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屬”效應,來自心理學上的社會認同 | 大腦的欺騙遊戲 第十一篇
這是桔梗在“談判思維”的第585篇推文。
全文共2412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柯林-索特,是美國一名出色的廣告策劃者。
她曾經受邀為一個家庭電視購物廣告做優化。
柯林隻是改了這個電視廣告中的幾個字,這個産品的電話打入量就迅速飙升;
這個廣告的營銷記錄在随後的二十年裡,不曾被超越過。
你好不好奇她到底是怎麼改的?
首先,這個電視廣告有着一定的商業基礎;
比如,請了大牌明星代言,設計了朗朗上口的廣告曲,也設計了精緻的廣告情節;
但這些都沒有讓産品大賣。
直到柯林改了廣告畫面下方出現的一行“提示詞”。
原來設計的“提示詞”是,
接線員正在等着您,快打進來吧!
柯林把這句話改成了,
如果接線員正忙,請繼續重撥!
乍一看,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修改不是更糟嗎?
哪有在廣告裡告訴消費者,自己的電話會打不通?給消費者增加購買難度?
瘋了嗎?
可就是這麼一句看上去毫無道理的“請重撥”的要求,讓這個廣告的營銷一飛沖天。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2 社會認同我們依然在“大腦的欺騙遊戲”這個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維方式啟發自牛津大學的實驗心理學研究。
有一些職業和“欺騙大腦”有關。
比如,職業老千、魔術師、催眠。
你沒看錯,這些技術都圍繞着如何利用大腦有限的注意力資源,誤導并使其超負荷,從而達到欺騙的目的。
在這個系列裡,讓我們從“談判思維”的角度,來看看類似職業老千在“說服”對方的手法裡,隐藏着怎樣的秘密。
簡而言之,三個技術:
超負、短路、從屬。
從上一篇起,我們開始聊“從屬”這項技術。
所謂“從屬”,就是“從衆”的意思。
著名的心理學暢銷書作者,羅伯特-賽迪尼,在他的暢銷書“影響力”中,第一次提及一個概念叫做,
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這個系列的“從屬”技術,和“社會認同”效應非常類似。
賽迪尼的“社會認同”指的是,
人們在行為決策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會複制社會其他人(多數人)的行為決策。
這種“從屬”效應有時會非常嚴重;
有多嚴重?
它甚至會欺騙你的大腦。
回到文首的故事裡,那一句廣告詞的修改到底有什麼魔力?
其實就是谙合“社會認同”的心理學原理,即産生了“從屬”,甚至是不知不覺間發生的。
我們不妨這樣理解,
當你看到“接線員正在等待,快打進來”時,你腦中浮現出的場景是不是這樣的,
一堆沒事幹的接線員,無聊地呆坐在那裡......
此時,哪怕你對這個産品的印象再好,你都會認為,看來這産品的銷量很低,根本沒人買,我急啥?
而當你看到“接線員正忙,請繼續重撥”的時候,你腦中浮現的場景是不是這樣的,
坐席電話響個不停,接線員忙得不可開交,應接不暇......
哇,看來有很多人正在搶購,我還不趕緊去打電話?等啥呢?
這種理解看上去很沒有道理,隻不過是一句廣告詞帶給消費者大腦的“誤導”;
然而,事實上巨大的營銷效果告訴我們,
“從屬”的影響力,不容小觑。
實際上,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街邊挨着的兩家飯店,一家門可羅雀,另一家座無虛席,很多時候,“從屬”效應發揮了巨大作用。
3 無奈當你在某些事情上越是不知所措、猶豫不決的時候,“從屬”效應對你的大腦造成的影響越大。
你可以想象自己來到一個非常高級的西餐廳,光菜品就有三十幾道工序;
每一道菜都有專門的餐具,各種大小尺寸的刀叉;
到底這道菜該怎麼吃?
怎麼吃才不會被人笑話?
此時,我們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偷偷去瞧同桌的人是怎麼吃的,對嗎?
模仿一下,不傷大雅。
這就是“從屬”的無奈。
你無法控制你的大腦不去這樣做,而且,更有甚者,社會學家們在大量利用大腦的這個特點來影響你。
看一個例子,
英國政府針對一個小鎮上居民的大用電量設計了一個“節約用電”的公益活動。
公益活動鼓勵居民盡量用電風扇,來代替空調;
但怎麼才能讓民衆的響應度提高呢?
這個活動的策劃者設計了四種宣傳語廣告牌:
一,用電風扇,你的電費賬單每個月能省54英鎊!
二,用電風扇,你就能減少262磅的溫室氣體排放!
三,用電風扇,節約電能,是每一個人的社會責任!
四,用電風扇吧,你有77%的鄰居們已經放棄了空調!
猜猜看,哪一句廣告語的效果最好?
沒錯,第四句。
4 從衆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從屬”效應幾乎無時無刻不出現在你的視野裡。
告訴我,無論你現在在淘寶還是京東上購物,你選擇商品時的依據是什麼?
是不是下面這些?
店鋪被30萬人種草。
50萬 次評價,好評率98%
最近24小時,有2300多人購買過此産品。
無論你在微信公衆号看文章,還是在頭條看視頻,你多數會怎麼選擇?
閱讀量10萬
總粉絲44萬
當我們不知不覺“從屬”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意識到,這僅僅是因為這些數字(而不是産品性能或文章質量)影響了我們?
當然,如果我點醒“從屬”的問題,你一定會警覺,甚至反駁我,
你誇張了,我有意識不去随大流。
真的嗎?
有時候,我們可能無法抵抗。
英國牛津大學的行為科學課上,教授導師在新學期伊始,總是讓一個班的新生們做一個遊戲;
這個遊戲叫“一元錢的拍賣”。
啥意思?
導師會拿出一塊錢,讓學生們随意叫價,但是有兩個原則:
一,價高者得。(這很正常,哪怕你最終用一分錢獲勝,這一塊錢也是你的)
二,出價第二高的人,所出的金額要被導師沒收。(嗯,聽上去有點問題,但好在隻要你赢了,就不用花這冤枉錢是吧?)
這個遊戲,每個學期都會玩,每個班的新生在聽到後都不以為然地認為,
這個老師一定會虧...
然而,事情并非如此。
一般來說,第一個叫價總是從“一分錢”開始的;
然後,兩分錢...三分錢...
随着班上加入的人越來越多,那些一開始認為就是随便叫叫、玩一玩的人,開始覺得不對勁了;
到了50分,51分的時候,有人開始意識到,老師已經不再虧損了;
(因為用51分錢賣了1塊錢,但沒收了50分,淨賺1分)
可即使大家意識到了這點,這個遊戲也沒法停下來;(你已經被“從屬”了)
猜一猜這個遊戲的平均成交價是多少錢?
接近2塊錢!
這意味着,老師的收益是,
2(拍賣所得) 1.99(沒收第二名報價)- 1(拍賣品)= 2.99元
厲害嗎?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從屬”的威力,我們在商業場合裡看到的大部分“拍賣/拍買”行為,都谙合這樣的心理學應用。
5 小結我們的大腦是如此的強大,又是如此的不堪一擊。
不知不覺中讓你從屬,這就是大腦的欺騙遊戲。
-
這裡是“談判思維”!
“大腦的欺騙遊戲 第十一篇” 待續
--- 桔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