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就是彼此成就在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如今成為一校五部的教育集團),彼此成就這顆種子早已在師生心中深深埋下2000年新課改,面對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材變革,學校因勢而變,打出合作教研牌長期以來,合作的藝術、團隊的力量已然成為一種習慣,從有意識的“自律”到無意識的“自動”,從外顯到内隐的深層轉化,凝練成“荷”文化,以“荷”立校,以“荷”潤校,“荷雅緻美,美美與共”,構建“彼此成就共同體”,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構建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的關系就是彼此成就。在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如今成為一校五部的教育集團),彼此成就這顆種子早已在師生心中深深埋下。2000年新課改,面對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材變革,學校因勢而變,打出合作教研牌。長期以來,合作的藝術、團隊的力量已然成為一種習慣,從有意識的“自律”到無意識的“自動”,從外顯到内隐的深層轉化,凝練成“荷”文化,以“荷”立校,以“荷”潤校,“荷雅緻美,美美與共”,構建“彼此成就共同體”。
機制成全,“高峰堵點”凝心
自2010年開始,學校規模呈裂變式擴張,體系龐大,結構複雜,其中教師人數的激增和職稱評定的限額之間産生了巨大矛盾,猶如高峰路上的“堵點”。如在職稱評定方面,如果完全論資排輩,年輕教師沒有動力;如果完全按業績評分排序,經驗豐富、默默無聞、深受學生家長好評的老教師幾十年的付出可能就得不到認可。一時間,陷入兩難境地!職稱評定工作處理得好,就是構建“成就共同體”的基石;如果處理不好,“成人為己,成己達人”就會淪為一句空話。怎麼辦?
教師迎進來。首先,集團組建職稱評審方案研究委員會,在全集團招募教工評審團。成員根據校區人員配比,橫向跨越語、數、英、綜合等各學科,縱向貫穿老中青各個年齡段,确保各個層級、各個方面都有老師代表,都有平等話語權。其次,評審草案的制定分了三個階段,先定大闆塊,再定小項目,最後議分值,每個階段都由研究委員會成員把初案帶到各個組級中,公開征求全校教師的建議和意見,進行優化調整,盡可能防止偏差遺漏。經過多次反複後定稿,再進入下一個階段。形成的職稱評審方案初稿經全體教工代表大會通過後再正式實施。
目前,學校的高級教師職稱排序方式是把5年内退休教師列為第一序列,6—10年為第二序列,以此類推,同一序列的教師按評分排序。這樣既适當關照了老年教師,又讓所有教師都始終保持着工作的熱度。這個評審方案,得到了教師的高度認可,幾乎是全票通過。
行政退出來。評審方案的制定隻是第一步,方案的公平實施同樣至關重要。學校在方案研究委員會成員中推選出16名一線教師擔任評審執行委員會成員,全面負責評審工作。行政人員隻負責後勤和相關咨詢。
過程亮起來。整個評審過程公開透明。申報教師先自評,并一次性提交所有材料,由評審執行委員會審定評分後本人簽字确認,再排名公示。教師本人或在公示期間有異議的可提出複議,由評審執行委員會主任組織組員進行再次複議審核,給出最後裁定,并負責作出解釋。
