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禹
早在少年時代,舍弟長軍就說,溫姓源流很複雜,可能不是漢族。後來,我們接觸到了唐代詩人、花間詞派鼻祖溫庭筠的資料,随後開始梳理溫氏的脈絡。父親離世前,也曾将本家族的族系情況做過簡單梳理,我給他的這個小冊子取名《往事如煙》。
但梳理至今,也隻是在望風捉影。據資料載:溫姓始于夏朝的溫平,是以國為姓。而溫平是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後裔。溫氏最初的聚居地為山西、河南。也就是黃河流域。後來開枝散葉,分布于山西、河南、廣東、山東等省和東南亞。
溫氏中人,政客、文藝人才層出不窮。像溫國之君,唐朝宰相溫彥博,即溫庭筠之父;再如溫彥博的兄長、禮部尚書溫大雅;還有晉代名将溫峤、清代的官員溫體仁;當代的演員溫兆倫、溫碧霞……本土的溫氏也有很多工于文藝。本人熟知的我市溫姓人氏,像溫淑娟女士,喜歡寫舊體詩;溫鳳崗先生是位音樂家;溫月娟女士是一位朗誦藝術家;本人寫作、畫畫,舍弟寫作。
溫庭筠本是宰相之後,可是溫彥博去世後,家道中落,他跟随父親的朋友不斷地因任職不同地區而遷徒,甚至到達過江南地區。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他的作品中屢有江南風色之故吧?
有關溫庭筠,資料上介紹得惟妙惟肖,說他才氣外溢、耿直、自負,但又與世道不容。所以他雖助攻了許多考場舉子,富有“溫八叉”的美譽,卻屢試不第。做過的最大的官也不過是從六品。看他的相關介紹,對照我和大弟弟長軍,以及小弟弟長河,再加上已故的家父,我覺得從性情上看,我們應該是同氣連枝。
父親活着的時候,擅長寫材料,文字能力超強。在他剛從鄉野來到縣城的那年,還做着花木公司的鍋爐工的時候,就曾經被經理叫去寫材料。所以,那時候父親絕對是個另類,一邊晝伏夜出,幹着繁重的、最底層的工作,一邊被領導賞識。後來一不小心被食品企業的老總相中,他就離開了花木公司,離開時,花木經理還有些不高興,覺得父親是沒看得起自己。在那家食品企業,父親以其超強的寫作能力,很快成了公司的大筆杆子,後來因為他的材料言之有物,年輕的企業領導慧眼識人,在他剛進公司不到三個月的時候,就破格提拔為車間主任,後來是副廠長,再後來父親做了廠長。接手那個廠的時候,虧損20多萬,這在當時是個巨額數字。但父親僅用三個月就扭虧增盈。“3”這個數字好像是父親的幸運數字。父親因為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不斷被發現,又因為自己桀骜不馴的個性不斷被貶斥。最後一次是國企倒閉,父親作為一個優秀的企業經營者,沒能被留在機關到退休,而是被買斷,這是父親畢生的痛,直到長孫出世,意難平的父親才稍稍好轉。
大弟弟也是以寫作見長,大學畢業後,母親托人打聽到了機會,使他做了初中語文教師。三年後,因為縣城的教育系統招錄中學語文教師,他便以一堂語文課,被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看好,随後他成了高中語文教師。但他性格跟父親相似,不容于世,至今仍然隻是一個教師。
小弟弟因為汲取父親的教訓,從小就認為搞政治容易掉腦袋,搞文字也危險,所以他不寫作,但讀書,研究《易經》,時而作為遊戲掐算一下,也能算準一二。
我入文學圈也是偶然,那一年替弟弟去開筆會。人家跟我要作品,我戰戰兢兢把幾年前寫的一個短篇小說遞上,沒想到就因此加入了市一級作家協會,後來報社招錄編采人員,一試即中。雖然過程中一波三折,不斷上升又不斷下沉,現在還成了圖書資料管理員,落到了最底部,但寫作畫畫朗誦卻成就了我的業餘生活,也點亮了我的生命。
我的曲折,也因為性情直爽,知世故而不肯世故,許多事能看懂,能做到,但由于個性過強,經常表現出與衆不同的一面,不被人容納,所以就造成了今年的局面。
另外,從族居地可以初步判斷出,我家一族與溫庭筠一族,同屬于黃河流域的溫氏家族,至于是否同宗就不好說了。而且我們都是漢族,屬于正統溫姓一族,不是錫伯族中的溫都爾氏轉化姓,也不是蒙古族、滿族、回族、鮮卑族的改姓或轉化姓。
父親活着的時候,曾經打算有一天去祖籍一遊,拜訪一下今尤在的溫氏族親,系統地了解我們這一支溫姓人脈的古今動向,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未成行。也許有一天,我會去探訪我的根也未可知。
但是有一點我确信:我和同姓的溫庭筠大士一樣心懷錦繡,雖在理想的征途上不得施展,但在文學藝術領域,我們有獨到的見解和悟性。
所以我懷疑祖籍山東篷萊的我們家族,應該是與溫庭筠一脈相承。那麼,我家一族,究竟是不是他的後代?期待看到這篇文章的溫氏族衆一起來探讨。
作者簡介:溫禹。70後。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遼甯省作家協會會員、丹東市朗誦藝術協會副主席、語言學會副會長、振興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長篇小說《暖風輕送》,中短篇小說集《遇見美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