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是知道和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它通常指和自己有着交情的朋友。乍一看,這個簡單呀,交一個了解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很難呀!其實,對于知己的概念,我們看到的解釋,總有一種隔靴搔癢之感,沒有将它說透說完整。
魯迅在談及朋友時,曾寫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同懷視之。”得到一個知己,魯迅為什麼要把它說得這麼難?都是因為知己有着它特定的含義。古往今來,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總是被我們作為典範在傳頌。這個知己,也不過是知道自己的一部分而已,他隻能稱為知音。
清代才子張潮說:“天下有一知己,可以不恨。”可見得到一知己,那簡直就是一種奢侈的事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晉代詩人陶淵明有很多詠菊之作,他是菊花的知己。
北宋詩人林逋,終身不仕,也不婚娶,隐居西湖孤山,植梅養鶴,人稱其“梅妻鶴子”,他是梅的知己。
北宋人周敦頤,獨鐘情于蓮,著有《愛蓮說》,他是蓮的知己。
晉代葛洪《神仙傳》載:“奉居山不種田,日為人治病,亦不取錢。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輕者一株。如此數年,計得十萬餘株,郁然成林。”文中所指的這個董奉即是杏的知己。
湖北襄陽史上的著名書畫家米芾好奇石,他是石的知己。
唐代陸羽被稱為“茶聖”,他是茶的知己。
更有香草以屈原為知己,季鷹以西晉人張翰為知己,蕉以唐代草書家懷素為知己,鵝以東晉人王羲之為知己,竹以清代鄭闆橋為知己……
但是,物雖幸矣,人中知己卻是難覓。對于古代人癡迷于物的現象,康熙年間的浙江人張竹坡說:“人中無知己,而下求于物。是物幸而人不幸矣。物不遇知己,而濫用于人,是人快而物不快矣。可見知己之難,知其難,方能知其樂。”
知己難覓,不是難在不易産生共鳴共通,卻是難在相融為一體。
其實,大多數人要求的知己,并不隻是知道和了解自己的人,而是一個思想、行動上完全能和自己同步的人。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知己是有層次和範圍的。人們認為知己難求,總是忽視了一個基本問題,那就是認識和了解自己的價值。問過自己沒有:我有什麼值得人們特别重視和了解的?是否像鑒寶一樣,當所有人看上去都認為是塊石頭的時候,有人發現原來就是塊玉。這與伯樂和千裡馬的故事很是相像。所謂知己,其實指的就是這樣一種情況。至于一般情況下的知道和了解,哪裡需要動用知己這樣豪華的詞彙?
所以,要互相稱為知己,需要不斷地修身養性。知己是一種境界,所有人都想達到,但又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的。
(本文被許多網站轉載過,但署名都是田德邦,即我本人,原創是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