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住房問題從未如此受到重視。
從今年7月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憧憬2049年香港“住房問題必将得到極大改善”,到國慶節前中聯辦主任駱惠甯走進“籠屋”稱“最根本是解決‘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再到林鄭月娥施政報告中提到建設容納250萬人的“北部都會區”,原本無解的香港住房難,有了曙光。
相信未來可期。
一、
對遊客而言,香港零次栉比的高樓是一道不錯的風景。但身在其中之人,才會對香港房價之高、住房條件之逼仄有深刻的認識。
在港期間,我去過朋友在港島跑馬地的“豪宅”——460呎(約46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其中一間真是“卧室”——隻容下一張小床。由于這裡是傳統香港富人區,即便這棟2梯6戶25層大樓建于1978年,這套房子挂牌價還要900萬港币。如果非香港永久居民想買房,還要再加30%的稅費。
“這裡位置是‘跑馬地下’,樓價還便宜,如果買‘跑馬地上’的房子,那就更誇張了。”但這位“80後”的朋友坦言,要感謝長輩有眼光十多年前買下了這套房子,否則以他每月不到3萬港币的收入根本就買不起。他還給我這個外人介紹看香港酒店星級的竅門——推開門走到床,走幾步路就是幾星級。
即便房價畸高,但市民們還在争相買樓“上車”,不少在港工作滿7年的内地人,拿到永居身份後第一件事就是迅速置業,因為即便疫情讓香港很受傷,但房價依舊堅挺向上。
至于低收入群體,買不起樓,如果又等不到政府公屋,那就隻能住劏房或“籠屋”,也就是一個住宅單位分割出若幹個細小的獨立單位,全港約有劏房居民20萬人。根據面積大小與地段區分,劏房租金可從1500元到5000元港币不等。由于業主把劏房空間利用最大化,據說香港單位面積價值最高的房屋,不是港島上的豪宅,就是這些住起來毫無尊嚴的劏房。
去年7月,我去過九龍深水埗福榮街一間劏房。這是一幢50多年前建的10層港式舊樓,生鏽的信箱、幽暗的樓道、斑駁的瓷磚,每層轉角處都堆滿垃圾。由于沒有電梯,住戶上下隻能爬樓。
這套600多呎(60平方米)的住宅被業主隔成4間,由于位于頂樓且牆壁漏水,給了住戶較低廉的租金——每月3000多港币。這間劏房約有百呎(約10平方米),貼着牆壁擺着兩張床,上面堆滿生活用品,靠近窗口放着寫字台,上方空間敲滿兩排壁櫥。房間深處藏着竈台與馬桶,彼此僅有一簾之隔。雖然老舊窗式空調在邊上嗡嗡作響,但置身滿滿物件當中,有種難以言說的燥熱感。交流中,還不時傳來隔壁劏房嘩嘩地沖馬桶聲。
沒人會以有這樣的住房條件為榮。如果沒人引路,本地人也未必找得到散在香港多地的劏房。遊客走不進,香港上下不會特意提起,但它卻是客觀存在,就像維港璀璨夜色、中環高樓林立一樣真實。
二、
在9月30日中聯辦主任駱惠甯走進“籠屋”,感慨“百聞不如一見”後,這幾日中聯辦領導集中走訪住房困難市民,了解住戶實際困難、表達中央關懷、傳遞生活信心。
其中有幾個細節很令人傷感。當中聯辦副主任陳冬來到九龍深水埗居民林女士家時,林女士感動到近乎哽咽:“真沒想到會有人來看我,原來還是有人關心我的。”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甯探望益豐大廈劏房住戶蘇女士,蘇女士說:“我住了10年的劏房,輪候了18年才等到公屋。”
中聯辦副主任何靖寬慰市民,希望他對生活保持信心,中聯辦一定會向特區政府反映他的意見。
梁女士告訴中聯辦副主任羅永綱,大家都太忙了,不用為她費心,羅永綱回應:“為您忙,為老百姓忙,是我們應該做的。相信通過中央與特區政府的共同努力,‘一國兩制’之下的香港老百姓都能過上幸福生活。”
香港住房難,最難在缺建樓土地。
但衆人皆知,香港從來不缺土地。
香港1100平方公裡土地中,已開發建設的隻有270平方公裡,僅占總面積的24.3%,房屋用地更隻占6.9%;在香港4400公頃的農地中,有上千公頃屬于四大地産商,一直處于閑置、荒廢狀态。我在深圳一側京基100大廈高處往南看,淺淺的深圳河兩邊,深圳這邊大樓鱗次栉比,香港那邊盡是片片田地。
圖上部為向香港,圖下部為深圳。
既然面粉量不夠,那面包價格自然水漲船高。高速發展的房地産業早已是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的一部分。按照最新數據,2019年建造、地産、樓宇業權等三項與房地産直接關聯的經濟活動總和占香港GDP的20%,連帶相關的行業更是難以計數。
此外,特區政府收入中一大部分來自土地、房産相關項目。以2019至2020年度為例,賣地收入便高達1417.3億港元,物業稅、差饷及物業轉讓印花稅等為568.6億元,而同一年度來自地産及建築業的最後評稅額為259.3億元,總和占該年特區政府收入近四成。
說白了,香港住房問題,本質上是利益格局問題、利益分配問題,是地産商與特區政府的角力問題,也是特區政府的改革魄力和政治擔當問題。
這也許就是從國務院港澳辦到香港中聯辦,頻頻提到香港住房問題的原因。
三、
還是常說的那句話,中央出手安香江,為愛國愛港力量提供廣闊的空間與平台。
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5年任期内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到要“建設香港北部成為宜居宜業宜遊的都會區,并開拓更多可供居住和産業發展的土地”,預計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将達90.5萬至92.6萬個,一共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區内職位也将由現在的11.6萬個大增至約65萬個。
過去,“都會區”專指香港島、九龍、荃灣及葵青區一帶200多平方公裡的地區,涵蓋約430萬居住人口。倘若“北部都會區”事成,相信解決香港“房屋荒”難題會有希望,告别劏房與“籠屋”的願景,也有望成真。
更重要的,在特區政府規劃中,“北部都會區”将會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按施政報告規劃,新界北将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興建“港深西部鐵路”連接至深圳前海、香港地鐵北環線接入深圳新皇崗口岸。從此,新界北部不再是香港的邊緣地帶、與内地接壤的偏遠地區,而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地區,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注入了新的動力。
從這份報告中,外界讀出特區政府施政思維上的變化和突破,從原先“政府規劃,發展商主導”改為由政府來主導規劃、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種打破原有條框束縛的發展新思維,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突出發展為了誰的問題,正如駱惠甯在談及解決住房問題時所言,雖然涉及土地、規劃、投入等具體問題,但最根本的、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發展為了誰的問題,隻要牢固确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具體問題是可以逐步解決的。
住房問題如此,其他問題也是如此。
今天的香港已不同于昔日,原有的氣候、格局、形勢均一去不返,眼下正是“大破過後待大立”的大好時機。也正因如此,各界對這份天時地利之下誕生的施政報告,有了更多期待。如何将美好願景逐一落實下去,除了本屆及下屆政府努力而為,也需要社會各界持份者的共同合作,唯有此方能不辜負中央和市民大衆的關切期待。
“北部都會區”可期,解決香港住房問題相信亦可期。
欄目主編:洪俊傑 文字編輯:洪俊傑
來源:作者:洪俊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