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些遼甯沿海吃貨們常見的、愛吃的魚類有哪些?其實我平時也沒覺得會有幾個品種,但真是不數不知道,一數吓一跳~
也許平時去逛農貿市場的“海貨攤位”時還真沒發現竟然會有好幾十種之多呀!
那麼今天咱們就一起來“歸攏歸攏”吧。
但需要說明的是:有些魚類并不是産自我們遼甯沿海(黃、渤海),而且它們的俗稱僅為遼甯地區的叫法,可能與其他地區不符。而且小編由于畢業好多年了,魚類學的知識難免會有很多遺忘,如有遺漏或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多多批評指正。
1、學名:藍點馬鲛。俗稱:鲅魚,燕鲅。是硬骨魚綱,鲈形目,鲅科。種類繁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鲛”,斑點馬鲛,康氏馬鲛等。馬鲛魚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厘米~50厘米,體重300克~1000克,最大個體長可達1米、重4.5公斤以上。
廣泛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的日本諸島海域、朝鮮半島南端群山至釜山外海和中國渤海、黃海、東海等海域。
在外形上與鲐鲅魚有些相似,但二者最明顯的區别在于鲅魚體側為許多深藍色的小斑點,而鲐鲅的體側分布着不規則的深藍色花紋。另外鲐鲅魚的眼睛較大,而燕鲅的眼睛較小,而且燕鲅的尾鳍類似燕尾,也是較為明顯的特征之一。
藍點馬鲛的肉質鮮美,炖着吃非常美味。另外,大連地區的“鲅魚餡餃子”更是一絕。
藍點馬鲛(燕鲅)
2、學名:鲐魚(鲭科)。俗稱:鲐鲅魚,花鲅。鲈形目,鲭科,鲐屬。體呈紡錘形,一般體長20~30cm。頭圓錐形,體被細小圓鱗。體背青黑色,兩側在胸鳍水平以上有深藍色的不規則斑紋,腹部白色或微黃色。
鲐鲅與燕鲅的區别在上面有介紹。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國、朝鮮、日本及俄羅斯遠東地區,最北可達鄂霍次克海。可分為兩個地方種群:一在日本海,一在黃海和東海。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經濟魚類之一。鲐魚為我國重要的中上層經濟魚類之一。此種魚類分布廣、生長快、産量高、魚肉每百克含蛋白質21.4克、脂肪7.4克,肉質堅實,除鮮食外還可曬制和做罐頭,其肝可提煉魚肝油。
鲐鮁
3、學名:孔鳐。俗稱:老闆魚,華魚(化魚)軟骨魚,綱闆鰓亞綱,鳐形目,犁頭鳐亞目,鳐科鳐屬。
體盤略呈圓形或斜方形、一般體長30~50厘米。體盤寬度大于長度,體重1000~5000克、尾平扁狹長,側豬發達、吻中長,吻端突出。幼體和雌體成體前緣稍波曲,吻稍突出;雄體成體前緣波曲很顯著,吻顯著突出。尾較寬扁,側褶發達。眼小,橢圓形,吻長比眼徑大3.6~4.4倍。噴水孔位于眼後。前鼻瓣寬大,伸達下颌外側,後鼻瓣前部作半環形突出于外側,形成一入水孔。口中大,橫平;牙細小而多,鋪石狀排列,雄體尖銳,雌體平滑。
另外,與之相似的還有美鳐和赤魟,也可以叫“老闆魚”。其中赤魟與鳐的最明顯區别在于“尾巴”,赤魟的“尾巴”非常細長,是它的體盤長的2倍多。
肉多刺少,無硬骨。其肉可鮮食,其中“老闆魚炖豆腐”是大連地區的一道特色菜。
但更多的是腌制加工成淡幹魚。“老闆魚幹”是遼甯、山東等省沿海居民習慣而喜食的水産品。
孔鳐(老闆魚)
赤魟
4、學名:牙鲆。俗稱:牙片。鲽形目,鲽亞目,牙鲆科,牙鲆亞科,牙鲆屬。
是名貴的海産魚類,又是重要的海水增養殖魚類之一。它的個體碩大、肉質細嫩鮮美,是做生魚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市場十分廣闊,經濟價值很高。
其中炖牙片魚、清蒸牙片魚更是美味無比。
牙鲆
5、學名:大菱鲆。俗稱:多寶魚。硬骨魚綱,輻鳍亞綱,鲽形目,菱鲆科,菱鲆屬。
嚴格來說,大菱鲆不是咱們本地的“土著魚類”,它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從引進到現在養殖做的很成功。
大菱鲆身體扁平,體形略呈菱形,由于背、臀鳍較寬,所以整體觀又近似圓形尾鳍寬而短,背鳍與臀鳍無硬刺。兩眼位于頭部左側,有眼側呈灰褐色、深褐色,有黑色和咖啡色的花紋隐約可見,會随環境變化而變更體色的深淺,體表有少量皮刺(角質鱗)。無眼側呈白色,光滑無鱗。
大菱鲆
6、學名:高眼鲽。俗稱:偏口。鲽形目、鲽科。高眼鲽系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呈長卵圓形,側扁,左右不對稱。頭中大,長大于高,吻端鈍尖。口大,前位,斜裂,左右對稱。下颌稍長于上颌。齒小而尖銳,兩颌齒各1行,有時下颌交錯成2行。眼大,突出,兩眼位于頭右側,上眼位于頭背緣,下眼稍前;眼間隔窄,明顯小于眼徑。
油炸小偏口、炖偏口魚的味道真是絕了!
