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國學圈有一種荒誕不經的論說,就是宣稱道家“以古禦今”推崇複古,主張社會倒退,回歸原始社會。
理由是因為《道德經》第十四章中有:“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說要以古時的聖賢之道來駕馭當今的社會,也就是以道治國。
然而當《道德經》帛書版出土,人們赫然發現其原文應該是:“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
把“執今之道”變成了“執古之道”,“今”和“古”,一字之改,就颠覆了整個的道家思想體系,誤導了大衆。
其實,《道德經》講:“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講道不是恒古不變的,而是與時俱進,随機應變的,變了的“道”更加适應變化了的當今社會的形式和特征,因此,我們應該推崇道家的“以今禦今”,以改變了的“道”來治理當今的社會。
01以今禦今,與時俱進,靈活應變
老子《道德經》帛書版第十四章:“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
運用現在運行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作認識“道”的規律。
“道”是随機應變、生生不息、層出不窮的,不是一潭死水,一成不變的,正如李小龍學詠春拳,初始他掌握了詠春拳的“道”,卻沒有順其自然,順應道的變化,執古禦今,結果他被擊敗了。
後來,他認識到了,水接近于道,領悟到了“道”應順應天時、地利、人和等環境、各種各樣的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就順其自然,順其變化地創造出了截拳道,臻于化境,以今禦今,就進一步成為了強者。
可見,執古禦今,不能靈活應變,适應不了新的形式,必然失敗。而以今禦今,開啟“道”之善于變化,正如水接近于“道”而随物賦形,善于随機應變,靈活變化,便走向了強大。
有句話說得好:“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地發展。以今禦今,就是窮則思變,變化了,就強大了,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以今禦今,與時俱進,靈活應變,說明了我們必須根據現今的各種各樣的要素、信息、條件、環境,作好決策,并對預期的成果進行評價評估,預先做好安排,有準備,有規劃,有計劃,有備案,有奮鬥的目标,有具體的工作程序等,方能把事情辦好,做好工作。
02以今禦今,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古代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産,有許多精華,值得傳承,關鍵是要推陳出新,加以改變,更加适應現代社會。有些不宜改變的,就保持其原貌原樣、原汁原味。
之所以有些人提倡“複古主義”,就是因為對古代文化傳承過于偏愛,以至于喪失了理智,不管古代文化的好壞,全都擁抱在懷,糊裡糊塗地全盤接受。
其實古代的文化有好的,也有壞的,我們要有辨别地傳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代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都值得保護,值得傳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當然,古代文化也是泥沙俱下,好壞夾雜,因此,對于古代文化,要加以辨析,分清楚其利弊得失,真假好壞。
用現代先進的科學理念、邏輯、知識體系去加以考證,辨析,如若确實是符合科學的,就值得保護、傳承。如若離經叛道,過于荒誕,完全不合符邏輯性,不符合時代發展的,就應該放棄。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隻有活學活用老子的《道德經》,以史為鏡,把古人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和“道”加以辯證分析,推陳出新,方能為我所用,為我服務。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