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是一種計時方式,它與年、月等計時方式一樣,是人類經濟生活發展所需要的産物。年是四季的綜合,月起源于月形的變化,它們都以自然天文現象作基礎;星期的制定則帶有更多人為的因素。
現代曆法學家一般認為星期的産生與集市貿易活動有關,因為社會生産力達到一定程度,出現了産品交換,逐漸有将集市活動定期化的需要。一月一次嫌長,介乎月、日之間的集市間隔周期就出現了。最初各地的一周長短不一。如我國農村有些地區流行逢初一、十五趕“集”,就是以半月作一周;有些地區以每旬逢一或逢一、五的日子趕“集”就是以十日或五日作一周了。古埃及、希臘一周為十日;羅馬八日;亞述六日;西非一些部落四日不等。以七日為周究竟起于何時何地,現在已不可考。
但一般認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七一六世紀)已行此制。
曆史學家對巴比倫人為什麼選擇“七”這個數目作過一些猜測。例如巴比倫人可能将一朔望月視為四部分,每一部分近似七日;此外,他們也已認識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習慣于把它們與日,月合稱為“七曜”,有可能由此發展出以七曜記日的方法。故我們将這種七日一周稱之為星期。在我國古代也有稱日、月、五星為“七曜”的,這些大都是古人對某些自然現象的神秘的聯想。編定于約公元前五世紀的猶太教《聖經》(即基督教的《舊約全書》)中的《創世紀》,首先提到上帝在六日之内創造了天地萬物,在第七天安息,并把這天定為聖日。這固然是迷信的編造,但它暗示受巴比倫影響的猶太人采用七日星期制。
猶太人把一個星期的第七天稱為“安息日”(Sabbath),這一天除禮拜耶和華外不得從事任何活動。公元一世紀,基督教産生于當時受羅馬帝國統治的猶太地區。該教繼承了猶太教《聖經》及其某些傳統,包括星期,不過稍作改動。猶太教的安息日在第七天(即星期六),基督教的安息日在第一天(即星期日),因為傳說耶稣死後第三天複活,正在這一天。為此,他們又稱這天為“主日”(Dies dominica),也叫“禮拜日”。
民間流傳着以七曜命名各日的習慣,但順序不盡相同。羅馬帝國的占星士根據當時認為的七曜與地球距離的遠近(從遠至近:土、木、火、日、金、水、月,實際不完全正确)編造出一套命名法。當時羅馬采用一日二十四小時制,一星期共有一百六十八小時。從第一天第一時起,按七曜的上述順序每星主管一小時,而後循環,又規定以主管每天第一時的星命名該日。這就形成土、日、月、火、水、木、金的日名順序。公元321年3月7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下令以太陽之日作主日,順序更改為日、月、火、水、木、金、土,星期及其名稱遂成定制。拉丁語中,七曜是以神話人物的名字相呼的,現在這些神名又成了日名。
如:
......
星期二為馬爾斯(Mars,戰神,指火星)之日
星期三為墨丘利(Mercury,通訊及商業之神,指水星)之日
星期四為朱庇特(Jupiter,主神,指木星之)日
星期五為維納斯(Venus,愛和美的女神,指金星)之日
星期六為薩坦(Saturn農神,指木星)之日
......
現代西歐各民族語言的星期稱謂都從此而來。如英語屬于日爾曼語族,羅馬神名換成了日爾曼的相應神名,比如與馬爾斯相應的是“提鳥”(Tiu,戰神)星期二就稱“Tuesday”。法語屬拉丁語族,其名稱與拉丁語更相近。
在中世紀,星期制為西歐、中東各國普遍采用,後又随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響而傳播全世界。本世紀初,我國稱星期為“曜日”,各日順序是:(星期日),月曜日(星期一),火曜日(星期二)……。總之,星期的确定和實行不是一時之興,而有很長一個過程。它植根于人民的生活需要,又交織着天文學、神話、宗教等傳統印記。随着科學的進步,人們早已明白七曜與星期無任何必然聯系,占星士們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已暗然無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