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野豬下山了!“猴紙”到我家陽台了!野生動物進城的消息頻現社交媒體。事實上,我們身邊居住着衆多本土野生動物,它們與我們為鄰,我們卻鮮少了解它們。了解、友好、相伴,萬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新華日報·交彙點聯合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江蘇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市水産科學研究所、南京紅山森林動物園等推出“秘境之眼·人類之友”日曆專欄,帶您一起通過紅外相機、動物觀察者等的視角,去關注既熟悉又神秘的“動物鄰居”。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家園的生存基礎、生機所在,每到節氣日,我們還将邀請節氣官來進行當日的特選推介播報。今天,一起來認識鲇魚。
鲇魚還是鲶魚?
鲇魚,又叫土鲇、小口鲇,是鲇科中分布最廣的魚類。它們頭平扁,身體較長,後部側扁。背鳍很小,無脂鳍。背部呈灰褐色、黃褐色等,并具斑紋,腹部色淺。鲇魚幼年期口周有3對須,随年齡增長,褪剩下2對須,它們口較大,口裂不過眼。常見個體為1-3kg,肉質較好。
“鲶”是“鲇”的異體字,通常情況下,“鲇魚”也可以寫成“鲶魚”。
鲇魚生活在河湖池沼等處,白晝潛伏水底泥中,夜晚出來活動。它們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野生種群數量較大。
晝伏夜出
鲇魚春天開始活動,覓食。秋後居于深水或污泥中越冬,攝食程度亦減弱。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侵擾,它們一般不遊動。
它們主要捕食小魚、貝類、蛙等。鲇魚眼小,晝伏夜出,全憑嗅覺和觸覺獵食。它們很貪食,天氣越熱,食量越大,陰天和夜間活動頻繁。
鲇魚1齡即成熟。4月-7月,每當雨後,親魚會在有一定水流的平坦砂質水域産卵,卵粘附在細砂底質或石縫中發育孵化,仔魚分散生活。
被誤解的鲇魚
在吃魚這件事上,很多人談“鲇”色變,其主要理由是鲇魚在污水、下水道生活,吃垃圾、糞便等。有人甚至稱其為“最髒的魚”。實際上,鲇魚受了很大誤解,“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南京本土最主要的兩種鲇魚——大口鲇和鲇,都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非常兇猛,它們不能忍受差的水質。而一種從尼羅河引進的适應力更強的革胡子鲇,雖然能夠在很差的水質中生存,但不代表它不喜歡幹淨的水域。
采寫:白雪
制圖:曹家瑞
圖片: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護協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