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

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25 12:00:51

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關注微信公号:行者手記3)音樂會上,樂隊始終面向觀衆,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幾乎全程背對觀衆,直到一曲結束,才會面向觀衆,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樂曲的诠釋者交響樂知識系列之十)1

結合作品談交響樂的結構與特點

(關注微信公号:行者手記3)

音樂會上,樂隊始終面向觀衆,但有一個人例外,他幾乎全程背對觀衆,直到一曲結束,才會面向觀衆。

這就是指揮。

樂隊在傾情演奏,指揮家像在表演,他要使出渾身解數,調動樂隊的情緒和狀态。

也有人對指揮在樂隊的作用産生質疑:一個樂隊,是否必須有指揮?沒有了指揮,那些技藝高超的演奏員能否自己完成一個完整的曲目表達?

一支世界頂級的交響樂團演一些比較熟的曲子,比如說進行曲類,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應該不會太亂,但是如果演奏交響樂,沒有指揮一定會亂成一團糟。

其實,樂隊指揮的工作包含兩部分——指導排練和指揮演出。

觀衆看到的是指揮在舞台上演出時的輝煌時刻,但指揮真正的作用是排練,而演出大多時候是表演性的。

可以說,排練才是指揮真正價值所在。

作曲家用音符記錄旋律,但把它呈現出來還有段距離。不同的指揮,不同的樂隊,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現。

一部交響曲如何演繹,首先取決于指揮對作品的理解。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是作品的诠釋者和指導。

指揮的樂譜和演奏員的樂譜不同,從它們的厚度就能看出區别。

指揮的樂譜稱之為總譜,集合了各聲部的樂譜,演奏家隻演奏獨立聲部的譜子,而指揮家則要同時要看十幾行總譜。

所以,那種弱智兒童指揮和政治家(如普京)指揮,都是作秀,不要信。他們能看懂總譜?糊弄鬼!

指揮應該具備廣博的音樂史、樂器知識,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熟悉各個作曲家的藝術風格,并發揮自己的想象,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在自己腦子中活起來。

指揮對樂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須完全了若指掌,必須精确地判定這部作品應當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如何形成整體,以及如何将樂譜上冷靜的音符轉為動人的激情。

指揮需要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在排練時闡述給演奏員,并反複訓練,讓大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同心協力來完成一首樂曲。

有人把指揮比喻為足球隊教練,但他要比足球教練更加重要,因為教練并不參與場上比賽,而指揮卻是樂隊演奏成功與否的重要一環。

著名指揮卡拉揚。

也有的指揮家熟悉了總譜後,盡力脫譜指揮,比如卡拉揚。他說:“我指揮時之所以不用總譜部分也是出于這個原因:你不可能不停地在看譜和聽音兩者之間換來換去。研讀完一份曲譜之後,我便會把所看的東西抛諸腦後。因為看和聽是相去甚遠的兩碼事。”

指揮必須精通各種樂器,按照自己的理解,最大程度展示樂器的聲音特性。同樣的作品,不同的指揮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演繹,會依據自己的理解,對配器做出不同調整。

比如,英國皇家利物浦愛樂樂團來華演奏《我的祖國》,配器就做了調整,前奏過後,主旋律的第一小節由雙簧管獨奏,而一般中國樂團是弦樂合奏。而且,指揮在前奏過後,回身給了聽衆席一個互動手勢,示意觀衆配合,而一般交響樂演出,需要聽衆保持安靜的。

那指揮是怎樣傳遞信息,指揮樂隊的節奏和調動情緒的呢?是指揮棒。

指揮節奏短促、速度輕快輕巧、伶俐的音樂,多用腕部動作帶動棒尖。

表現渾厚、莊重、柔和較為舒展的音樂,多以整個臂部強有力地帶動棒身,表現力度很強特别是短促的強音。

也有些指揮家更喜歡用肢體語言去表達,如小澤征爾,他從不用指揮棒,而是徒手,用手勢和身體語言與樂隊也與聽衆交流。

備注:此文為制作《交響樂知識微視》系列文字版。全系列25集。

交響樂話題不夠大衆化,隻要有人看,就繼續發。

下一篇《樂曲的引領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