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敏感期,很多家長并不陌生——
六歲以下的孩子,在某個階段會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複實踐某一種行為,比如頻繁地吃手,特别關注非常細小的東西,不斷扔掉手裡的東西,壘積木不許别人插手,否則就要求重來......
但是你知道嗎?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其實都是應感覺統合的發展而産生的。為了發展完成某個片段的感覺神經系統,形成身體的某個能力,完成生命的自我完善,孩子的身體會不斷自發地去尋找需要的相關的某一類感覺刺激,于是你就會看到他在某個階段内不斷重複某一種行為,也就是進入一個敏感期。當然,隻要孩子對這類感覺刺激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孩子對這一行為的重複就會停止,也就是結束這個敏感期,進入下一個敏感期(孩子又會去開啟另一個感覺神經片段的發展完成,出現另一行為的重複),直至六歲,他的身心基礎都經過這樣的過程達到了完善,敏感期現象才會徹底停止。
不過,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順利度過每一個敏感期。往往因為孩子自身機體能量的不足,或家長無意的打擾,亦或是環境條件的限制,孩子會錯過一些敏感期。而一旦孩子錯過敏感期,他們的身體發展便很容易出現一些不足,導緻他們在未來的成長之路上走得格外辛苦。
比如,正常來說,孩子在七八個月大的時候應該進入爬行敏感期,但是,如果因為父母有潔癖不允許下地等原因而導緻孩子錯過這個敏感期,直接開始學走路,那麼,孩子在身體發展上通常會出現以下一些不足:
(孩子一周歲後父母很容易發現)
1.不喜歡自己走路,總要求家人抱着或用小推車推着;
2.短距離的走路還可以接受,一旦看到較高,較長,或路況不好的道路斜坡,以及樓梯等的時候,還是要求抱着;
3.腿骨容易變形彎曲,變成O型腿;
4.視覺空間感差,進入大空間會來回亂轉,找不到進出口,同時容易認錯人,找不到腳邊的玩具,喜歡看電視,沒有耐心;
5.喜歡快跑、亂跑,但不喜歡爬高上低,不喜歡玩滑梯蕩秋千;
6.容易有潔癖;
7.粗心大意,粗枝大葉,草率,急躁。
需要指出的是,每一個生命體在成長過程中都有不斷努力嘗試突破現狀的本能,如果孩子在幼兒期錯過了某個敏感期,那麼他就會不由自主地開始自我彌補相關的感覺刺激(上面第5條提到的“快跑、亂跑”等,其實就是孩子典型的自我彌補),所以,隻要家長能夠有意識有針對性地支持孩子,即使錯過,也依然有補救的機會。怕就怕,家長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甚至看到孩子的自我彌補行為還立馬制止的話,孩子的發展不足可能會更嚴重。
依然以爬行不足的孩子為例,起初可能隻是喜歡家人抱,但到後來可能就會變得不喜歡出門;起初可能隻是視覺空間感不好,但到後來可能就會變成跳行漏字,學習成績差;起初可能隻是喜歡亂跑,但到後來可能就會變得注意力不集中,好動不安......而家長本來就不了解這些行為背後是生理因素,而不是孩子性格孤僻,做事不認真,所以更加誤解孩子,難以包容孩子,最終親子關系自然也越來越緊張了!
總而言之,孩子有沒有順利度過敏感期,其實就意味着他們感覺統合能力的發展是否良好。如果家長真的期望孩子赢在人生的終點,就應該認真捕捉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并竭盡所能在敏感期内給予孩子需要的感覺刺激。永遠記住,隻要孩子獲得滿足,就會獲得成長!
來源:老嶽講感統
老嶽講感統 ysyhy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