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接上期相關文章:
魚類形态構造(上):體态、皮膚、骨骼、肌肉、消化和呼吸系統
八、 循環系統
魚類循環系統包括液體和管道兩部分。液體是血液淋巴,管道為血管和淋巴管。魚類的血液循環系統為閉管型,為單循環。
1.血液
在魚類中,血液由液體的血漿和懸浮其中的血細胞兩部分構成。
(1毛細血管,2心房,3背部大動脈,4心室,5靜脈,6體内的毛細血管)
1.血漿内含大量無機鹽和蛋白質,蛋白質主要包括白蛋白和球蛋白還有纖維蛋白原,出去纖維蛋白原的血漿就是血清。
2.血細胞
組成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和血栓細胞(血小闆),其中紅細胞數量最多。魚類白細胞又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
3.血液的形成
魚類通常存在一個獨立的脾髒,大體上分為紅髓和白髓。紅髓制造紅細胞和血栓細胞,白髓産生淋巴細胞和某些有粒白細胞。中腎也會産生血栓細胞。還有一些魚胸腺顱腔等身體部位也可以造血。
4.脾髒
血液循環的一個重要部位,是造血、過濾血液和破壞衰老紅細胞的中心場所。
2.血管系統
血管系統主要包括:心髒、動脈、靜脈、淋巴管和各種微血管網。
1.心髒
魚類的心髒位于最後一對鰓的後面下方,靠近頭部,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血液由心室出,經過腹大動脈進入鰓動脈,深入鰓片中各毛細血管,其紅血球在此吸收氧氣,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使血液變得新鮮。此後,血流經出鰓動脈而歸入背大動脈,再由許多分枝進入魚體各部組織器官。然後轉入靜脈,再彙集到腹部的大靜脈。靜脈血液經過腎髒時被濾去廢物,流經肝髒後重新進入心髒循環。
2.動脈系統
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鰓區動脈、頭部動脈、軀幹部和尾部動脈。闆鰓類特有側腹動脈。
3.靜脈系統
主要有以下幾類:頭部靜脈、軀幹部和尾部靜脈、肝門靜脈、體節靜脈、腸内靜脈和腎門靜脈系統。闆鰓類特有腹側靜脈。
4.皮膚血管系統
熱體魚類指體溫高于周圍水溫,如金槍魚和幾種鲨魚,熱體魚類為保持高體溫,因此擁有發達的紅肌,在其中有高密度的微血管網。
5.胚胎和仔魚的血液循環
(孔雀魚胚胎)
3.淋巴系統
淋巴系統包括淋巴管和淋巴液兩部分。
九、尿殖系統
在魚類中,泌尿系統和生殖系統位置比較接近,起源于中胚層所有統稱為尿殖系統。
魚的泌尿器官有腎髒及輸導管,其功能是排洩新陳代謝産生的廢物。這些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還有礦物鹽和含氮化合物。當這些成分在機體含量過多時,會産生危害,所以需要通過輸導管排出體外,這樣還能起到調節魚體滲透壓的作用。
1.泌尿系統
1.腎髒
腎髒是魚類的主要泌尿器官,在系統發育上經過前審,中腎兩個階段。
(1)前腎魚類胚胎時期的主要泌尿器官。在真骨魚類成魚體中前腎生長為頭腎,并改變功能僅為恢複血液成分的一種造血器官。
(2)中腎是成體魚類的泌尿器官,呈塊狀的腺體,包含中腎小管。腎髒的基本單位為腎小體,腎小體分為腎小球和腎小囊。
2.輸尿管
輸尿管具黏膜層、肌肉層和纖維層,黏膜層披覆在管道内壁,有較多的縱行褶襞,肌肉層裡層為縱肌,外層為環肌,纖維層披覆在輸尿管外壁,有較多的彈性結締組織,血管和神經則分布其間。
魚類在胚胎期隻有一條泌尿管,由前腎至通體外,當到了成體後,這條泌尿管縱裂為兩條,一條繼續與前腎相通,在雄性魚體上出現退化,雌性魚體則演變成輸卵管;另一條則連接中腎的腎小管,承擔輸尿管的功能。
3.膀胱
貯藏尿液
2.泌尿機能
1.尿液的成分
