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寫作背景故事

論語寫作背景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9 16:49:10

論語寫作背景故事(喝粥的故事文商子雍)1

粥是一個名詞,《現代漢語詞典》的釋義是“用糧食或糧食加其他東西煮成的半流質食物”;而喝粥,則是在描述一種行為了。不過,對粥的诠釋,還有更生動的文字。清代大文人袁枚在《随園食單》裡說:“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兩相比較,我禁不住慨歎:如果讓袁枚先生來主持編寫辭書,那讀起來一定會有趣得多!

至于說到粥抑或煮粥、喝粥的曆史,那肯定是非常久遠了。可惜的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掘中,有面條、餃子出現,卻沒有粥的遺存讓我們眼前一亮。然而,記不清是在哪一本古籍裡有着這樣的記載:“黃帝始烹谷為粥。”粥的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事實上,中國人喝粥的曆史要更久遠,在懂得用火、并掌握了制陶技術以後,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就能夠把食材加水,放入鬲這樣的陶器裡煮成粥來享用了。

作為名詞的粥,有時也被中國人當成形容詞使用,來描述某種生活狀态。雅的說法是“别人把日子過成了詩,你卻把日子煮成了粥”,俗的表述為“亂成一鍋粥”。對糧食儲備不足的窮人而言,喝粥固然是不得已之舉,即所謂“日典春衣非為酒,家貧食粥已多時”,但比起連粥也喝不上、最終成為餓殍的慘況,無疑要強很多。故而對粥,豈敢有半點兒小觑!至于富人喝粥,就更是不同凡響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寫薛寶钗勸林黛玉少吃補藥多喝粥:“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铫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藥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主意倒是好主意,隻是一天一兩上等燕窩,太費錢啊!魯迅論《紅樓夢》認為,“賈府裡的焦大絕不會愛上林妹妹 ”,原因嘛,固然有審美層面的原因,即哲學家休谟所言“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種性質,它隻存在于觀賞者的心裡,每個人的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病恹恹的林妹妹,顯然不符合焦大的審美需求。但愚以為經濟層面的原因也很重要:養不起!

窮人喝粥,富人也喝粥,幾千年裡,喝粥演繹出許多有趣的故事。

冷粥能勵志。祖籍陝西、也曾在陝西為官的宋人範仲淹,不到三歲,父親病故,他随着改嫁的母親到朱家生活。十幾歲時,範仲淹隻身來到應天府書院,拜當時一位著名學者為師,學習安邦治國的知識,立志報效國家。在應天府書院期間,他“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生活條件也非常艱苦,幾乎天天把冷粥劃成若幹塊,鹹菜切成碎末,分幾頓食用。有同學出自關心,奉上美食,但範仲淹堅辭不受。他說:“我已經習慣了喝冷粥,擔心一享受美餐,日後就咽不下粥和鹹菜了。”“劃粥割齑(齑:鹹菜)”這段佳話廣為傳播,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

粥裡有親情。唐代,李勣位高權重,封英國公。他對生病的姐姐精心照顧,甚至親自為姐姐煮粥。一次,李勣煮粥時不小心讓爐火燒了胡須,姐姐便不讓他再親自煮粥了,可李勣卻說: 姐姐多病,我也年老了,雖想經常給姐姐煮粥,看來也無法天長地久——說得何等情深義重!後人遂用典故“粥爐燎須”來表現兄弟姊妹之間的情意深切、照料體貼。

喝粥記大恩。宋代大文人蘇東坡曾寫過一首名曰《豆粥》的詩,其中的四句“君不見滹沱流澌車折軸,公孫倉皇奉豆粥,濕薪破竈自燎衣,饑寒頓解劉文叔”,講述了這樣一個曆史故事: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字文叔)起兵之初,曾被強敵打得東逃西竄、狼狽不堪。一次,劉秀跑到河北滹沱河下遊的一處荒野時,不但無飯可吃,而且遇上了大風雨,幸虧手下大将馮異(字公孫)及時趕到,呈上豆粥,才使劉秀得以果腹、暖身,逃過一劫。後來,劉秀平定天下,登上皇位,特意重賞馮異,以報“豆粥”之恩。

養生須喝粥。人類之所以要不斷地攝取食物,首要目的是為了延續生命,即進食是為了活着。然而,富人喝粥,除了活命這個低層次的需求以外,更追求活得健康、活得長久。前面提到的薛寶钗向林黛玉推薦燕窩粥,即為一例。另外,我年輕時有段時間,喜歡讀古籍中五花八門的雜書,其中有關喝粥養生的轶聞趣事不少,現在尚能記起的有:《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載有西漢名醫淳于意(倉公)用“火齊粥”治齊王病,謂粥可實五髒六腑之氣,且能逐熱,一飲汗盡,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傷寒論》述:“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唐代唐穆宗時,白居易因才華出衆,得到皇帝禦賜的防風粥(即用米和防風草為食材煮成的粥),食七日後仍覺口齒餘香;宋人蘇東坡在書帖中曾寫道,白粥“能推陳緻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後一覺,妙不可言”。并且,他在任徐州知州時,一次醉酒,友人艾賢特意煮粥,喝粥後他感到很自在,賦《熱粥詩》雲:“身心颠倒不自知,更識人間有真味”。而同樣是宋代文人的陸遊,則有《食粥》詩傳世:“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隻将食粥緻神仙。”詩中的“宛丘”,指的是著有《宛丘集》的宋代詩人張文潛,張也是一位曾撰文宣傳喝粥養生的文化人。喝粥對養生乃至長壽的作用如此顯著,難怪《後漢書·禮儀志》規定在農曆八月,要查證民間戶籍,年紀已到70的老人,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有道是“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鄉,七十杖于國,八十杖于朝”,在中國,使用拐杖曆來就是長者受到尊重的标志,而喝粥,亦如是矣!

佛門臘八粥。飲食是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受物産、氣候的制約以及曆史傳統的影響,一方人吃一方食,是一種正常的飲食現象。以喝粥為例,關中人愛喝玉米糁粥,廣東潮汕人則愛喝海鮮粥。但有一種粥,在中國卻是不分地域,南北通喝,即每年隆冬季節必定閃亮登場的臘八粥。臘八粥緣于佛門,據印度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出家修道,立志成佛。雖然經過長期的苦行生活,但他仍沒能在精神上擺脫人生的各種苦惱。就在他已經饑餓、疲憊到極點的時候,一位牧女送來乳糜(糜者,粥也),他喝下去,恢複了體力。釋迦牟尼發願:“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衆生。”自此之後,他每日都會喝下牧女獻的乳糜。一月後,體力強健,便到河中沐浴,洗去身上污垢,接着便在菩提樹下靜思七天七夜,最終覺悟成佛。佛門弟子把佛祖成道的農曆十二月八日這一天作為成道節,喝粥,遂成為紀念佛祖的重要内容。曆經多年演變,如今的臘八粥,已經成為一種幾乎沒有什麼宗教色彩的節令美食,但農曆臘八那一天到寺院喝粥,仍然是一種别樣的享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