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9 09:52:22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我們的節日歡多情未及)1

清代丁觀鵬《太平春市圖卷》描繪了京城邊際鄉人互相打躬作揖,賣爆竹,打太平鼓,耍猴戲,跑旱船等迎春活動景象。畫中遊人市販,松樹桃竹,皆生動逼真,好一幅民間祥和太平的節慶景象。圖為《太平春市圖卷》局部

臘月初八喝臘八粥,正月初一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菜羹,正月十五看花燈猜燈謎……春節怎麼過?古代詩詞戲曲小說中藏着答案。

——編者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我們的節日歡多情未及)2

清代姚文瀚《歲朝歡慶圖》将新春節慶歡樂的氣氛描繪得淋漓盡緻。長輩們坐在前廳聊著天,觀看滿堂兒孫嬉戲,滿心歡喜,婦女們忙着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在前廳後院中忙得不可開交,小孩們則在庭前玩着各式的遊戲。圖為《歲朝歡慶圖》局部

中國人特有的年味,從每逢臘月初八家家戶戶飄來的臘八粥香開始。然後,是祭竈、灑掃和貼春聯的小年。範成大《祭竈詞》便生動記錄了當時民間祭竈的情形

一近臘月,中國人特有的年味就一日濃過一日了。

首先吸引人們的,是臘八粥的香味。臘八粥,又叫七寶五味粥,是每逢臘月初八用多種食材熬的粥。據《燕京歲時記》記載:“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可見其營養豐富口感好,外觀也漂亮。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用以紀念民族英雄嶽飛的食物。據說,當年嶽飛率領嶽家軍北伐,節節勝利,都到了汴京城外的朱仙鎮了,卻被朝廷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臘月初八歸途中,中原百姓紛紛把自家飯菜倒在大鍋裡,熬煮成粥分給将士們充饑禦寒。後來,為了緬懷這位民族英雄,河南黎庶每逢臘八就要吃“大家飯”。

在北方,尤其華北地區,臘八的另一要事是泡臘八蒜,把剝了皮的蒜瓣兒放到密封的容器裡,倒入醋,封上口,等蒜瓣通體碧綠,就可以就餃子吃了——三十兒晚上,怎麼能少了餃子。而這臘八蒜的來曆也很有意思——年關将至,做生意的都要清算賬目,可中國人講究面子和彩頭,于是收債的就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也心照不宣:“蒜”“算”同音,老北京有句話說:“臘八粥、臘八蒜,放賬的送信兒,欠債的還錢”,用臘八蒜作為催債的提示,和和氣氣,倒也算得東方文明和智慧的一個表征了。

記得若幹年前曾風行尋找高倉健式的男子漢,而将賈寶玉列為“非男子漢”的典型,竊以為那寶二爺委實有些冤枉。且看《紅樓夢》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意綿綿靜日玉生香》,寶玉為怕黛玉吃了飯就午睡消化不良,就故意編故事逗林妹妹開心,這般細心貼意,怕是“高倉健”所不能為也不屑為也——寶玉随口胡謅的,就是耗子精為煮臘八粥偷米豆果品的故事。當然,想來寶玉最多為妹妹試嘗粥的溫度和可口與否,不可能親自下廚為心上人熬一瓯暖心粥。不過,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臘八粥豐儉随意,貧富皆宜,而且隻要求耐心不拷問廚藝。

然後,便是必得祭竈、灑掃和貼春聯的小年。小年在各地的日期不同,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二十四,江浙滬地區也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則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而雲南部分地區的小年是正月十六,還有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的小年則是除夕。古人十分重視祭竈,宋代詩人範成大的《祭竈詞》生動地記錄了當時民間祭竈的情形:“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家家戶戶用好吃的“賄賂”竈王爺,希望他上天隻揀好聽的向玉皇大帝彙報。

在這個極易讓人心生感喟的日子,正如南朝詩人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歲》中所雲,最溫馨的莫過于夫婦對坐閑話

除夕,是最受重視也最不走樣的傳統節日,比如守歲,古今全無二緻。也許略上了點年紀,如今在筆者看來,華燈盛筵全家共舉杯之後的守歲,最溫馨的莫過于夫婦對坐閑話,正如南朝詩人徐君倩《共内人夜坐守歲》詩雲:“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鬓钗重,為待曉光催。”