腎髒聚集的廢物由血液而來,以尿的形式排出體外。魚類尿液,透明或淡黃,肉食魚呈酸性,草食魚呈堿性。有尿素和少量尿酸,分别是蛋白和核算的分解産物。尿液含量遠少于兩栖動物,軟骨魚除外,需要調節滲透壓尿量多。
2.腎髒和鰓的泌尿功能
腎髒為主要的泌尿器官,鰓除去氣體交換也起到排洩代謝廢物的作用,主要排出氨和尿素。其他難以分解的代謝廢物由腎髒排出。
3.滲透壓的調節——水鹽平衡
3.生殖器官
魚類的生殖器官由生殖嵴(生殖細胞産生的地方)及輸卵管(輸精管)所構成。體内受精的魚有特殊的交配器。
1.生殖腺
生殖腺起源于中胚層,後發育成為生殖嵴,其中一些上皮細胞擴大成為原始生殖細胞,将來發育成精子或者卵子。
(1)精巢
(2)卵巢
卵巢一般分為遊離卵巢和封閉卵巢兩種。魚類的卵巢未成熟時多呈透明條狀,成熟時則呈長囊形,一般呈黃色還有其他綠色橘紅色等。
(魚卵)
魚類的卵為端黃卵,卵黃含量豐富。卵根據比重不同又可以分為浮性卵和沉性卵,現在課本上又多了半沉性卵和黏性卵。
(魚産出卵粒)
2.生殖導管
(1)圓口類無特殊生殖導管,成熟生殖細胞直接落入體腔,而後肛門輸出體外。
(2)闆鰓魚類雄魚利用中腎兼生殖導管輸精。
(3)全頭類雄魚,中腎管兼,但是尿殖窦獨立開口體外。
(4)真骨魚左右側生殖導管在後端聯合一起,通到尿殖窦與輸尿管會合,共同以尿殖孔開口于體外。
4.雌雄異形與性征
大多數魚類在外形上比較難以鑒别雌雄,但是有些魚類的第二性征比較明顯容易區分。
(孔雀魚雌性雄性)
1.雌雄區别
(1)大小區别較為常見的第二性征,同齡的魚一般雌性大于雄性,保證種群的較高繁殖力。
(一般雄性金魚身段瘦長,胸鳍較窄較尖;雌性金魚身段短粗,胸鳍相對來說較寬較圓)
(2)婚姻色在生殖器來臨,體色發生變化。(三棘刺魚等)
(3)珠星一些魚類生殖季節在雄魚體上有“珠星”出現,是表皮細胞角質化的結果。不同的魚分布身體區域不同。
(食蚊魚)
A.大鲵雌雄特征
大鲵雌性洩殖孔的特征
雄性大鲵洩殖孔的特征
雄性大鲵洩殖孔的特征:
1.雄性洩殖孔略小,周圍外凸,形成橢圓形的隆起圈;雌性洩殖孔大,周圍向内凹陷。2.雄性洩殖孔外有一圈不規則的小白點突起,雌體洩殖孔外無小白點突起。
B.鯉魚分公母
鯉魚(含錦鯉)公母(雌、雄)的分辨,可先對魚的胸鳍初步辨識:1、鳍條形尖大多是公魚,形橢圓大多是母魚。2、胸鳍(前鳍)的硬骨,粗的多是公魚,軟滑的多是母魚。3、前鳍是否有“追星(珠星)”現象,有追星的是公魚,無追星的是母魚。
生殖孔區分公母最為準确,觀察其生殖孔的外形容易辨别,若生殖孔是平坦甚至凹入的(無論生殖孔是長而尖或寬闊),是公的多;若生殖孔前端是凸出且生殖孔呈寬闊形的,是母無疑。還有,摸其鰓蓋骨的下部,粗糙的可能是公魚,軟滑的可能是母魚。
5.雌雄同體和性逆轉
分為先雄後雌(黃鳍鲷)和先雌後雄(黃鳝)兩種情況。還有些魚類隻性逆轉一次,有些可以多次。
黃鳝是一種雌雄同體的魚
在它胚胎發育到第一次性成熟時,它是一條為雌性。而第二次性成熟開始時,它又變成了雄魚。這種陰陽轉變的過程,在生物學上面叫做性逆轉。性逆轉的動物主要是因為體内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隻是一般會表現出一種,而當某些時候,被抑制的另一個器官被激發,從而顯示另一種性别。所以,幼鳝到成鳝全都是雌性,能産卵。生過一次寶寶後就會變成雄性。研究表明,他們發生改變,或許與維度有關。緯度越高,性變開始的年齡越晚。
同樣的性逆轉的例子
紅鲷魚:一般20條魚組成一家,家裡隻有一條雄魚,一旦雄魚死掉,就會由家裡最健壯的雌魚變成雄魚。
小醜魚:和紅鲷魚相反,小醜魚是雌性領導地位,頭領叫做“魚皇母”,一旦魚群裡的領頭雌魚死掉,那麼剩下的雄魚裡,體型最大的一條雄魚,會在兩個月内性轉成雌魚并産卵,變成新的“魚皇母”。
6.生殖方式
(胎生的食蚊魚)
1.卵生:大多數魚。
2.卵胎生:體内受精,雌魚體内發育,但不提供營養。
3.胎生:少數闆鰓魚類,雌魚體内發育,提供營養。
十、神經系統