高眼鲽
7、學名:黃蓋鲽。俗稱:小嘴。鲽形目,鲽科,黃蓋鲽屬,比目魚類的統稱,産于北大西洋及北太平洋。兩眼位于頭右側。歐洲黃蓋鲽産量大,是重要食用魚,體型小,一般在25公分(10吋)以下,體淺褐色,有或無暗色斑點。鏽色黃蓋鲽為大西洋種,體淡紅褐色。具鏽色斑,尾黃色。刺黃蓋鲽産于太平洋,體淡褐色。長頭黃蓋鲽也是北太平洋種,體淡褐色,具淺斑,體緣黃色。
黃蓋鲽
8、學名:許氏平鲉。俗稱:黑魚、刺毛子鲉形目,鲉亞目,平鲉科,平鲉亞科,平鲉屬。
體背部灰褐色,腹面灰白色。背側在頭後、背鳍鳍棘部、臀鳍鳍條部以及尾柄處各有暗色不規則橫紋。體側有許多不規則小黑斑,頰部有3條暗色斜紋;頂棱前後有2橫紋;上颌後部有1黑紋。各鳍灰黑色,胸鳍、尾鳍及背鳍鳍條部常具小黑斑。
黑魚湯絕對鮮美無比,另外黑魚的肉是“蒜瓣肉”,口感非常好。
許氏平鲉
9、學名:六線魚。俗稱:黃魚。鲉形目,六線魚亞目,六線魚科,六線魚亞科,六線魚屬,大泷六線魚。
頭較小,略尖突,背緣淺弧形,體腔中大,腹膜白色。胃囊狀,壁厚。腸長約等于體長,盤曲數次。幽門盲囊21個。無鳔。體黃褐色,赤褐色或紫褐色,腹側灰白色。體側具大小雲狀斑紋。背鳍鳍棘部與鳍條部間淺凹處有1黑斑。臀鳍灰褐色,末端黃色。胸鳍、腹鳍和尾鳍具灰褐色斑紋。雄魚成熟時有鮮豔的婚姻色。
10、學名:大黃魚。俗稱:黃花魚。
鲈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大黃魚。
體延長,側扁,體側腹面有多列發光顆粒;頭鈍尖形。口裂大,端位,傾斜,吻不突出,上颌長等于下颌,上颌骨後緣達眼眶後緣;
體背側及上側面黃褐色,下側面和腹面金黃色。背鳍和尾鳍灰黃色,臀鳍、胸鳍和腹鳍黃色。胸鳍基上端後方具一黑斑。上唇的上緣在吻端為黑色,其他部分為橘紅色。
大黃魚
11、學名:梅童魚。俗稱:大頭寶鲈形目,鲈亞目,石首魚科,梅童魚屬
體側扁,前高後漸細,尾柄細長、頭大而鈍圓,額頭突起,頭部約占全身三分之一,故俗稱“大頭寶’。吻部寬圓,口裂大而斜,下颌比上颌長。我國出産的有棘頭梅童魚和黑鰓梅童魚兩種。前者比後者個大,一般體長9~14厘米、體重 15~50克;黑鰓梅童魚一般體長 7.5~9. 5厘米、體重 9~20克,其鰓腔上有一深黑色斑塊而棘頭梅童魚則無黑斑塊、此為二者的顯著區别。
梅童魚
12、學名:蝦虎魚。俗稱:胖頭魚(海胖頭)、楞吧鲈形目 ,蝦虎魚亞目,蝦虎魚科。
蝦虎魚的一個突出形态特點就是腹鳍并成一體,形成了一個吸盤樣的結構。這種結構非常适應于潮間帶的環境,當大浪襲來的時候,能夠使蝦虎魚緊緊吸附在岩石或其他固定着的物體上不被沖走。
蝦虎魚的最大特征是壽命短。澳大利亞大堡礁中生活着一種蝦虎魚,其壽命隻有短短的59天!當然,這種魚長得也快,它們能在3個星期内長成成體,交配産卵後死去。
蝦虎魚的雖然看似經濟價值不高,但它的肉質還是比較鮮美的,烹調方式一般以:炖、炸、熬湯等為主。也可以用來腌制并曬幹成“胖頭魚幹”,蒸或烤着吃都很美味。
蝦虎魚
13、學名:鲬魚。俗稱:辮子魚、老頭辮子。體延長而平扁,向後漸細。頭寬、甚平扁,吻背面近半圓形,下颌長于上颌,兩颌、犁骨及跨骨均有絨毛狀牙群、前鰓蓋骨後緣有2個尖棘,背面及體兩側均有帶小棘的骨棱、體被小而不易脫落的栉鱗,全身大部呈黃褐色。
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100~200克;其肉質堅實,成蒜瓣形,每百克肉含蛋白質18.5克、脂肪2.0克。
鲬魚
14、學名:半滑舌鳎。俗稱:舌闆、牛舌闆、牛舌頭鲽形目、舌鳎科、舌鳎屬。另外還有“帶紋條鳎”也屬于“舌闆魚”
吻部鈍圓,吻長小于上眼至背鳍基距離,吻鈎不達左側前鼻孔下方。兩眼位于頭左側中部稍前方。左側前鼻孔短管狀,位于上颌中部上緣附近和下眼前方。右鼻孔位于上颌中部上方,遠離。口歪,下位。唇光滑,右側較肥厚。