除夕是一年的終了。令人意外的是,在古代,若非垂髫小兒,這個日子是極易讓人心生感喟的。唐代詩人高适《除夜作》雲:“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鬓明朝又一年”,白居易歎息“鬓毛不覺日毵毵,一事無成百不堪”(《除夜寄微之》),宋人朱敦儒則道“撚底梅花總是愁,酒盡人歸去”(《蔔算子·除夕》)。惟豁達的蘇東坡得失榮辱不萦于懷,五十九歲那年的除夕,他在廣東惠州抄錄自己二十年前在江蘇鎮江過年時的舊作送給兒子蘇過:“寺官官小未朝參,紅日半窗春睡酣。為報鄰雞莫驚覺,更容殘夢到江南。”(《仆年三十九在潤州道上過除夜作此詩又二十年在惠州錄之以付過》),再一次竊喜于自己除夕不必進宮朝參,可以安安穩穩睡回籠覺。或許,詩聖杜甫也曾享受過類似的小确幸吧。一生不得志的蒲松齡曾在一個除夕寫下《除日祭窮神文》:“窮神,窮神,我與你有何親,興騰騰的門兒你不去尋,偏把我的門兒進?……今日一年盡,明朝是新春,化紙錢,燒金銀,奠酒漿,把香焚。我央你離了我的門,不怪你棄舊迎新。”轉而他又替窮神捉刀代答:“東君,你聽我雲,我有個免窮歌為你訓:也不是五經四書,也不是大家古文,隻要學勤苦,隻要學鄙吝,隻要學一毛不拔,隻要學利己損人,隻要學行乖弄巧,隻要學奸詐虛文,隻要學傷天害理,隻要學瞞昧良心……”(《窮神答文》),诙諧中不乏酸辛,辛酸中更見風骨,令人感喟。

中國人素來敬老愛幼,古時元日飲屠蘇酒的習慣便與之十分相稱。白居易《歲假内命酒》曰:“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正是此習俗的真實寫照

除夕的翌日是大年初一,又叫元日、元旦、元辰、歲日。元者,始也,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天增歲月人增壽,古今的人們都願年年物候新。有一年初一,大詩人白居易府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弟妹妻孥小侄甥,嬌癡弄我助歡情。歲盞後堆藍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饧”(《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禦判官》)。白府席上的“膠牙饧”,就是如今司空見慣的麥芽糖;而藍尾酒又稱婪尾酒,據說唐人喝酒講究座次,末座者要連飲三杯,故号藍尾。也有人認為這其實就是屠蘇酒——據說屠蘇酒為漢末名醫華佗所創制,是用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瘟除疫之功效,後得唐代名醫孫思邈弘揚而流傳開來。唐人韓鄂所著《歲華紀麗》記載屠蘇是一間茅舍的名稱,據說裡面住着一位名醫,每到大年夜便分送給附近的每家每戶一包草藥,囑咐他們把藥放在布袋裡縫好,投入井中,到元旦那天汲取井水和酒飲下,來年一整年就不會生病。人們感念名醫的恩德,但卻不知其姓名,便以草庵之名命名這種藥酒。明代名醫李時珍《本草綱目》中有制屠蘇酒的方子和方法:“用赤木桂心七錢五分,防風一兩,菝葜五錢,蜀椒、桔梗、大黃五錢七分,烏頭二錢五分,赤小豆十四枚,以角绛囊盛之,除夜懸井底,元旦取出置酒中,煎數沸,舉家東向,從少至長,次第飲之。藥滓還投井中,歲飲此水,一世無病。”屠隆《遵生八箋》的記載也大同小異。

中國人素來敬老愛幼,古時元日飲屠蘇酒的習慣便與之十分相稱。如晉人董勳《時鏡新書》雲:“少者得歲,故先酒賀之;老者失時,故後飲酒”,白居易《歲假内命酒》曰:“歲酒先拈辭不得,被君推作少年人”,正是此習俗的真實寫照。唐人顧況《歲日口号》詩雲“不覺老将春共至,更悲攜手幾人全。還将寂寞羞明鏡,手把屠蘇讓少年”,宋人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餘”,都不免帶着些許年華老去的悲涼,而隻有真正通達的蘇轼曾表示“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除夜野宿常州城外》)。

有一年元日,北宋的梅堯臣收到一份親家送來的新奇禮物,是用瓊酥制作得惟妙惟肖的花果和麒麟、鳳凰等吉祥的動物,上面還題寫了詩句,應該類似于現在的裱花蛋糕吧。可梅堯臣喪偶不久,兒女還在戴孝,無心娛樂,這個稀罕物兒便被轉贈他人。