魚類神經系統主要由三部分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植物神經系統
1.神經原
2.中樞神經系統
魚類中樞神經系統位于消化道背面的體壁内,由腦和脊髓液兩部分組成,呈中空的管。
1.神經系統的發生
魚類神經系統在原腸期末由外胚層分出,胚體背部形成神經闆,而後在此處逐漸發育形成神經索,脫離後形成神經管。而後在腦後方形成脊髓。
2.脊髓的基本構造
扁橢圓形的長柱狀管子,外有脊膜包被,中央為中心管,周圍為神經原本體所占有的灰質。
3.腦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分化為端腦、間腦、中腦、小腦、延腦等。
(1)端腦由嗅腦和大腦構成,位于最前端。嗅腦有嗅球、嗅束和嗅葉等組成,魚類嗅覺中樞。大腦腹壁有神經細胞集中形成的紋狀體,為魚類的高級運動中樞。
(2)間腦位于大腦後方,被中腦的一對視野所遮蓋,腹面觀察最清晰,前方有視神經形成視交叉。間腦對于色素細胞的影響也很顯著。
(3)中腦(視葉)位于間腦上方的一對橢圓形體,為魚類的視覺中心。
(4)小腦位于中腦後方的一個橢圓形或球形體。魚類身體活動的主要協調中樞,維持魚體平衡,魚類活動的協調等。
(5)延腦腦的最後部分,兩側有一對發達的繩狀體。延腦的面葉和迷走神經為味覺中樞。魚類的聽覺,側線感覺中樞和呼吸中樞也在延腦。也有調節色素細胞的中樞神經。
3.外周神經系統
由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的神經與神經節組成,包括脊神經和腦神經。
1.脊神經
每對脊神經包括一個背根和一個腹根。背根主要包括感覺神經纖維,腹根主要包括運動神經纖維。因此背根負責感覺,背根負責運動。
2.腦神經
一嗅二視三動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聽九舌咽,最後一個是迷走。
感覺神經 : 嗅,視,聽
運動神經 : 動眼,滑車(與動眼一起支配眼球運動),外展(眼球運動)
混合神經(感覺和運動): 三叉神經(颌部運動),面神經(頭部肌肉和一些其他的如味蕾等),舍咽神經和迷走神經(咽喉,内髒,味覺皮膚和側線感受器等)。
4.植物性神經系統
專門管理内髒平滑肌、心肌、内分泌腺和血管擴張收縮等活動。由神經系統發出,然而發出後需要先通過神經節的神經原再到達各器官。通常可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為拮抗作用,用于維持體内平衡保持協調。
十一、 感覺器官
1.皮膚感覺器官
魚類皮膚具有很多的感受器,如觸覺,感流水、溫度和定位等。
1.感覺芽
構造最簡單的皮膚感受器,具觸覺及感水流等。分布到感覺芽的神經纖維多屬于第Ⅶ,第Ⅸ和第Ⅹ對腦神經。
2.丘狀感受器
又稱陷器,也是用于感受水流水壓。
3.側線系統
魚類及水生兩栖類動物所特有的皮膚感受器,呈溝狀或者管狀。魚類的側線可以感受低頻率震動,感受水流,确定方位和輔助趨流性定向作用。
4.羅倫甕
又稱為羅倫氏壺腹或羅倫氏器,是皮膚特化的感覺器官,為軟骨魚特有。羅倫甕每一單元分三個部分,羅倫翁、羅倫管和管孔。為水流、水壓、水溫的感受器,也可以感知一定的電壓。具有電感受器的魚類對地震前的反應極其敏感,在水中翻騰跳躍。
(“地震魚”勒氏皇帶魚現身日本海港)
2.聽覺器官
魚類的聽覺器官隻有内耳,包藏在頭骨的聽囊内,沒有中耳和外耳。魚類的内耳分為兩個部分,上部是橢圓囊,下部是球囊,球囊後方有一突出的瓶狀囊。在橢圓囊的前後及側壁各連接一條半規管。
3.視覺器官
魚類眼球具有三層被膜。
(1)最外層是鞏膜:保護眼球,鞏膜在眼球前方形成透明的角膜。
(2)中間層是脈絡膜:富含血管和色素,大緻由三層組織構成,第一層緊貼鞏膜内面,稱銀膜,可以将弱光線反射到視網膜上;第二層為血管膜,主要由一些分支的血管分布;第三層為色素膜。
