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昌平的劉女士在網絡平台花40元買了一款嬰幼兒肥皂,可是因為這一筆40元的購物,竟然讓她損失了四十萬元,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今年3月,劉女士在網絡平台給女兒買了一塊價值40元的嬰兒香皂,3月底,劉女士突然接到了一個退款電話。
電話那端承諾,這次是廠家召回有問題的産品,并三倍賠償。雙方互加了QQ,劉女士将購貨訂單截圖發了過去。
對方要求查看劉女士支付寶上的借呗,并告訴她:理賠必須通過借呗才能夠完成。
借呗,屬于網絡貸款平台,平台會根據收入和信用給予個人不等的貸款額度。貸款人從平台借貸,錢款會打入貸款人的銀行卡。而這些,劉女士從來沒有接觸過。
對方聲稱劉女士借呗裡的5萬7千元,是他們公司誤打到劉女士賬戶的,需要盡快歸還。劉女士相信了對方的話,将5萬5千元錢提現後打到對方的賬号。
見劉女士上鈎了,對方又稱:除了借呗裡的錢外,别的平台裡面,劉女士還扣押了公司的錢。
招聯好期貸也是網貸平台,劉女士又從平台裡提現13萬轉給對方,但事情還沒有結束。
買40元的東西,對方承諾三倍賠償,也就是120元,可為了這三倍賠償,劉女士稀裡糊塗給對方彙過去近20萬元,您以為事情到底結束嗎,沒有!對方見到劉女士好騙,便吓唬她,在劉女士的賬戶中還有20萬屬于公司的錢,如不退還将承擔法律責任。驚慌失措的劉女士為了平息事端,又轉過去20萬元存款。
騙子以通過支付寶借呗,微信微粒貸給王女士退款為由,要求王女士打款,前期是好言相勸,後面就伴随着言語恐吓。
網絡安全專家趙偉說,在這類騙局裡,騙子往往表現得十分急迫,不給當事人思考和喘息的時間,目的就是希望盡快得手。出于資金的安全考慮,趙偉建議大家,如需網絡大額支付或者轉賬,應該提前在手機上增加支付步驟和手續,為用戶識别騙術赢得時間。
今年一季度,北京警方已抓獲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嫌疑人577名,預警勸阻群衆1.4萬餘名,避免各類财産損失1800餘萬元。另外,網警反詐騙部門聯合銀行、企業等社會力量,構建網絡安全體系,開展衆多線下線上安全講座,提高全民反詐騙意識。
目前,警方已經對此事立案。劉女士也在積極的提供線索。前不久,360網絡安全大腦發布了《疫情期間網絡詐騙趨勢報告》,我們發現:詐騙類型和性别分布上明顯的區分。男性為受騙主體,整體占比較高。而在部分詐騙類型中,女性又成了受害的“主力軍。
回想自己被騙的經過,劉女士也總結出了兩點:一是缺乏金融常識,因為不懂,自己才被騙得團團轉;二是對方的語言壓迫,不時以“嚴重後果”作威脅,戳中了自己害怕麻煩的心理。
餘偉表示,接到陌生電話,一開始就要持懷疑态度,不能盲從盲信,即使涉及到某些後果,要敢于質疑,敢于反問。
疫情期間,居民對于網絡的需求增加,根據有關數據顯示:遊戲詐騙、金融詐騙、購物詐騙、兼職詐騙是疫情期間的最高發類型。餘偉提示大家,所有騙局都和錢财有密切關系,捂住錢袋子,是防騙的最後底線。
獲取欄目視頻内容,請登錄西瓜視頻,關注賬号“法治進行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