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但今年中秋節喜遇“十五的月亮十五圓”。其中的奧妙,許多人并不知曉。
為何“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宋代大詩人蘇轼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陰晴”是指月亮在夜晚陰天的時候昏暗、晴天的時候明亮;“圓缺”是指黃曆每月十五左右月圓,而月初是月牙,所以說是缺。
月亮是圍繞地球轉動的,從地球上看,月亮呈現出的不同相貌,稱為“月相”,有時月亮看起來像細窄的月牙,有時像一輪圓盤。
月相變化周期的起點稱為“朔”,當天稱為“朔日”。月亮最圓的時刻稱為“望”,當天為“望日”。“望”對應着每個黃曆月的大約中點處,此時正對着地球的整個月亮半球都被太陽照亮,因此,人們可以看到一輪滿月。
月亮繞地球運轉的軌道不是正圓,從看不着月亮到滿月,經曆的時間也不一樣。最短可能隻有13天22小時,最長可能是15天14小時,因此,才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
好巧不巧,今年八月十五的“望”正好在9月10日17時59分。因此,今年中秋節喜遇“十五的月亮十五圓”。
“中秋節”的由來
中秋節又稱月夕,《禮記》中記載:“天子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意思是古代帝王在春分這一天要祭祀太陽,秋分這一天則要祭祀月亮。
在古代中國,帝王的首要任務就是順應天時,引導百姓耕種勞作。百姓的生存仰賴四時的風調雨順,日月的運轉也與四時變化息息相關,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天下,必須祈求日月之神的護佑。
最初的祭月節是在秋分這一天,後來經過朝代變遷,各朝的曆法也逐漸融合,秋分日的祭禮就變成在中秋這一天舉行。于是中秋節也有了月夕這個美麗的名字。
在古代,人們也把月亮稱為“太陰”。 太陰之神,被認為是女子的保護神。天真爛漫的少女們在月光下祭拜月神,曾是古代的中秋節最獨特的風景之一。她們會在供桌上鋪陳各色糕餅、果品,然後在月光下焚香祝禱,誠心跪拜,祈求月神的護佑。
中秋拜月盛行于盛唐,但是在盛唐之前,女子拜月已經非常普遍,所以有“無鹽女拜月”、“貂蟬拜月”這樣的故事流傳。
中國古代女子有拜月的習俗
“中秋節”一詞在宋代才開始出現。《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飾。”
意思是說,中秋節這一天,京都的大道旁店家都粉飾妝點門面,高高的彩樓樹起高高的畫竿,結彩繩飾錦花畫酒仙,酒旗兒招搖。入夜,賞月玩月就是重頭戲,富貴之家妝點自家賞月的亭台樓榭 ,一般民家就争占酒樓玩月。中秋節,人車結聚,不夜城鬧通霄。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 ‘中秋’。”這一天杭州人登上樓台賞月玩月,夜市遊人婆娑,至晚不絕。
最後,祝大家中秋快樂,阖家安康,大吉大利,事事順心如意!
鄉村振興領域,從開發到運營,選項目,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來關注“唯美鄉村” 微信公衆平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