半滑舌鳎屬于近海大型底栖暖溫性動物,栖息于幹泥沙質海底,隻做近距離洄遊。在自然海區中主要攝食底栖蝦類、蟹類、小型貝類及沙蠶類等。分布于朝鮮、日本、中國;在中國分布于渤海(在渤海灣北起河北秦皇島,南到天津塘沽)、黃海、東海、南海(在黃、渤海較常見)。
半滑舌鳎是中國傳統的名貴魚類,其内髒團小,出肉率高,少刺,肉質細嫩,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老幼皆宜,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半滑舌鳎
帶紋條鳎
15、學名:花鲈。俗稱:魯子、鲈魚。鲈形目,鲈亞目,真鲈科,常鲈亞科,花鲈屬。
體長、側扁。口大、傾斜。下颌長于上颌,上颌骨長,末端到眼後下緣。兩頒、梨骨、腭骨具絨毛狀齒。前鰓蓋骨的後緣有細鋸齒,後角有一個大棘,下緣向後下方有3個大棘,鰓蓋骨有一個大棘。具兩個背鳍,第一背鳍以第5鳍棘最長。幼體的體側及背鳍棘部有若幹黑色斑點,成熟個體逐漸消失。
鮮魚背側灰綠褐色,稀疏散有不大于瞳孔的黑斑;向下色漸淡,腹側白色。奇鳍灰黃色;背鳍有黑斑且上緣灰黑色。偶鳍淡黃色。虹彩肌灰色,内緣銀色或黃色。
分布于北海道、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朝鮮到雷州半島以西。在黃海流域僅見于濟南以東黃河下遊,沿長江曾見于江西省九江。鲈魚為近海及河口附近中上層兇猛魚類,亦進入淡水河内索食,以蝦蟹及小魚等為食。
花鲈肉嫩味美,其肉常做成生魚片,餘下部分則可炖湯,向來是上等的食用魚類。除鮮銷外還可以制成鹹幹品。
花鲈
16、學名:黃姑魚。俗稱:銅羅魚。體延長,側扁,背部稍隆起。吻稍突出;口裂大,端位,傾斜,上颌長于下颌,上颌骨後緣延伸達瞳孔後緣。鼻孔2個,橢圓形後鼻孔約為前鼻孔的兩倍。
尾鳍淺黃褐色;臀鳍及腹鳍黃色有褐色細斑;胸鳍淺褐色,鳍基内緣有黑斑。鰓蓋青紫色。鰓腔黑色。口腔白色。
黃姑魚為近海中下層魚類。喜栖息于水深70-80米、泥或沙泥底海域。具明顯季節洄遊習性,具有發聲能力,特是魚群密集生殖盛期。幼魚主要攝食小型蝦類、幼魚和多毛類,成魚以小型魚類、蝦類和雙殼類等底栖生物為主。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越南。
黃姑魚系次要海産經濟魚類。沿海各漁場以春、夏兩季為旺汛,産量以渤黃海最多,南海最少。味鮮美,油炸、清蒸、煮食皆宜。主要為鮮銷及冰凍銷售,部分制成幹品。
黃姑魚
17、學名:黃條鰤。俗稱:黃犍子。鲈形目,鲈亞目,鲹科,鰤屬。
黃條鰤,屬鲈形目、鲈亞目鲹科鰤屬的一種海洋暖溫性中上層掠食性魚類。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背腹緣微凸,背部凸出度較腹部為大;約在體中央處為體的最高部,頭部的一端較粗,尾柄部細幾乎成圓形,其兩側各有一隆起嵴。背部呈青藍色,腹部為灰白色,從吻端經眼徑至尾柄處有一明顯的黃色縱帶,腹鳍黃色,其它鳍條呈橄榄色,并有黃色邊緣。
黃條鰤生長速度很快,通常在表層水溫20℃~25℃以上時覓食活躍,主食是鳀魚,玉筋魚等小型魚類及頭足類和甲殼類海生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各大沿海,日本,朝鮮半島和澳大利亞周邊海域遠離岸邊的外海岩礁區附近水域。
黃條鰤
18、學名:真鲷。俗稱:加吉魚。鲈形目,鲈亞目,鲷科,真鲷屬。
體淡紅色,稍帶綠色光澤。在體側背部散布若幹藍色小點。尾鳍邊緣黑色。體橢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甚鈍。吻鈍。口略小,端位;
