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04:31:47

在中國,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被人們傳為“美談”。故事說東漢時的孔融,年僅四歲就有謙讓心和恭敬心。孔融四歲時,有一天鄰居送來一筐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了哥哥,自己挑了一個小梨。這則故事凸顯了童心的純善和弟兄間溫暖的親情。它從微小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家庭的和睦和教育的背景。

孔融是否該讓梨

自從孔融讓梨的故事被編進了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它就帶上了教科書的色彩,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在中國,沒有人不知道孔融,沒有人不知道孔融讓梨的故事。千百年來,我們并未讓出一個謙恭禮讓的和諧社會。是孔融之過嗎?不,我覺得孔融是個很了不起的孩子,即使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已經可以稱作君子了。人們都應該學習孔融讓梨的内在精神。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關于孔融讓梨的一些延展與反思)1

孔融應該讓梨,這本是定論。但是在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卻認為孔融不應該讓梨。他們認為對于一個三四歲的孩子,讓梨有點扭曲人性,封閉了孩子的自然天性。本人對這個看法不敢苟同。我認為孔融應該讓梨。

“讓梨”精神在當今的意義

“孔融讓梨”是中華民族尊長護幼傳統美德的典型代表。時至今日,“孔融讓梨”依然是幼兒教育中重要的教育素材。尤其在當代,由于獨生子女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一些孩子自小嬌生慣養,從小養成獨占獨有、不懂謙讓的不良習慣。以謙讓、尊長、護幼為核心教育内涵的“孔融讓梨”故事無疑極具針對性的教育意義。我見過許多小孩子,由于從小受父母的溺愛,有東西不知道與人分享,沒有絲毫謙讓精神,長此下去,必定會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将來也勢必不會為這個社會承擔什麼責任,做出什麼貢獻。

在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提倡讓梨嗎?答案毫無疑問是肯定的!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迅速發展,各種利益、地位、榮譽等,是個共同課題,共同面對的考驗。如果把這些比作現實的“梨”的話,也不牽強,不為過。既然是“梨”就存在“讓梨”的問題。不過“梨”已不單單是原來意義上的“梨”,有了新的内涵。人們在各種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應該都要有“讓梨”的精神。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關于孔融讓梨的一些延展與反思)2

孔融讓梨與約翰争梨的思考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在全美選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給他們寫信,邀請他們談一談自己的母親。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特别深。這兩個人談的事,都與“孔融讓梨”有關。

一封來信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又紅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呀?”我剛想說要最大最紅的那個,沒想到弟弟搶先一步把這話說了出來。媽媽聽後瞪了弟弟一眼,責備他:“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别人,不能總想着自己。”一聽到這個話,我馬上轉過彎來了,改口對媽媽說:“媽媽,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很高興,就把那個大蘋果“獎”給了我。從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能直接說出來,要學會說謊。以後我學會了打架、偷、搶,隻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就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這是一名犯人寫來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約翰的成功人士寫來的,信中說: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大小不同的蘋果,我和弟弟們都搶着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紅最大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孩子們,這個蘋果最紅最大最好吃,你們都有權利得到它,但大蘋果隻有一個,怎麼辦呢?現在咱們做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3塊,你們3人一人一塊兒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結果我幹得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蘋果。這與其說是美國版的“孔融讓梨”,不如說是“約翰争梨”。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關于孔融讓梨的一些延展與反思)3

要說一個故事就能決定一種人生,顯然是極而言之;但要說母親的觀念和做法對孩子的一生沒有影響,也不實際。事故的真實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給我們的啟示。在“約翰争梨”的故事裡,約翰和他們的兄弟無論年齡多小,都是他們媽媽眼中擁有獨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驅使安排的“屁孩兒”。“約翰争梨”,正視人的天性和權利,通過制定和執行規則,實現了人的權利和義務之間、個人利益訴求和社會道德要求之間的統一。當然,這種“争”,是“明争”,不是“暗鬥”,更不同于搶、奪。它必須在兩個條件下進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認同的規則,二是有“裁判”監督規則的執行。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我們提倡讓梨,是要出自真心,像孔融那樣,而不是為了得到某些利益的所做的虛僞行為。

輸入“孔融讓梨”,會有幾千條搜索結果。有說孔融沽名釣譽;有說孔融精于吃梨,大梨是鴨梨,小梨是庫爾勒梨;還有說孔融就不喜歡吃梨;還有,很多很多的細說。其實,就那麼一個孩子,才4歲,哪有那麼多的想法?很簡單,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君不見他的哥哥讓弟弟先拿吧。

孔融讓梨折射傳統道德教育

孔融讓梨的故事是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範例,它提倡的是種面對物質利益要謙讓的一種精神。這種精神無疑是高尚的,是時時都該學習并傳揚的。

人活着若隻為自己,那他既活不好,甚至還活不下去,這不光在物質缺乏時如此,在物質豐富時也如此。因為一個人是無法獨立地生活在世上的,他要活下去還活得好就必須和别的人産生合作關系,共同創造财富,享受财富。而在合作的過程中,如果人人都在想着為己,或少貢獻一點,或多享用一點,那這種合作就難以進行下去,或原本自願平等的合作演變成一種強迫的不平等合作。這點在物質貧乏的人類早期顯而易見,那時生産力低下,獲得的物質産品有限,這時人人必須在合作中各盡所能來獲得更多的東西來養活大家,同時在所獲物質不多的情況下必須貫徹的分配原則,即男女老少人人都要有的吃。但考慮到各種因素如男人幹體力活,女人養育等,就有個誰吃多吃少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靠大家公認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辦外,還靠一種謙讓的精神來調節。前者原則有點強制性,而後者精神全憑自覺,所以後者才顯得高尚。“孔融讓梨”就是古人對謙讓精神的贊美和頌揚。

怎麼看待孔融讓梨(關于孔融讓梨的一些延展與反思)4

如果說在物質貧乏時“謙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那在現代物質較豐富時還要提倡謙讓嗎?我以為要!一是因現在的物質豐富是相對過去的,還沒達到足以滿足所有人需求的程度,而且在國與國之間,地區與地區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着巨大的貧富差距。這種差距有的是合理的。如因文化水平,科技水平等造成的;有的是不合理的,如因侵略,剝削等原因造成的,所以調節貧富差還是要有個全球性的原則及謙讓精神;二是“謙讓”精神現已不單指在物質分配方面,而漫延到人的許多行動中,如大到名譽地位,小到上車讓座。無需置疑,謙讓作為道德内容的一部分也成了人的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人類既不需要物質貧窮的社會,但也不想要精神醜惡的社會。

反思

關于“孔融讓梨”是不是時時适用的讨論,我以為關鍵不在“讓梨”的道德價值本身,而是在人們為何會對“讓梨”的現代意義提出疑問?在深入一步,現在人的價值觀,道德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此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的。

孔融讓梨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在利益、地位、榮譽面前,我們都應該學會謙讓,這是中國古代留下來的一種傳統美德,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說孔融不該讓梨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