(3)最内層為視網膜:産生視覺作用的部位,由數層神經細胞組成,内層含有兩種視覺細胞,圓柱細胞(光覺)和圓錐細胞(色覺)。
(4)除以上結構還有晶狀體:固定視網膜的位置。
魚眼的晶體呈球狀無彈性,看不遠,調節視距後可以看到遠處的物體,最遠也不過15米。
4.嗅覺器官
魚類的嗅覺器官是一對内陷的嗅囊,多在魚的鼻子内裡,由一些多褶的嗅覺上皮組成。嗅覺上皮細胞由頭頂外胚層發生,下陷入皮膚,形成嗅囊。嗅粘膜分化出初級嗅闆和次級嗅闆,分褶多的面積大,嗅覺靈敏。
5.味覺器官
味覺器官與嗅覺器官在生理機能方面比較類似,都是化學感受器。味覺是由一組細胞聚合而成的味蕾。魚類味蕾的分布比較廣泛,在口腔、舌、唇等多個區域都有分布。魚類可以識别食物味道,經過訓練可以區分甜,酸,苦等味道。
十二、内分泌器官
内分泌腺制造的激素直接釋放到血液中,經過血液循環到全身,起着刺激或者抑制的作用。
魚類的内分泌腺和組織包括:腦垂體、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胸腺、胰島等。
1.腦垂體
魚類腦垂體位于間腦的腹面,視神經交叉的正後方,由起源于腦的神經垂體和起源于口腔的腺垂體共同組成。腦垂體是内分泌腺中最重要的一種,作于組織和其他内分泌腺活動。
1.中腺垂體
相當于高等動物的前葉,産生的激素種類較多,常見有以下幾種:(1)生長激素(2)促性腺激素(3)促甲狀腺激素(4)促皮質激素(調節腎上腺組織)
2.前腺垂體
可以産生黑色素集中激素,調節體色。
3.後腺垂體
可以産生中葉激素,調節色素抑制黑色素細胞的形成。
4.神經垂體
在機能上可能控制腺垂體部分。在構造上,神經垂體與血管囊相接近。神經垂體分泌的激素有兩種:抗利尿激素和催産激素。
2.甲狀腺
由包藏在一層上皮細胞中的濾泡集合而成的,濾泡是無管的小囊,内含膠狀物質。
硬骨魚甲狀腺一般認為是彌散性的,無被膜。主要分布在腹側主動脈及鰓區的間隙組織裡。
濾泡是甲狀腺功能單位和組織學單位。甲狀腺由血液吸收碘,合成甲狀腺激素,調節魚的變态、生長、代謝、滲透壓等。
3.其他腺體
1.腎上腺
魚類腎上腺分化程度差,無固定形态。闆鰓魚類腎上腺可以分成相當于髓質的腎上體和皮質的腎間體。硬骨魚類的腎上腺存在于頭腎組織内。一般認為能促進心博,擴大鰓血管,導緻黑色素細胞内黑色素顆粒集中等作用。
2.胸腺
一般位于鰓孔兩側,隻是集結成胸腺網狀構造。現在有些論文研究,其與免疫相關(功能性T細胞等)。
3.胰島
闆鰓魚類的胰島埋藏在結實的胰組織内,與胰小管密切相連。胰島細胞包圍在胰小管外面。硬骨魚類的膜島組織存在于膽囊、脾髒、幽門盲囊及小腸中,随種而稍有變異。
一般胰島組織有一個或幾個為肉眼能見的,較大的主島附者在膽囊上或位于膽囊附近。除了主島之外,時常有副胰島,不規則地散布在腹腺内。
胰島産生的胰島素,具有調節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的機能。組織内動物澱粉的形成與貯存都由胰島素調節。胰島素它還能增強身體對糖的利用,緩和肝的血糖生成,維持正常的血糖含量。
4.性腺
精巢分泌雄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性激素。
5.尾垂體
可能與滲透壓調節和魚體浮力有關。
(備注: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内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歡迎指正和留言讨論)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本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魚類##養殖##水産養殖##水産##養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