真鲷為近海暖水性底層魚類,栖息于近海水深30~150米的岩礁、砂礫及沙泥底質之海區,平時生活于水深150米左右、泥沙底、底栖生物集中之處。真鲷為雜食性,主要攝食底犧甲殼類、軟休動物、棘皮動物、小龜、蝦和藻類等。分布于印度洋北部沿岸至太平洋中部,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菲律賓。
真鲷個體大,肉嫩味美,為名貴食用魚,經濟價值高。除供食用外,肉及鳔可作藥用。肉甘、平,補腎益氣、治血養血。鳔:清熱消炎。
真鲷
19、學名:黑鲷。俗稱:海鲋、黑加吉。鲈形目,鲈亞目,鲷科,黑鲷屬。
體高而側扁,體呈橢圓形,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尖。口端位;上下颌約等長;體青灰色,具銀色光澤,側線始處有1不規則黑斑,體側有若幹條褐色橫紋。背鳍、臀鳍和尾鳍鳍膜褐色,邊緣黑色。
黑鲷為淺海底層魚類,喜栖息在沙泥底或多岩礁海區,一般在5-50米水深的沿岸帶移動,不作遠距離洄遊。雜食性,極貪食,主食軟體動物貝類、多毛類、小魚和蝦類、蟹類、端足類海星及海藻等,并能用尾部挖掘海底的貝類及環形動物。分布于西太平洋區,包括中國(香港、台灣)、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越南沿海。
黑鲷為各地魚市場上常見的高級食用魚,味道鮮美,料理方式以紅燒或鹽烤為主,若為新鮮魚體,亦可制成生魚片食之。
黑鲷
20、學名:綿䲁。俗稱:鲶魚(海鲶魚)體延長,略成鳗形,一般體長20--30厘米,體重70--15克。眼小、口大、上颌較下颌略長,吻鈍圓。全身鱗細小,深埋于皮下。體色通常為淡黃黑色。
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國黃、渤海及東海北部産量較多。
綿䲁
21、學名:斑鰶。俗稱:靈鰶、鰶魚。鲱形目,鲱科,鰶屬,斑鰶。
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棱鱗,18~20 14~16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眼側位,脂性眼睑發達。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8~9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鳍位于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5-18,末端軟條延長如絲;
斑鰶為近海中上層魚類,喜栖息于沿海港灣和河口,水深5~15米處。常結群行動,适鹽範圍較廣,既可在海水又可在鹹淡水中生活,有時可進入淡水中而不死。斑鰶以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為食,主要是各種藻類、貝類、甲殼類和桡足類幼體,有孔蟲、沙殼纖毛蟲等,有時也攝食底栖生物、浮遊生物以及小型甲殼類。廣泛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自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太平洋中部玻利尼西亞,北至中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沿岸均有分布。在中國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斑鰶魚肉蛋白質含量高,含有18種氨基酸,且賴氨酸含量豐富,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蛋白質資源;