正月初七被稱為“人日”的這天,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要“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镂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初五,俗稱破五,要送窮,亦稱送五窮、趕五窮,或叫送窮媳婦兒,就是用紙剪一個小人和新年裡積攢下來的垃圾一起送走。和送窮相對應的,是迎财神。據說元末的何五路将軍英勇戰死,被祀為五路神,又稱五顯神、五通神。因五路即東西南北中,而财貨行于路,商業貿易促進了錢财的流通,故人們又以五路神為财神。清人顧祿在其《清嘉錄》裡說:“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争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位于杭州北高峰頂的靈順寺從宋代起就供奉五顯财神,稱“天下第一财神廟”,每逢初五往往水洩不通——現在,知道破五新媳婦要歸甯的人不多了,但喜歡拜财神的人卻随處可見。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我們的節日歡多情未及)3

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局部

初七,在古代是很重要的節日,叫人日——我們的祖先認為女娲創世,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到了初七才創造了人,故稱人日,亦稱人勝節。南朝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載這一天要“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镂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所謂七菜羹,就是用七種蔬菜煮成的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而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态而成新人的意思。而“華勝”亦稱“人勝”,是花狀的首飾,宗懔說戴“華勝”的習俗始于晉代,飾品的形狀則取自西王母所戴首飾的模樣。戴人勝就是镂金箔或剪彩成花或人形貼在屏風和帳子上,或戴在頭上。還有,傳說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在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小憩,梅花飄落在她額上,宮女效之,稱“梅花妝”。此俗傳至民間,時尚女性喜歡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或貼金箔花钿,尤以唐宋為盛。便是巾帼英雄花木蘭恢複女兒裝時,也要對鏡貼花黃,而如今某些淘寶賣家給買漢服的買家贈送的小禮品,亦類似花钿。

看花燈、猜燈謎,讓元宵節有好大的一場熱鬧,京劇《打龍袍》、越劇《追魚》裡,都有報燈名的經典橋段

正月十五是元宵,又稱上元節、燈節,要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火樹銀花不夜天,端的好大的一場熱鬧。元宵賞燈是很重要的娛樂活動,花燈上往往是象征吉利安泰祥和的圖案詞句和脍炙人口的民間故事。京劇《春燈謎》是荀慧生先生的一出應節戲,評劇喜派創始人喜彩蓮将此劇移植演出頗受歡迎,成為評劇的元宵必演劇目之一。越劇《追魚》裡宰相金寵嫌貧愛富将白衣女婿張珍趕出府邸,鯉魚精愛他才華絕世性真淳,趕上前去,夫妻雙雙同觀花燈:“這廂是獅子滾球遍地錦,那廂是二龍戲珠滿街星。雙雙蝴蝶迎風飛舞,對對鴛鴦比翼交騰。腳踏蓮花是慈悲佛,手抱琵琶是那王昭君……”,夫妻對唱報燈名,是著名的折子戲。而《金瓶梅》第十五回“佳人笑賞玩燈樓”中有吳月娘率西門家衆女人去赴隔壁花子虛家筵席的情節,那花府樓檐前懸着燈彩,一幹女眷“俱搭伏定樓窗觀看”,隻見“那燈市中人煙湊集,十分熱鬧。當街搭數十座燈架,四下圍列諸般買賣,玩燈男女,花紅柳綠,車馬轟雷……”

與春節有關的詩詞和名句(我們的節日歡多情未及)4

清代徐揚《萬事如意》立軸

不過,老百姓更熟稔的也許是載歌載舞歡快熱鬧的黃梅戲《夫妻觀燈》。王小六夫妻和衆鄰居上街看花燈,隻見人山人海,表現了豐收後的喜悅:“夫妻二個城門進,擡起頭來看花燈。東也是燈,西也是燈,南也是燈來北也是燈……”著名戲曲編劇姜朝臯先生新編的贛劇《元宵贊》則講述了一名女子元宵佳節逛洪城(南昌)所見到的一派熱鬧歡騰:“紅妝翠袖過彩橋,祥雲瑞霭寶月高。滿城燈市春意鬧,魚龍騰躍火炬燒。紅梅綠柳花載道,藍天碧水分外嬌。更有洪城美味俏,喜爆聲中賣元宵……”正如明代唐伯虎《元宵》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作者:杭州師範大學文創學院教授郭梅

編輯:黃啟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