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在封建制度之下,一個人除了造反當皇帝,最高也隻能做到“相”的位置,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這裡的“相”到底是“丞相”還是“宰相”?很多人将二者混為一談。從根本的角度出發,它們并不是一回事,不僅是文字方面,其功能和權威性也大不相同。
相
“百官之長”,這個字在先秦時代就存在的稱謂,隻要是在朝廷上的執政大臣,都可以被稱之為“相”。當然這也隻是一種泛稱,并非某個特定的稱謂,還有什麼左相、右相、國相等等。在搞清楚這個字的含義之後,“丞相“和“宰相”也就不難理解了,我們來看一下二者的異同。
丞相
從根本上來講,丞相是一種官名。三國以後是中國古代皇帝的股肱,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通俗的來講,丞相就是國家的“二把手”,擁有很大的權力。雖然隻是普普通通的官職,但職責卻是最接近皇帝的一位。
“丞相”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秦悼武王二年,《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從這來看,樗裡疾和甘茂兩位應該是最早的丞相了。後來十二歲的甘羅拜甘茂,最終成為秦國的上卿,從這裡看,丞相絕對不是一個小的官職。
到了漢朝時期,丞相一職正式被确定下來,權力也達到了一種頂峰。《漢書》中記載:“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當時蕭何就是這種官職。後來因為韓信造反,和呂雉設計殺掉了韓信,這塊我們也能看出丞相的權力絕對不簡單。
對于當時的讀書人來講,丞相算得上所有人的終極目标了。可到了洪武年間,丞相一職遭到了罷免,權歸六部,決定權歸皇帝,三位丞相以及與之有關聯的幾萬人成為這一制度的“殉葬品”。所以民間也有了這樣的說法:丞相開局是喜劇,結局卻是悲劇,還是有着一定的道理。
宰相“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我們在前面也有所解釋,“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并非具體的官名。說到底,“宰相”包括“丞相”,但“丞相”不一定是“宰相”,“丞相”隻有在掌握決策權時,才能被稱為“宰相”。
當時在人們還沒有這個概念的時候,宰相的實際意義也已經體現出來。比如諸位所熟知的管仲,擔任國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這是“丞相”一詞的代表人物,後人也将管仲稱為“華夏宰相第一人”。
這個詞最早的起源于《韓非子》,書中記載:“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即掌握政權的大官。随着人們觀念的流傳,宰相也成為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權力大臣的代稱。比如“相國”、“三公”等等,都可以被稱之為“宰相”。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宰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也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是針對處理軍事方面的官員;明朝時期,宰相制度也被徹底的廢除,但不能沒有人輔佐皇帝事務,為此也設置了内閣大學士。不過這說到底,和丞相宰相又有什麼區别?隻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
品史君說在文章結尾處,品史君再為大家做一個總結:
宰相是統稱,丞相是官名,後者才是實際行使權力的人;宰相是一個人或者一群人,宰相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所以說到底,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的區别講究,但兩者根本不是一回事。我們最好還是做一個詳細的了解,免得在必要時候鬧出笑話。
我是品史君,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也對文化感興趣,不妨為我留個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