斑鰶魚是燒烤店裡常見的一種食材;另外,還有一種吃法:把它去鱗、清洗幹淨之後用鹽腌制半天到一天之後(放冰箱冷藏室裡),再撒上點蔥花、姜絲放鍋裡蒸10分鐘左右,拿出來就着苞米面餅子吃.......不說了,哈喇子已經下來了。
斑鰶
22、學名:鳀魚。俗稱:鲅魚食、離水爛、晴天爛。吻鈍圓,下颌短于上颌。體被薄圓鱗,極易脫落。無側線。腹部圓,無梭鱗。尾鳍叉形。溫水性中上層魚類,趨光性較強,幼魚更為明顯。小型魚,産卵魚群體長為75~140mm,體重5~20g。
鳀魚是一種生活在溫帶海洋中上層的小型魚類,廣泛分布于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是其它經濟魚類的餌料生物。溫水性中上層魚類,趨光性較強,幼魚更為明顯。小型魚,産卵魚群體長為75~140毫米,體重5~20克。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産于中國的主要是日本鳀,廣泛分布于東海、黃海和渤海。
鳀魚是一種營養美味的魚類,具有一定的食用和保健價值,其蛋白質、氨基酸含量極高。屬于一種身價低,但營養價值極高的魚類。
鳀魚
23、學名:鮻。俗稱:梭魚。梭魚身體細長,最大的梭魚可以長到1.8米長。梭魚的頭短而寬,鱗片很大。梭魚的背側呈青灰色,腹面淺灰色,兩側鱗片有黑色的豎紋。梭魚生活在沿海、江河的入海口或者鹹水中。梭魚喜愛群集生活,以水底泥土中的有機物為食。
梭魚為黃渤海主要港養魚種,鲻魚為東海和南海主要港養魚種。
民間有“食用開淩梭,鮮得沒法說”的說法。開淩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
開淩梭是指春暖冰開後被捕獲的第一批梭魚。每逢冬季梭魚便潛入深海越冬,處于休眠期的梭魚極少進食,腹内膽汁、雜物少,春風送暖,冰淩,萬物複蘇,農曆前後梭魚遊入海口附近的河道内覓食,此時被捕撈到的開淩梭魚鮮美,食之即不用刮鱗也不必剖肚,隻須清水文火慢慢炖煮,其湯汁乳白、肉質鮮嫩、味美誘人、營養上乘。當今步入小康社會的一族,不惜高價,以争相品嘗開淩第一梭的鮮美為快,梭魚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喜愛和追捧,因而身價倍增。
鲻魚,外形與鮻魚比較相似,但二者的區别在于鲻魚的眼睑發達,而鮻魚的眼睑不發達。
鮻魚
鲻魚
24、學名:馬面鲀。俗稱:扒皮魚、扒皮刀魚鲀形目,單角鲀科,馬面鲀屬。
主要品種分為綠鳍馬面鲀和黃鳍馬面鲀。體延長,側扁,呈長橢圓形。體長為體高之2.7-3.4倍;馬面鲀屬于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主要分布于太平洋西部,廣泛分布于朝鮮、日本沿海以及東海、黃海。生活在外海底層,栖息于水深 50~120 米的海區,最适生長溫度 13~20℃。性較遲鈍,遊泳能力弱,速度慢,不怕音響,喜群集,群體密度大。
食用前需将其外皮扒掉,故稱為“扒皮魚”。其肉質非常細嫩、鮮美。小時後最愛吃的“烤魚片”其實就是用它做的。
馬面鲀
25、學名:鮟鱇魚。俗稱:蛤蟆魚。輻鳍亞綱,鮟鱇目,鮟鱇亞目,鮟鱇科。
鮟鱇魚的體前半部平扁呈圓盤形,尾部柱形,一般體長40~60厘米、體重300~800克,生活在溫帶的海底下,鮟鱇一般底栖,靜伏于海底或緩慢活動,鮟鱇魚的胃口很大,它生長在黑暗的大海深處,身軀向後細尖成柱形,兩隻眼睛生在頭頂上,一張血盆大口長得象身體一樣寬,鮟鱇魚屬硬骨魚類,嘴巴邊緣長着一排尖端向内的利齒;腹鳍長在喉頭,體側的胸鳍有一個臂,大嘴巴裡長着兩排堅硬的牙齒,鮟鱇魚利用頭頂上的鳍刺作為誘餌。
鮟鱇頭部上方有個肉狀突出,形似小燈籠,是由鮟鱇魚的第一背鳍逐漸向上延伸形成的。小燈籠之所以會發光,是因為在燈籠内具有腺細胞,能夠分泌光素,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與氧作用進行緩慢的化學氧化而發光的。深海中有很多魚都有趨光性,于是小燈籠就成了鮟鱇魚引誘食物的利器。
