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争。
戰争先在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等之間展開,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卷入戰争。
這場戰争爆發的根源,首先是老牌殖民帝國英、法、俄和德日、美等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在争奪資源和殖民地上的矛盾。
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内階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各國統治不穩,于是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對外發動侵略戰争來緩和國内階級矛盾。
1914年6月28日的薩拉熱窩事件引爆了歐洲的火藥桶,随着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歐洲列強紛紛全面動員,傾其全國之力,投入這場前所未見的殘酷血戰。
綿延千裡的鐵絲網和壕溝陣地,成為列強厮殺拼搏的角力場。
數以百萬計的軍人在彈片四濺、血流成河的泥濘戰場,試圖打出一個世界新秩序。
主要戰役包括東普魯士戰役、馬恩河戰役、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日德蘭海戰、俄軍1916年夏季進攻戰役等。
戰禍蔓延至亞歐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
炮火硝煙中,舊帝國紛紛解體,歐洲的權力格局亦随之改變。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曆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首次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軍事沖突,人類在這次浩劫中蒙受的損失之大,令人瞠目結舌:軍人、平民傷亡人數達到數千萬,參戰國物資總損失達4萬億美元。
這次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
德國戰敗,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争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争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
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
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間的根本矛盾。
這場号稱“将結束一切戰争的戰争”,造成的結果,竟是下一場更大規模的世界大戰。
這是一部戰争史書,是對人類曆史上最緻命沖突的權威記錄。
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小戰役均有翔實的叙述,詳細解讀其前因後果,客觀點評當時的政治經濟格局,還原曆史真相,撥開重重迷霧,為讀者呈現不一樣的戰争全史。
其中既有對不同軍事策略之成敗的分析,也會論及戰争的關鍵轉折點以及新技術所帶來的影響力等。
視角客觀公正,故能與衆不同;論述精警,足以讓人擊節。
既适合普通讀者對“一戰”進行大緻了解,也可供軍事迷和專業人士學習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