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擁有的自主思想也越來越多。随着孩子個頭越來越高,嗓門也開始日漸增大。有的話隻是就事論事,有的話卻很傷人。
有這樣一句話,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覺得醍醐灌頂: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不是在表達愛,就是在呼喚愛。
孩子無論對我們笑臉以對,還是橫眉冷目,這些行為都與“愛”有關。需要父母去做判定,孩子這樣做,是在表達他們對我們的愛,還是在呼喚我們多給他們愛。
所以,當孩子對我們說出下面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先不要急着生氣。因為這不是孩子單純的反抗或叛逆,他們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向我們求助,呼喚我們的愛,讓我們關注他、幫助他。
這三句話,你的孩子和你說過嗎?
當時,你生氣了嗎?你是怎麼處理的?
(一)“随便!我不在乎!”
這句話大多發生在父母威脅或懲罰孩子的時候。
比如:
當父母說:“你要是九點前寫不完作業,我就罰你明天不準看電視/不準去遊樂場。”
孩子說:“随便,我不在乎!”
孩子真的不在乎嗎?
孩子隻是用這樣的語言武裝自己,讓他看起來沒那麼弱小罷了。
實際上孩子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你不能這麼懲罰我!即使這樣懲罰我,我也不會按你的意思去做!這種懲罰,控制不了我!”
這個時候,你要生氣嗎?
你越生氣,孩子越有一種“戰勝你”的感覺。因為他表現出不在乎,就是為了激怒我們。在他們眼中看來,把我們惹生氣,也是他們的一種價值所在。
孩子這句話背後的需求是:“我做不到這件事,爸爸媽媽請你們幫幫我。”
沒有一個孩子會故意把作業拖到很晚,玩也完不成,覺也睡不夠,還得聽着父母在他們的耳邊碎碎念甚至打罵。
當你想通過懲罰孩子達到某種目的,而孩子又不在意的時候,就要停下這種行為。因為你再繼續懲罰,會讓孩子自暴自棄的。
遇到這種情況,父母要參與進來想辦法,而不是站在一旁隻知道抽鞭子!父母要觀察孩子真正需要幫助和調整的地方,引導孩子改正自己的缺點,慢慢做得越來越好。
(二)“我就不!”
直接地拒絕父母的要求時,多半孩子與父母之間正在發生着“權力之争”。
父母想讓孩子往東走,可是孩子不樂意,他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往西走。
如果非要在這兩種孩子之間選擇一個的話,我甯願孩子直接拒絕我。至少,孩子是勇敢的,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即使表現出來是反抗父母。
相比于這種,我更不想養出一個聽話的沒有自我思想的機器人。
所以:
首先,敢于拒絕父母要求的孩子,是勇敢的。
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氣憤就不會太強烈。
然後,要看清“我就不”背後的需求。
當孩子說“我不”的時候,實際上是在向父母請求一個平等的選擇權,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他的想法能被父母聽見或參考。換句話說就是:孩子對我們濫用權力這件事不滿意,他不希望被我們控制。
所以,當孩子對我們說出這句話時,我們冷靜一下,然後問孩子:“你希望怎麼做?”
這句話,不但能讓孩子反抗的情緒瞬間消失,而且還能啟發孩子思考問題。
對啊!父母提出來的想法你不贊同的話,那麼你的想法是什麼?面對這個問題,你想怎麼解決?
父母養孩子,不是要控制他。正好相反,父母應該緻力于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隻有這樣,孩子将來才有能力在社會上披荊斬棘,獨立生存。
(三)“我讨厭/恨你!”
和上一條一樣,敢說出這句話的孩子,是個勇敢的孩子。這是第一點。
然後,我們需要分析孩子說出這句話背後的含義。
(1)感受是雙向的。
當孩子說出“我讨厭/恨你”這句話的時候,我相信父母的感受也是糟糕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原因可能有很多種。
比如:
當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很痛苦時,一定是我們的心态和方法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要及時停下來反思一下,看看問題出在哪裡,有什麼改善的方法。
(2)“我讨厭/恨你”這句話背後的需求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不是在表達愛,就是在呼喚愛。
所以,這句話是孩子在向我們呼喚愛。
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給他們買他們想要的東西,沒有同意他想做的事情,孩子感受不到我們是愛他們的,所以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種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
1.照顧好自己。
如果你聽到這句話以後,感覺到很受傷,無法平靜下來面對孩子。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先去平複自己的情緒,等冷靜之後再回來處理這件事。
如果我們的情緒處于失控狀态,無論是傷心哭泣還是出離憤怒,都是不利于和孩子後續的溝通和事情的解決。
2.告訴孩子:“我愛你。”
雖然我們不能給他買這個玩具、不同意他要做的某些事,但是,我們依然是愛孩子的。
——這一點,我們清楚,孩子卻不一定。
所以,我們要及時告訴孩子:媽媽愛你。包括在拒絕孩子的時候。
比如:
當孩子要買玩具,可是家裡同類型的已經有了好幾個。
這時,我們可以将不給他買玩具的理由說出來,然後對他說:“雖然這個玩具媽媽不能給你買,但是媽媽依然愛你。還有一個月就六一兒童節了,這段時間你可以留意一下,到時候告訴媽媽你喜歡的,媽媽給你買,作為節日禮物。好不好?”
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孩子的情緒就會好很多。
結束語
其實,等到孩子對我們說“我恨你”的時候,我們再去反思和調整有些晚了。
最好的親子狀态應該是:有情緒及時疏解,有問題及時解決。
不要将情緒累積到讓孩子觸底反彈,也不要将問題積攢到無處下手的程度。
當孩子有了情緒,我們不要總是以為時間長了慢慢就好了。有的孩子會随着時間流逝遺忘一些事,可是有的孩子卻會越積越多。而且,即使遺忘或不再提那些傷痛的那些孩子,也不一定真的過去了。也許被埋在了心裡的某個角落,不知道何時就會被掀出來再痛一次。
所以,不要過度操心去控制孩子,但同時也不要偷懶不作為。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不快的時候,要及時引導與疏通,用心地解決每一件小事,尊重孩子的想法,認真維護好我們的親子關系。
這樣,孩子才更有可能身心健康,不斷進步。
你覺得呢?
——END——
作者:皓月長歌,家庭教育講師。走進育兒,是因家有兩隻神獸,希望通過學習助力成長。所寫文字或有局限性,請建設性參考。關注我@皓月長歌正面管教,擁有更好的親子關系,成為更好的自己。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