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關注我們吧
在很多人眼中,開采石油與打水井是一個道理:在地下很深的地方存在着一個巨大的含液體空間,其中滿滿當當儲存着數千萬噸的石油,隻要用鑽頭将地層打穿,把石油吸出來就好了,沙特不是還有自噴井嘛。事實上石油是正宗的“石頭中的油”,來讓我們看看石油的原料是什麼樣子的。
這叫油母質(Kerogen),音譯為幹酪根,含有這種油母質的岩層即為烴源岩,習慣上通常叫作生油岩或生油母岩,石油正是從含有油母質的生油岩層中開采獲得的。
石油的前世與今生
我們知道煤來自古代植物的遺體,這沒有什麼争議,因為有很多煤中還有植物的木質紋理甚至是葉片脈絡等結構。那石油又是什麼?大家都見過水底的淤泥,淤泥是黑色的,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這些有機質的來源是水中的藻類,它們在死亡後沉積在湖底。如果有機會被很快的掩埋與氧隔絕,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沉積的有機物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的有機質逐漸轉化,衍變為油母質。
油母質的形成多數在沉積掩埋的早期,當時的地溫多不超過50℃。大約經曆幾千萬年,沉積物越埋越深,地溫越高(約100-150℃),油母質的成熟度達到一定範圍就轉化成烴(碳氫化合物),也就是液态石油或天然氣。由于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會向上滲透進入生油岩地層的孔隙間。途中遇到不透油的地層受阻而停留下來,慢慢彙集在此地層中,越聚越多,就形成油田。所以煤來自植物遺體的堆積,而石油則是主要來自水體的藻類沉積。湖裡沉積物中的油母質多數來自藻類、細菌孢子、花粉或樹脂等,以産生液态石蠟系的碳氫化合物石油為主。海裡沉積物中的油母質多數來自浮遊生物、藻類、細菌和少量陸上植物,以産生液态石油為主,天然氣為輔。陸上沉積物中的油母質多數來自高等植物的木質素,以産生天然氣為主。因此了解生油岩中油母質的來源,可以預測所産出石油的成分和油與氣的比例。
所以湖中的爛泥也可能會在遙遠的未來變成石油,碳循環從未中斷,新的石油也一直在形成的路上。那為什麼說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呢?其實很簡單,這些石油都是數億到數百萬年時間沉澱的結果,對于我們人類來說,石油形成的時間太長約等于不可再生。
石油怎麼開采出來
經過地質勘探,找到了地下的油藏,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數量和深度,鑽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鑽井。目前常用的鑽井技術是轉盤(旋轉)鑽井。它由一套地面設備(包括鑽機、井架)和一套提升系統及鑽杆、鑽具和鑽頭等組成。通過提升系統将鑽具提起、放下,靠轉盤轉動帶動鑽具轉動,再轉動鑽頭破碎岩石,直至到達目的層。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得最廣泛的鑽井方法。
在鑽進的過程中,要及時地在鑽孔中安置一根叫套管的鋼管,套管的口徑向下逐漸變細,在套管中間再下一根引油鋼管,叫油管。地面井口上還要安裝一套井口設備,上面布滿了各種壓力閥門和各個方向的管線,很像一棵樹,所以人們叫它采油樹。
是否能把原油采上來,還取決于地下油層壓力的大小。許多油藏的地下油層壓力很大,隻要一打開采油樹的閘門,地下的石油就會不停地往外噴,這就是自噴井。
石油原來所埋藏的地層深處有來自上覆岩層和地層水的巨大壓力。鑽井打開油層之前,壓力處于平衡狀态。一旦油層之上的地層被打開,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石油就會從井的四周向壓力突然降低的油井底部流動。另外,石油中還常常含有許多天然氣,它和石油在地層中幾乎密不可分,就好像一個裝滿汽水的瓶子,鑽井就像是打開了汽水瓶的蓋子,油層裡的石油随着溶解氣體的膨脹,先湧向井孔,然後由井筒噴出井口。
經過一段時間的自噴以後,由于地層壓力降低,油井的噴力就會慢慢下降,以後就會噴噴停停,最後就無法自噴了。目前國内外維持油層壓力的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方法是“以水驅油”的注水開采法,就是把水從另外的一些鑽井中打到油層下面,用水補充由于石油開采而留下的空間,從而保持地層的壓力,這是使油井順利産油、保持自噴的關鍵。有的油田從剛一開始采油就無法自噴。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多種,比如地下油層壓力不足、原油油質較重形成了難以流動的“稠油”等等。這類油田的采油多采用“抽油法”,也叫深井泵采油法。目前,世界上大約90%以上的無法自噴的油田是采用抽油法開采的。深井泵是放在油井裡的一種活塞泵,通過抽油機的抽吸,把井底原油抽到地面上來。
通常石油并不是以大量液體的形式直接儲存在地下的,比較優質的油母質就像是吸滿了油的海綿,布滿微米級的小孔,地層在重力的作用下給岩層以壓力,所以有些油田打一個孔就能冒油。比如波斯灣沿海國家的油田普遍好開采,輕質原油,含水量低,儲量高,幾乎源源不斷,還有很多自噴油井,甚至直接就拉個管線就能裝船運走了,其他地區的石油産出國難以望其項背。多數油田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很多油母質岩甚至從視覺上看不到油乎乎的感覺,需要打碎、攪拌甚至是加壓力注水才能将石油采上來,這樣的油田普遍開采成本偏高。
油頁岩的開采利用
開采難度的極緻當屬頁岩油了,頁岩油的原材料叫油母頁岩(oil shale)或者叫做油頁岩。油母頁岩又稱油母岩,色淺灰至深褐,主要包括油母、水分和礦物質。油母含量高,氫碳原子比大,則油頁岩産油率高。油頁岩産油率低于6%者屬貧礦,高于10%的屬富礦。水分含量較高,熱加工過程中消耗較多的熱量,且在幹燥時易崩碎。礦物質主要有石英、高嶺土、粘土、雲母、碳酸鹽岩以及硫鐵礦等。含量通常高于有機質。含有大量粘土礦物的油頁岩,往往形成明顯的片理。
油母頁岩和頁岩油
油母頁岩與烴源岩(生油岩)的區别在于:
烴源岩能夠産生或已經産生可運移的烴類,分為未成熟(烴源岩中的有機質轉化為液态烴的比例稱為成熟度)的烴源岩和成熟的烴源岩。油頁岩在烴源岩中是未經運移的未成熟的烴源岩。油頁岩必須經過人工加熱加氫,才能提煉出類似于原油的頁岩油,也稱為人造石油。
油頁岩的儲藏量是非常豐富的,目前探明的頁岩油儲量在13萬億噸左右,數倍于傳統石油已探明的可采儲量。美國西部格林河流域擁有世界上儲量最大的油頁岩礦藏;中國的油頁岩資源也較豐富。油母頁岩的有效開發和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能源緊張的局面。
水力壓裂法開采頁岩油
因為頁岩中的石油微粒都是納米級的,如果說一般的油田叫“擠石油”,那采頁岩油要用到的可就是“物理壓榨”了,一般的壓榨還不行,美國采用的是水力壓裂法,硬是将油微粒從石頭中榨了出來。水力壓裂法即使用摻入了化學物質的高壓水流對頁岩層進行壓裂,人為造成很多縫隙,将石油或天然氣從岩石縫隙中釋放出來,并順着井筒流到地表。不過這種開采技術需要大量的淡水資源,這對于日趨缺乏淡水的世界來說,可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