令人頭疼的高峰堵點,就這樣在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下順利打通,每次評上的教師是衆望所歸,暫時沒評上的也清楚自身的差距,找到了下一個努力的方向。現在,每年無論是高級、中級還是初級職稱的評審,都規範有序,實現了全自動運轉。辦學路上,像這樣的堵點還有很多,比如教師交流輪崗、評優評先等,公平公正、民主參與的治校方式,促進學校形成了“不靠人情靠實力,不靠投機靠努力”的積極氛圍,創設出擁有共同價值取向的激勵機制,讓教師收獲純淨的安全感。
幸福成行,“分岔路口”聚情
這些年,由于學校快速發展,不同年齡層次的教師共同構成了我們的教師隊伍群體。如何讓每位教師在這裡幸福快樂地成長是學校改革的要點。
讓每位教師在這裡被看見。每年開學季,學校都要籌辦新入職教師培訓會。近兩年,學校在原有新教師崗前培訓這一固定動作的基礎上,加入破冰團建活動,給原有的專業素養培訓注入“被看見”的溫度。
破冰之旅。通過學校心理團隊教師精心設計的三個集體遊戲——“心手相連、搭高塔、大團圓”,引導老師們互相認識,建立團隊意識。晚餐時,把簡易的快餐變為“美食創意大賽”,用包餃子、吃餃子這樣一種中國人合家團聚的方式,帶給新教師來學校的第一頓難忘晚餐。熱氣騰騰的鍋裡,白白胖胖的餃子快樂地翻騰着,“家”的溫暖溢滿整個大廳。團建融情。在拔河比賽、文娛演出中,讓教師感受到自己是全校的1/688。每個生命的個體在這裡都能被看見,尤其是在90後甚至00後進入職業生涯的萌芽期,學校用家的懷抱去迎接,用家長的姿态去引領,賦予他們溫暖和力量。
“青藍工程”2.0進階版——被認可。受《中國好聲音》節目的啟發,本學期的師徒結對大會,學校有意推遲了一個月進行,由原有的1.0版分配制進階為2.0版雙選制,讓大家有一個月的時間互相了解後,再雙向選擇。這一個月中,新教師好好表現,争取被經驗豐富的師傅看中;師傅們的工作也會更加帶勁,争取選中自己滿意的徒兒。一個月後,是老師們互相“被認可”的一次好機會。師傅成為心靈導師、職業幫手,徒弟成為活力因子、激發思維,青藍互動式培養,讓正能量靠得更近。
“被認可”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學校建立優秀激勵法,使教師們擁有持久的動力和無限的可能。具體來說,包括一個驚喜:每周一贊——在“教育人”的視野中被認可。用“每周一贊”記錄下青年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點滴優秀。教師們用随手拍的瞬間或用文字叙述的方式,在教師群中為身邊教師們點贊,每周末校區執行校長選取典型事例在教師會上點贊。一位榜樣:每月推優——在“團隊人”的認知中被認可。通過校園微信公衆号,每月推出一批優秀教師的典型事迹,讓“優秀”更加生動可感,讓“優秀”成為親切的生活樣态。一堂巡講:每季度宣講——在“自然人”的生活中被認可。每季度開展一場“三風”榜樣人物宣講,最美軍嫂、模範兒媳、麻省理工高才生的母親,這些是我們教師的另一個角色,他們的事迹在校園中傳播,讓每個人的閃光點都被認可,學優秀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一場盛宴:每學期素養大賽——在“發展人”的體悟中被認可。每學期一次的教師“素養大賽”,是教師們綜合素養展示的大舞台,一次大賽就是一次才藝的比拼、一次師德的升華,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19屆素養賽,演繹出一幕幕的經典。一次感動:每年感動站前評選——在“學校人”的情懷中被認可。每年歲末的“感動站前人物”評選活動,讓“優秀”充滿儀式感,我們既聚焦某一人某一事,創設“春泥獎”“紅荷獎”“蓮實獎”“綠葉獎”等個人獎項,又關注團隊成長評選感動站前最美團隊。深情詩意的頒獎詞、個性定制的獎狀、熱烈隆重的典禮,“大儀式”下彰顯“優秀”品質,提升“優秀”影響。
教師培訓“五聯動”——被需要。“五聯動”是站前的常規師訓模式,即讓老師們在“坐立行走跑”中體會“被需要”。
