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陽明心學
王陽明說,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隻是一門心思地追求外物。
如果我們的内心永遠盯着那些外物,必然會累得死去活來。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于: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隻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
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人應該通過經曆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才能達到“無論動還是靜,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王陽明告訴我們,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
因為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
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盡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砺。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衆惡相引而來。
克制自己務必要将私心徹底掃除幹淨,一點私欲沒有才算可以。有一點私欲存在,衆多的惡念就會接踵而至。
如果留存一點私欲,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3、工作生活慌亂不看,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于毀譽得喪,不能實緻其良知耳。
處理事情出現有時好有時不好的情況,并伴有困頓失序的弊端,這都是由于被毀譽得失的心所連累,不能實際地獲得他的良知。
得失之心太重,隻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會蒙蔽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
起伏得失本是常态,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隻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隻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5、物欲橫流,蒙蔽心性若無有物欲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将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欲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如果沒有物欲牽累蒙蔽,隻靠良知去發揮作用,那麼就無時無處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牽累蒙蔽,不能遵從良知。
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6、人人皆為聖人,衣食住行就是神通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隻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讨厭惡臭,他就是聖人了。
王陽明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道善惡,并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
7、心正氣順,真正的涵養,不遷怒,不貳過。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
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這個世界沒有對不起你
汝若以厭外物之心去求之靜,是反養成一個驕惰之氣了。如若不厭外物,複于靜處涵養,卻好。
你如果是以厭棄外物的心去靜中尋求,相反隻會養成驕橫怠惰的惡習。你若不厭棄外物,再到靜處去涵養,這樣就是可以了。
一切都是你心的問題,你以為你是被辜負,其實不過是你的私心私欲沒被滿足、順從和将就罷了。所以,擺正心态是第一步。
9、好好吃飯,就是修行今人于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甯,隻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現在有些人在吃飯時,即使無事,他的心也經常忙亂而不安定,隻因他這顆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我們将各商學院EMBA課程内容進行了提煉,整理成100節精品音頻課。課程包含企業管理、創業指導、人才管理、财務管理、股權分配、項目投融資、資本運營、戰略及運營管理、企業并購重組、上市指導、互聯網運營創新等豐富内容。
您隻需要每天15-20分鐘的時間來收聽就可以搞定了。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了解更多" 鍊接即可,開啟您企業發展進階之旅。,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