Graber EM. Papular scars: an addition to the acne scar classification scheme.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5 Jan;8(1):19-20. PMID: 25610520; PMCID: PMC4295854.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2年01月05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内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