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陽。
門插艾,香滿堂。
吃粽子,灑白糖。
龍舟下水喜洋洋。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
千餘年來,無論宮廷還是民間都把端午節看作重要的節日,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佩香囊、栓五色絲線、懸艾等,在這些豐富多彩的習俗儀式背後,蘊含着祖輩們的智慧,使得很多習俗能夠延續至今。
粽子的三大智慧,養人
端午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以紀念風骨傲立千年的三闾大夫屈原。其實,粽子不僅好吃,還包藏着人生三大智慧,不僅可口而且可心,不僅有營養而且很滋養。這三大人生智慧,真正養人。
粽葉包出“包容”
粽子的外面是粽葉,裡面是粽餡,這一“包”一“容”,呈現給我們的就是“包容”。
粽葉是自然清新的,一顆包容之心則是真誠的。隻有真誠,才能夠将心比心,願意站在對方的角度想。
粽餡的形狀有點像一顆心,這顆心是千萬顆熟透的糯米粒組成的,就像隻有一個成熟而寬厚的人,才懂得包容。粽子熱着更好吃,而一顆包容之心必定是有溫度的。因為隻有心懷善意、體諒别人,才能感知别人的難處和苦衷,而情願退一步。
所謂包容,其實就是懂得讓别人受益。就像粽子的存在,就是為了飽人的肚子、甜人的口、養人的身。而自己,也因此受到歡迎和喜愛。
《淮南子》中說:大足以容衆,德足以懷遠。端午的粽子,的确有着這樣的氣質。
生活不是戰場,無需一較高下。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誤會;多一份包容,少一些紛争。
糯米一團“溫和”
粽子的主要材質是糯米,而糯米是一種常吃的糧食、溫和的滋補品,比大米更容易消化。粽子所散發出的,是一種“溫和”的氣息。
一個溫和的人,一定待人親切、進退有度,讓人如沐春風,于是像糯米一樣使人常吃、愛吃,而吃得開。
一個溫和的人,人前不躁,事上不亂,舉手投足間皆體現着修養和涵養,不但讓人受用,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别人,就像糯米一樣滋補。
一個溫和的人,說話會照顧别人的感受,委婉而不讓人難堪,讓人易于接受,就像糯米一樣容易消化,讓人舒服又感激。
《壺天錄》中說:和氣緻祥,乖氣緻戾。做一個糯米般溫和的人,吉祥。
一個真正見過大世面的人,必定是溫和的人,會講究,能将就,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見過世面的他們自然會在人群中散發不一樣的氣質,溫和有力量,謙卑卻有内涵。
待人處事“甜軟”
粽子千百年來一直受歡迎,既是屈原的精神在延伸、中國的文化在流淌,也因為粽子本身就很好吃——軟軟的,甜甜的,黏黏的。做人,也要如此。
為人處事,一個“軟”字,最是精髓。态度謙虛是一種軟,待人和氣是一種軟,言語委婉含蓄是一種軟,行事風格柔和、不鋒芒畢露是一種軟……你軟,别人就會舒服,就像粽子入口。你讓别人舒服,自己最終也會越來越舒服。
人的儀态,要甜。舉手投足彬彬有禮,臉上常帶微笑,就是這甜。做人甜,别人就會喜。就像吃粽子,願意多咬一口。如此,則什麼事都好辦。
待人要有一份親切感,但又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此才能讓人覺得親近,但又不覺得冒犯。就像粽子黏,但是不過分。若即若離,才能歡歡喜喜。
《道德經》中說 “天下至柔,馳聘于天下之至堅”,最柔軟的,卻可以驅使最剛強的。道家“貴柔”,認為柔能克剛,柔能勝強。粽子好吃,人們才願意買;做人像粽子那樣,别人才買賬。
粽子是用線綁着的,你要解開線,剝開葉,才吃得着。人生,也需要這樣的松綁和抽絲剝繭,松開的是過度的私心,剝掉的是過分的戒備。如此,心就會像煮一隻粽子,由生硬變成熟軟,由幹冷變得溫暖。
若人人都能如此,世間就會處處飄滿甜香,日日如同過節。
賽龍舟:沒有經曆風雨,哪來的歲月靜好
端午一節的特殊在于,它有悲壯,亦有展望。
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陽在中國文化中可以代表強健、積極、正面、陽光的一種人格,可以代表儒家的“君子”。《易經》中乾卦六爻都是陽爻,爻辭中用龍來代表君子,而端午節有賽龍舟的風俗。
所以,沒看過精彩絕倫的賽龍舟,便不算過了一個完整的端午。
沈從文在《邊城》中寫道:“十六個結實如牛犢的小夥子,帶了香燭、鞭炮、同一個用生牛皮蒙好繪有朱紅太極圖的高腳鼓,到了擱船的河上遊山洞邊,燒了香燭,把船拖入水後,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這船便如一枝箭似的,很迅速的向下遊長潭射去。”
光是幾句筆墨,就仿若身臨其境,那響徹天邊的呐喊聲、鑼鼓聲更是把觀衆帶入到了一種難以言喻的亢奮狀态。競渡的拼搏精神,總讓人不禁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成敗得失,但最難得可貴的是,一個人遭受了多少,就領悟了多少。
《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聖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聖人。
我們有着大好機遇,關鍵是要邁穩步子、夯實根基、久久為功。心浮氣躁,朝三暮四,學一門丢一門,幹一行棄一行,無論為學還是創業,都是最忌諱的。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
在該拼搏的年紀盡情去拼,在該玩的年紀盡情娛樂,在該享受的年紀哪怕一天到晚看太陽東升西落,開海岸花落花開,那才算是不負自己的人生。
端午風物
農曆五月,正是萬物昌盛的好時節:葵榴鬥豔,栀艾争香,仲夏和風,百舸争流。
而古人認為,端午這日,暑氣上升,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五毒齊出,邪氣叢生。在江南地區,則盛行喝雄黃酒,為的是消毒防病,蟲豸不叮;亦常有百姓家門挂上菖蒲艾葉,或是挂上天師鐘馗的畫像,以驅邪鎮宅。
佩香囊:尋一片安甯
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甯。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香囊内有朱砂、雄黃、香藥,将香囊佩在胸前,香氣撲鼻。可以助醒腦,增加正能量。青年男女還可以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食鴨蛋 驅寒養神
俗話說“要吃鹹蛋粽,才把寒意送”。
端午節預示着炎熱的夏天即将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鼎盛階段。
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懸艾人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争相佩戴,用以驅瘴。
系彩絲
以五色絲結成索,或懸于門上,或戴脖頸,或系手臂,或挂于小孩搖籃等處,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系線時,禁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丢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抛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着讓河水将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
唐 ·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複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贻厥後昆芳。
競渡詩
唐 ·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驿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隐隐,獸頭淩處雪微微。
沖波突出人齊譀,躍浪争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标歸。
乙卯重五詩
宋 · 陸遊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舊俗方儲藥,羸軀亦點丹。
日斜吾事畢,一笑向杯盤。
浣溪沙
宋 · 蘇轼
輕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挂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五月五日
宋 · 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
來源:京博國學 (ID:jingbo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