鮟鱇魚随然“相貌醜陋”,但其肉質勁道、鮮美。富含膠質,可以熬制“魚凍”。
鮟鱇魚
26、學名:青鱗魚。俗稱:青皮子。鲱形目,鲱科,小沙丁魚屬。
青鱗魚又名青麟小沙丁魚。體側扁,長橢圓形,一般長10-12cm,大者可達15cm。頭短小,頭頂較平,體背側青綠色,腹側銀白色。鰓蓋後上角餐有具1黑斑。為溫水性中上層小型魚類,以浮遊生物為食,栖息于近海沿岸,在黃渤海産卵期為5-6月,産卵場為泥沙質海底。我國分布于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我記得主要用它來曬魚幹.......
青鱗魚
27、學名:太平洋鲱。俗稱:青魚太平洋鲱,是鲱屬的一種魚類。并不是我們常說的淡水“四大家魚”中的“青魚”。它分布于北極海及北太平洋海域,頭小,流線形體,體色鮮豔,體側有銀色閃光、背部呈深藍的金屬色,成體長20—38厘米。栖息在沿海海域,繁殖期時會洄遊至淡水溪流,成群活動,主食桡足類、翼足類和其他浮遊甲殼動物以及魚類的幼體。有鳕魚、鲑魚和金槍魚等天敵。
這種魚産量高,價格便宜,但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都是凍品,所以烹調時如果用黃豆醬加重口味去炖的話味道還是很不錯的,而且它的魚籽很好吃。
太平洋鲱
28、學名:帶魚。俗稱:刀魚、海刀。輻鳍亞綱,鲈形目,帶魚亞目,帶魚科,帶魚屬。
帶魚,體帶狀,側扁。前部背腹緣幾平行,體長一般50~70cm,大者長達120cm。頭狹長,尖突吻尖長。眼中大,位高,眼間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後緣達眼下方。
帶魚分布比較廣,主要分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沿海各省均可見到。中國沿海的帶魚可以分為南、北兩大類,北方帶魚在黃海南部越冬,春天遊向渤海,形成春季魚汛,秋天結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魚汛,南方帶魚每年沿東海西部邊緣随季節不同作南北向移動,春季向北作生殖洄遊,冬季向南作越冬洄遊,東海帶魚有春汛和冬汛之分。
帶魚
29、學名:銀鲳。俗稱:鲳魚。鲈形目,鲳亞目,鲳科鲳屬。
體側扁,體呈近橢圓形,背、腹緣弧形隆起。頭較小,側扁而高。吻短而圓鈍。口小,斜裂;上颌略突出;
銀鲳為近海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栖息于水深30~70米的海區。喜在陰影中群集,早晨、黃昏時在水的中上層。有季節洄遊現象。成魚主要攝食水母、底栖動物和小魚,幼鲳主要攝食小魚、箭蟲和桡足類。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區,包括朝鮮至日本的西部海域、中國諸海、太平洋印度洋區以及印度的孟加拉灣、波斯灣等海域。在中國以黃海南部和東海北部分布較為集中,即呂泗漁場和舟山漁場。
還有一種跟它長得有些類似的金鲳,由于篇幅原因就不多做介紹了。
銀鲳肉質潔白、細嫩、少刺,蛋白質含量為16.76%、脂肪含量為5.03%,多不飽和脂肪酸占脂肪酸總量的13. 11~22.50%,EPA和DHA之和占脂肪酸總量的7.18~10.08%。
銀鲳
金鲳
由于篇幅和時間的問題,先說這麼多吧。其實還有很多種魚類沒有說到,例如:玉筋魚(面條魚)、叫姑魚(叫古子)、日本鱵(真亮魚、棒魚)、狹鳕(明太魚)、絨杜父魚(先生魚)、繸鳚(小姐魚)........以後再給大家介紹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