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唐朝,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唐朝作為中國古代衆多王朝中最為興盛的一個,強盛和繁華是它的代名詞,寬廣和開放是它的标簽。
與此同時,在唐朝各種強大的背後,還有繁華如夢的唐詩詞藻。唐朝詩歌,代表着一個時代的特色,象征着唐朝的繁華與衰落,雖然都是唐朝時期的作品,但是不同階段的詩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盡相同。
正如小學課本之中的名句“離離原上草”,人人都可以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它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可以讀懂。尤其是“離離”的意思,誰又能真正明白。
衆所周知,“離離原上草”出自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草》,也是一首流傳千古的詩歌。白居易作為李杜之後的詩壇新秀,在唐朝詩壇占據重要席位,想要讀懂白居易的詩詞,自然還要從白居易所處的時代談起。
一、生于唐朝動亂時期,身負重振詩壇繁華重擔公元772年,唐朝經過安史之亂,正逢藩鎮割據的亂局。此時的唐朝,已經失去昔日的繁華,雖然仍有偌大王朝的英名,但是盛唐之名已經不複存在。與此同時,因為唐朝衰落的原因,也讓唐詩漸漸走向下坡路。
當時,唐詩的江湖,正如朝局般一片昏暗和沉寂。曾經的詩佛王維、詩仙李白、詩聖杜甫已相繼離世,昔日繁華的詩壇一時間墜落谷底。此時此刻,世人都在猜測,究竟是誰能夠重振唐詩繁榮之風?
就在詩壇落寞之時,白居易應運而生,降生在河南一個“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中。白居易的誕生,也意味着他必将為唐朝詩壇的繁華添磚加瓦。
然而,白居易也從不讓人失望,他的天賦正如他的命運一般,堪稱為唐詩所生。果然,白居易天生聰慧過人,三歲認字,五歲學作詩,九歲通聲韻,等到十來歲,白居易早已文采斐然。可以說,早年的白居易如同擁有像仲永一樣的才華。
等到白居易十六歲時,他的一首《賦得古原草送别》驚豔了全唐,就連當時的詩壇巨星
顧況都被驚動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時,這篇《草》作為白居易的簡曆交到顧況手裡。起初,顧況看到白居易名字時,便露出笑容,并且調侃到說:“白居易,不對吧?長安物價不便宜,想白居易不容易。”
但是,随着顧況閱讀過白居易的詩歌後,他的臉上突然失去笑容,并且發自内心的大歎:“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難。老夫前言戲之耳。”
由此可見,白居易這首《草》已經得到當時詩壇重量級人物顧時的認可。與此同時,也不得不承認這首詩的經典之處。
客觀的說,人人都會背誦這首古詩,但是話又說回來,關于這首詩對于這首詩所表達的真正意思,又有幾個人能夠讀懂呢?尤其是“離離”的意思,又是什麼呢?
二、《草》的真正含義對于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别》,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尤其是我們小學時候,它也是一首必背古詩。盡管當時我們不是太過了解,但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原因,我們都可以熟悉的背誦下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尤其是最後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幾乎是婦孺皆知。
但是,真正的《賦得古原草送别》并不是我們曾經背誦的那樣,它共有八句,而我們所學的是省略以後的前四句,而他的後四句,很多人都不曾聽過。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别情。”
然而,課本之中之所以删掉後四句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後四句所要表達的意思同前四句大不相同。雖然同為一首詩,但是前後四句卻表達着兩種不同的情感。前四句看起來輕松歡快,而後四句卻給人一種依依惜别的難舍難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首古詩從開頭到結尾,所表達的都是白居易所見到的景象,也是突出唐朝動蕩時期的情景。
正如同第一句中“離離”一樣,它堪稱全詩最為經典的一個地方。尤其是它所表達的意思,堪稱全詩精髓。
單字一個離有離别的意思,而“離離”的意思卻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草木茂盛,碩果累累。在《文選·張衡》:“神木靈草,朱實離離。”中也稱出現過離離一詞。不過“離離”在《文選·張衡》中較為容易理解一些。
但是,到了《賦得古原草送别》中,離離的意思就不隻是草木茂盛這麼簡單。它與“萋萋滿别情”中的“萋萋”對應,給全詩奠定一個悲涼的離别基調,設置一個離别的情景,讓人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說,“離離”所表達的意思雖然簡單,但是它蘊藏的深層含義卻是需要仔細品味的。
講到這裡,便不得不佩服白居易文采斐然,作為杜甫以後新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以更加簡單、普通、常見的事物作成古詩,并且很多都成為千古流傳的經典之作。
三、後唐時期現實主義代表人物,留下多篇經典之作。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影響極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與元九書》中,白居易明确說到:“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谕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閑适詩,獨善之義也。”
由此可以看出,白居易雖然隻是一個賦閑在家的官員,但白居易卻是一個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通過自己的詩篇,表達出當時的社會環境和民生情況,以及他心中對于天下百姓的牽挂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是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之後又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據悉,白居易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尤其是白居易的詩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堪稱唐朝中後期的詩歌經典。時至今日,白居易的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等,個個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絕唱。
所以說,白居易是一個真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展現的都是現實主義詩人悲天憫人的濟世情懷。
結語: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别》隻是他衆多詩歌中的一個,也是白居易詩歌代表作之一。用白居易最常用的寫作手法,突出當時百姓的生活情況,反映出當時百姓疾苦的情況。
可以說,白居易是唐中後期的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他是繼李白、杜甫之後的又一詩壇代表。他的詩風不如李白的華麗,沒有杜甫的深沉,卻淋漓盡緻的展現出當時百姓的生活環境。
與此同時,白居易也用自己獨特的寫作手法,将一種新型的詩歌題材展現給世人。正是因為白居易的奉獻,我們才能在千百年後的今天感受到唐中後期的經典詩篇巨作。可以說,這一切的一切我們都要感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
參考資料:《詩魔白居易》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