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頌3》,劇情始終在紙上歡騰,卻融不進滾燙的生活。就像沒有煮沸的火鍋,食材再好,怎麼涮都差着味道。
《歡樂頌3》正在熱播,從1到2再到3,這個IP,投資方是想放長線釣大魚的,但架不住觀衆不買賬,第三季豆瓣評分4.7,口碑在近期電視劇中墊底。魚沒上鈎,魚竿卻快要斷了。
為什麼同樣是“五美”,卻讓人沒法喜歡起來?《歡樂頌》有點不歡而散的味道了。
按照前兩季的角色模闆,第三季基本對号入座。比如從小城出來打拼的朱喆身上,有要強的樊勝美的影子;古靈精怪的餘初晖,集合了邱瑩瑩和關雎爾的性格;成熟聰穎的葉蓁蓁,讓人很快想到“五美”裡的焦點人物安迪。但這些姑娘湊在一起過的日子,要麼一地雞毛,要麼離地三尺,讓觀衆難以共情。
6年前問世的《歡樂頌》之所以受到追捧,源自女性視角的獨特講述,看到不同階層的女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努力平衡而産生的情誼與矛盾,觀衆從劇中角色找到代入感,形成共鳴,繼而有所感悟。但到了《歡樂頌3》,劇情始終在紙上歡騰,卻融不進滾燙的生活。就像沒有煮沸的火鍋,食材再好,怎麼涮都差着味道。人物缺乏真實的行為邏輯,遠離紮實的生活體驗,熒屏上的“新五美”,隻是幾個在生活中忙着演戲,卻不懂生活的“傻白甜”。她們拼湊起來的都市女性形象,非但缺乏質感,而且特别模糊,令觀衆不知其所以然,無奈用遙控器投票。這場事先張揚的“歡樂頌”重聚,最終不歡而散。
續集是電視劇市場化發展的産物。一個成功的角色,一段引人的故事,觀衆總希望看到更多好的結果,因為有這個需求,催生了續集的生産。但IP的創立,存在兩種狀态。美劇、英劇等,多是立項在先的季播模式,先有創意,然後拍攝、投播,劇情并不會在一季裡終結,而是伴随人物的成長、沉浮,慢慢完善,觀衆沉浸其中,感受一段豐富的人生,愛上幾個有趣的靈魂。這種觀劇節奏被市場認可後,挖掘出巨大的商業潛力,不隻眼前還有未來的預期,反過來促進季播劇初創的投入,産出更多的好劇本,吸引更多的好演員。
而國内電視劇基本走先審後播的單本劇模式。像《歡樂頌》市場反響熱烈,投資方才考慮繼續挖掘這個IP的潛力。但這種挖潛,其實是掘開另一口井,與原來的無關。因為原先的故事講完了,人物的發展也到頭了,要再拍下去,必須另起爐竈。如此一來,故事、角色與觀衆建立起來的強聯系無奈變弱,甚至消失,積累起來的好感度發揮不出作用,續集能否赢得口碑,完全看新的劇情,而一旦未能征服觀衆,這個IP很快會失去光環,最後遭棄,生命就此終結。
不少熱播的電視劇拍過續集,早有《還珠格格3》《亮劍2》,近有《法醫秦明2清道夫》等,題材涉及言情、戰争、懸疑等市場主流,大都未獲得成功,甚至口碑撲街。這類失敗的續集擁有共同的特征:演員換了,故事變了,進而整部劇的風格把握不住。這讓觀衆還怎麼愛下去?
電視劇是商業行為,立了成功的IP,總會有續集投拍,如何避免續集不續命的尴尬?創作團隊不妨換一種思路,從受衆角度尋找捷徑。以育兒題材的《小歡喜》《小别離》和《小團圓》為例,在單本劇适合國内市場的背景下,既然故事講完了,能否在新故事裡保留觀衆認可的劇情結構和人物關系,用熟悉的戲劇張力吸引他們繼續留守熒屏,才是對劇本、導演和演員專業能力的考驗。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續集成功續命,這對電視劇創作的優質化、産鍊化,會是重要的推手。(江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