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山水詩,也是王維的組詩《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辋川集》是王維隐居辋川期間精心創作的一組山水詩。王維,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著名詩人、畫家。
這組山水詩十分别緻:它全是五言絕句,每一首詩的題目都是辋川山谷中一處遊地的名稱,而且每一首詩後面都附有他的好友斐迪的一首形式完全相同的詩歌。
原來王維隐居于辋川别墅時,他的好友裴迪也隐居在辋川,兩人同遊辋川,吟詩作賦,共同贊詠辋川優美的風景。
他們用詩歌贊詠辋川的二十處風景,每一處風景賦詩一首。這些詩都是五言絕句,詩歌從多方面描繪了辋川的美麗風景,讀來如詩如畫,宛如欣賞一幅幅精美的畫作。
後來,王維将他和裴迪唱和的這些詩歌編撰成《辋川集》,并撰寫序言,序中有這樣一段話:“餘别業在辋川山谷,其遊止有孟城坳、華子岡、文杏館、斤竹嶺、鹿柴……椒園等,與裴迪閑暇,各賦絕句雲爾。”
其中,《鹿柴》是王維贊詠辋川山水的組詩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詩歌。鹿柴(zhài),是辋川的一個地名。《鹿柴》原詩如下: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第一句“空山不見人”,大意是說:幽靜的山谷裡看不見人。起筆直接描寫空山的寂靜,營造了一種清靜空曠的感覺。
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詩人眼前的這座山,并不是一座空山,詩人隻不過是為了說明這座山很寂靜,連一個人影都見不着,“不見人”三字把“空山”的意蘊具體化了。
可想而知,這座山至少是植被覆蓋很好、林木蔥郁的一座青山。因為他畢竟身在辋川,而辋川就是以山清水秀著稱的。
第二句“但聞人語響”,大意是說:隻聽到人說話的聲音。不見其人,但聞其聲。山中盡管見不到人的身影,但是能聽到說話聲。這是詩人以人的聲音反襯整座山的寂靜。
表面上看,這幾聲“人語響”似乎打破了寂靜,其實,連細微的說話聲音都能被詩人察覺,這更加顯示出了山的寂靜。
在這裡,詩人王維采用了古詩中常見的“以動襯靜”的表現手法,将山的寂靜表現得很含蓄、很蘊藉,很有韻味,這也正是唐詩的藝術特點。
空山一座,伴随着若隐若現的聲音和人影。我們讀到這裡的時候,感覺詩人接下來肯定會寫說話人的聲音來自哪裡,或者會寫是誰在山中說話。
但是詩人并沒有按照一般的思維去創作詩歌,詩人王維筆鋒一轉,寫出第三句“返景入深林”,這一句寫的是落日的餘晖映入了山林深處。詩人将視線投放到一個具體的畫畫:映射在山林深處的光線上。
最後一句“複照青苔上”,落日的餘晖映射進深林,映照在青苔上,給幽暗的山林帶來一線光亮,畫畫的清晰度一下就明朗、具體了。
深林本來就幽暗得很,林間樹下的青苔,就更突出了山林的黯淡無光。寫山林的幽暗,應該着力描繪它的幽暗,而詩人卻匠心獨運,反其道而行之,突出描寫映射進深林的陽光。
映照在青苔上的陽光,給幽暗的山林帶來明麗的色彩,一下子沖淡了本來就很幽暗的山林,給林間的青苔添上一絲暖意,也給整座山林帶來一絲生機。
透過層層疊疊的枝葉映照到青苔上的斑斑點點的日影,這很明顯是一種暖色調,這與陽光還未照射進去時的幽暗的冷色調無形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可以這樣說,《鹿柴》的前兩句是以聲音反襯青山的寂靜,而後兩句則是以青苔上的暖色調的亮光反襯山林的幽暗。
王維因其“清淡悠遠、空寂超曠”的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詩佛”之美譽,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
王維的這首《鹿柴》,所呈現出來的詩情和畫意,正是以他畫家、音樂家的藝術表現力來追求詩歌中的色彩和聲音的韻味。
正是因為詩人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返景入深林”那一瞬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詩歌才會展現出美輪美奂的畫意和含蓄蘊藉的詩情。
難怪北宋文學家蘇轼欣賞了王維的詩歌和畫作後,也不由感慨地說到:“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讀王維的這首詩,真的能感受到如詩如畫、美不勝收的藝術境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