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清鹹豐二年(1852年)8月,西王蕭朝貴率部攻打長沙城,9月戰死于長沙城下,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聞訊親率主力趕至長沙城下增援,攻長沙城三月未克,遂退。
事件二:清鹹豐三年(1853年)3月8日,太平天國先鋒李開芳部抵達江甯(今南京)外,3月19日,太平軍攻克江甯,用時僅12天。
太平軍攻打長沙城用了3個月都沒攻下,還失了三把手西王蕭朝貴,攻打固若金湯、易守難攻的金陵城卻隻用了12天,這是為何?
太平天國總共有兩次攻打長沙城,第一次是在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前,也就是1852年這次,第二次是在定都天京之後,兩次均未攻下長沙城,而這兩次長沙之戰又尤以第一次最為出名,畢竟太平天國三大重量級人物天王、東王、西王都參加了這次戰鬥。
1852年的長沙之戰大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由西王蕭朝貴指揮,第二個極端由天王洪秀全、東王楊秀清共同指揮。
蕭朝貴最初攻打長沙實際是占了先機的:
因此太平軍采取奇襲的方式也是極有可能拿下長沙城的。不過蕭朝貴率領的太平軍本身也有幾點短闆:
正是由于這幾點短闆,蕭朝貴沒能迅速拿下長沙城,因為兵力的不足,戰鬥力強于長沙守軍的太平軍也隻能與之形成僵局,這也給了清廷反應時間,清廷迅速調集各方兵力增援長沙,不久蕭朝貴因傷重不治身亡,攻打長沙城的太平軍南下求援。
聞知西王戰死,洪秀全、楊秀清親率主力北上,但此時清軍已加固長沙城防,太平軍陷入不利局面,北有長沙守軍,南有郴州方面的追軍,幸得石達開率部西渡湘江,控制住了長沙河西地區,給了太平軍戰略撤退的機會,而攻城的太平軍主力組織了好幾次大規模的攻城仍無任何進展,不久太平天國高層決定“循江而東,專意金陵,據為根本”,遂撤軍北上。
南京,清稱江甯府,是南方重鎮,城高牆厚,另有重兵把守,守軍僅次于京師,再加上有長江天險,可以說是易守難攻,早在太平軍攻打南京城的幾個月前,清廷就開始布置南京城防,于城上設置了200多門大炮,還另派一部分兵力據守城外要地,與城内守軍互為掎角之勢。
守住南京城的重點是江防,但清軍水帥實在太水了,很快就失去了江面的控制,清廷指揮江甯保衛戰的總指揮是兩江總督陸建瀛,這哥們兒是個貪生怕死之輩,原本他是率一部分兵力在江西九江堵截從長江而來的太平軍的,這哥們聞聽水師敗了,便迅速棄軍撤回了南京,沿江防兵聽聞總指揮都跑了,也紛紛後撤,還沒打就把江防給讓了出來。
回到南京城的陸建瀛繼續“作妖”,竟下令要将城門堵死固守,城外的守軍知道消息後,迅速逃回城内,陸建瀛又自毀一道屏障,在陸建瀛的“幫助”下,太平軍毫不費力地就兵臨南京城下,1853年3月8日,太平軍先鋒部隊就抵達南京城下,兩日後開始正式攻城,3月19日攻入城内并全面控制南京城,用時12天,清廷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就丢了南京城。
對比太平天國長沙之戰和江甯(即南京)之戰,可以說敗也主将,勝也主将,長沙之敗是因為自身主将中炮身亡,失了先機;江甯之勝是因為敵方主将自毀屏障,丢了防線,讓太平軍占了先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