周一:坐診吧,名師。名師坐診日,新教師可領取“診單”,由名師“看診”,解決成長路上的各種疑難雜症。工作室名師也會進行上門“聽診”;或到各學科組了解老師們的困惑,對症開出“處方單”;或随機聽取教師們的常态課,針對存在明顯不足的教師,還将進行跟蹤聽課。
周二:林立吧,社團。每周二的社團活動是教師業餘生活的“調味劑”與“潤滑劑”,站前青年教師練就着“新六藝”。禮:“禮儀團”“插花團”。悅:“美妝團”“美食團”“烘焙團”。攝:“美拍團”“采風團”“航拍團”。禦:“騎行團”“籃球團”“纖姿團”“健步團”。書:“悅讀團”“翰墨團”“詩社團”。術:“丹青團”“版畫團”“話劇團”。因為同好而相聚,因為不同而多彩。老師們笑靥如花,洋溢着自信之美。
周三:同行吧,青年。為每位青年教師度身制定“1 X”培訓成長單,并采取積分評優激勵制度。“1”指的是教師的學科專業成長,就三筆兩畫(話)基本功訓練、上課、說課、評課等各項内容開展“地毯式”培訓。“X”指的是個性化發展。開展“教師專業發展診斷”行動,教師發展中心動态跟蹤調整成長單内容。通過“問題呈現—原因分析—處方建議”的診斷改進過程,實現查漏補缺,使其薄弱點有改進,優勢點變資源,特色點成品牌。
周四:疾走吧,教研。采取“跨校區年級合作體”集體備課教研模式。打破校區間的壁壘,讓教研走動起來。以老帶新,整合教研力量。
周五:奔跑吧,課堂。“奔跑吧,課堂”是學校的特色校本教研形式,跑課明星教師就同一課題,連續三周選擇三校區分别備課、上課、評課、改課、再上課……不斷打磨雕琢。每位明星教師身後都會配備金牌名師經紀人、骨幹做課團隊,他們一對一全程追蹤明星上課軌迹,實行無縫接軌。“今天,你跑了嗎?”成了我們與年輕老師最親切的問候語。在一路向前的路上,教師們從初登講台的師者雛形,走向彼此成就的幸福成行,給予他們奮力成長的力量。
項目成團,“彎道行駛”助力
楊曉老師從美術專業畢業分配到校後,“有個性、偏随意”是當時同事對他的評價,在學校,他成為一個常常“被關注”的對象。後來,學校了解到,他經常在辦公室研究編程,自掏腰包高價購買機器人設備,不知不覺中吸引了一批學生圍在他的身邊。看到他如此受學生的追捧,學校幹脆給了他一間閑置的教室,後來,他越做越好,學校又為他量身定制了“羅伯特創客空間”,讓他帶着學生們玩到了世界機器人大賽的舞台,并實現了江西省零的突破。
這是一個典型的彎道超車的故事,多一條路徑的選擇,對于成就個人成就彼此就多了一種可能性。像這樣的團隊還有很多,周巍老師癡迷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版畫研究,學校“心印”版畫工坊就是他和研究團隊的老師們一起設計,并參與施工的,版畫課也成為年級熱門選學課程。周文斌老師帶領的“夢之隊”籃球社團從一個校區,擴展到集團所有校區,并創下了一年十冠的紀錄。還有學校保安樊師傅以主人翁姿态關注學校的發展,認同學校的文化,經常自己創作并手寫作品。受他的影響,學校的保安師傅們也空閑之時常會練字,讨論詩歌創作,校園裡也常常可以看見他們手寫的安全提示,他們的作品也時常被校刊登載。
無論是教師還是教輔人員,他們的寶藏資源我們想盡各種辦法進行呵護,不斷地增加他們的專業自信。
如今,項目式研究團隊已成為構建“成就共同體”的孵化器,教師們在成團中找到一個個支點,成為撬動自我生命價值的杠杆,讓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講台”,幹點不一樣的事情,實現“一模不一樣”的教師樣态。項目式研究,讓教師們成團出道,攜手向前,給予師生破繭成蝶的力量。
(作者:周琴、鄧穎潔,單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學校)(《中國民族教育》2022年第9期)
作者:周琴 鄧穎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